电容器注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234059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4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器注油系统,包括位于电容器之上的注油槽、三通排气管、插置在注油槽内的液位计以及注油总管,所述三通排气管的上端口与注油槽底部的通孔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下端口用来与电容器的浸渍口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侧端口与进油管的一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分配管,该分配管与注油槽同向分布,并且不高于侧端口,进油管的另一端、注油总管分别与该分配管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后,在注完油后、电容器出罐前,可以通过分配管用油泵或真空吸油的方式将注油槽、三通排气管、进油管和分配管中的油回收,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极为简单,且回油方便,浪费小,无环境污染,故本发明专利技术值得在现有电容器行业中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容器注油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油装置,具体指一种电容器的注油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力电容器真空浸渍工艺是事先对电容器内部进行真空干燥排气,然后把处理合格的绝缘油注入到电容器的箱壳内,使绝缘油充分渗入电容器内部极板和绝缘层的空隙之间。即注油是在真空环境中,通过注油管一端的注油嘴与电容器连接,注油管的另一端与注油槽连接,将合格的油注入注油槽内,油依次通过注油槽、注油管、注油嘴进入电容器内部。显然,在进行上述工艺时,注油管既是排气管,又是注油管,因此在注油过程往往排气困难,造成电容器内部干燥不彻底,影响电气性能。为此人们设计出采用三通的排气注油管,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2307551U的《电容器注油装置》中所披露的结构,从而很好地实现抽空和注油两不误的目的。但即便如此,在电容器量产时,还是会存在以下缺陷:(1)批量生产时,往往有很多台电容器同时进入真空罐进行真空干燥、注油和浸渍,此时多个电容器会放置在平车上并分成几列,由于每列电容器有很多个电容器组成,为了装卸方便,对应每列电容器的注油槽又由多个短注油槽组成,该多个短注油槽依次头尾相对排成一列而位于该列电容器的上方,为了实现自动注油,在每个短注油槽内会配置液位传感器并设置相应的电磁阀,以控制各短注油槽内的液位。并且这些短注油槽又必须随电容器同时进出于真空罐,这时需要将这多个液位计设计成升降结构,或者液位计的电信号引出线制的很长,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结构,这种多个液位计和多个电磁阀都会造成管路、线路复杂的弊端。(2)尤其是在注完油后,各短注油槽内的油回收很困难。一般是将电容器和短注油槽拉出到真空罐外后,再将短注油槽内的油放入油桶,作回油处理。可这样处理,浪费严重,且容易跑冒滴漏,污染环境。因此,对于现有的电容器注油系统,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回油方便的电容器注油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容器注油系统,包括位于电容器之上的注油槽、三通排气管、插置在注油槽内的液位计以及注油总管,所述三通排气管的上端口与注油槽底部的通孔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下端口用来与电容器的浸渍口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侧端口与进油管的一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分配管,该分配管与注油槽同向分布,并且不高于所述的侧端口,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注油总管分别与该分配管相连接。上述方案应用在多台电容器同时进行真空干燥、注油和浸渍时,优选的是,所述注油槽有多列,所述的分配管位于相邻的两列注油槽之间,这样一根分配管可以同时为相邻的两列电容器注油,且结构更为紧凑。在上述优选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是,每列所述注油槽有多个短注油槽依次头尾相对排列而成,对应的,所述的分配管也由多个短分配管串接而成,这样以方便制作和安装。为了能方便地支撑注油槽和分配管,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相邻的两列注油槽之间还至少配置有前、后分布的两个横支架,各横支架包括有两立柱、连接在两立柱之间的横杆和位于横杆下方的定位套,各立柱用于支撑对应位置的注油槽,所述分配管的两端分别插设在该支架的定位套中。为了方便定位注油槽,所述立柱顶部还可以开有供注油槽坐落的凹部。采用上述优选方案后,所述的液位计可以为一个,且放置该液位计的注油槽不高于其余注油槽,使整体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电气控制更为方便。并且此时该液位计可以放置在邻近于真空罐罐门的注油槽内,这样在电容器进入或出真空罐时可以把液位计放入或取下,均非常方便。在上述各方案中,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进油管的进油端面面积与三通排气管的排气端面面积比为1/100~1/5,如果面积比大于1/5,因电容器内部结构导致绝缘油通过电容器浸渍口时会淤积堵塞浸渍口,影响排气;如果面积比小于1/100,注油速度偏慢,工艺时间拉长,增加运营成本,按实际试验结果看,面积比从1/100到1/5为最理想的比例,既可以防止电容器的浸渍口被油堵塞,使电容器内部干燥彻底,又可以在规定的工艺时间内完成注油。