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9455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2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发挥优越的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2)设置有呈锯齿状延伸的胎肩主沟(3)、胎肩主沟(3)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10)、以及从胎肩主沟(3)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中央横沟(13)。胎肩陆地部(10)具有胎肩凹部(25),该胎肩凹部(25)由踏面的面对胎肩主沟(3)的端缘以及从端缘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中央横沟(13)向轮胎轴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50)与胎肩凹部(25)至少一