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专利技术巧妙地设置了不高于侧端口的分配管,使得注油槽通过进油管与分配管相连通,因而在注完油后、电容器出罐前,可以通过分配管用油泵或真空吸油的方式将注油槽、分配管中的油回收,结构极为简单,且回油方便,浪费小,无环境污染。同时,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只要控制一个注油槽(若有多个时,且高度不等,该注油槽是处于最低位的)的液位,就可以控制所有注油槽的液位,即只要配置一个液位计即可,并且让该液位计处于真空罐口部,这样在进出罐时可以把液位计取下,操作极为方便。故本专利技术值得在现有电容器行业中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电容器位于真空罐内);图2为图1中的电容器出真空罐后放置在支架上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I部分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1主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容器注油系统应用在36台电容器A同时进入真空罐B进行真空干燥、注油、浸渍工艺中,该36台电容器分成两列,电容器注油系统包括注油槽1、三通排气管2、分配管3、液位计4和串装在注油总管5上的电磁阀6,其中,注油槽1有两列,分别位于对应列的电容器之上,各列注油槽又由三个短注油槽1a依次头尾相对排列而成,各短注油槽1a的底部开有6个通孔,各通孔与该短注槽1a下方的各电容器A上的浸渍口相对,各通孔处安装有下端口带法兰的接管7,该接管7主要为了方便地连接三通排气管2的上端口。上述三通排气管2的数量与电容器的数量相同,即本实施例中有36个,各三通排气管2的上端口与注油槽的通孔处的接管7相连接,各三通排气管2的下端口用来与对应的电容器的浸渍口相连接,该各三通排气管2的侧端口与各自的进油管8的一端相连接,本实施列中,为了方便连接,该三通排气管2的中间段采用波纹管,上、下端口和侧端口均带有法兰,这样上端口与接管、下端口和电容器的浸渍口、侧端口和进油管之间均可以用现有的快卸卡箍进行快速连接。上述分配管3位于两列电容器之间,分配管3与注油槽1同向分布,并且不高于各三通排气管2的侧端口。为了加工和装配方便,分配管3也由头尾相对的三个短分配管3a组成,且两相邻的短分配管之间采用波纹短管3b连接,各短分配管3a的两侧还分别开有六个接口c1,用来连接对应侧的进油管8的另一端。其中一短分配管上还开有总进油口c2,用来连接注油总管5的一端,注油总管5的另一端连绝缘油罐(图中未示)。上述进油管8的数量与电容器的数量相同,即本实施例中也有36个,各进油管8连接在对应的三通排气管2的侧端口和短分配管3a的接口c1之间,并且为了不影响排气,进油管8的管径做的很小,优选的是进油管8的进气端面面积与三通排气管2的排气端面面积比为1/100~1/5,避免排气管阻塞,使电容器内部干燥彻底。由于所有短注油槽1a都通过分配管3联通,所以只要控制一个短注油槽1a内的液位,就可以控制所有短注油槽内的液位,因此,本实施例中,只设置一个液位计4,并且只要放置该液位计的短注油槽不高于其它的短注油槽,优选的是放置该液位计的短注油槽可以位于真空罐口,这样在电容器进出真空罐时可以把液位计取下,极为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容器注油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器注油系统,包括位于电容器之上的注油槽、三通排气管、插置在注油槽内的液位计以及注油总管,所述三通排气管的上端口与注油槽底部的通孔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下端口用来与电容器的浸渍口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侧端口与进油管的一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分配管,该分配管与注油槽同向分布,并且不高于所述的侧端口,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注油总管分别与该分配管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器注油系统,包括位于电容器之上的注油槽、三通排气管、插置在注油槽内的液位计以及注油总管,所述三通排气管的上端口与注油槽底部的通孔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下端口用来与电容器的浸渍口相连接,该三通排气管的侧端口与进油管的一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分配管,该分配管与注油槽同向分布,并且不高于所述的侧端口,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注油总管分别与该分配管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槽有多列,所述的分配管位于相邻的两列注油槽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列所述注油槽有多个短注油槽依次头尾相对排列而成,对应的,所述的分配管也由多个短分配管串接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注油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智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海融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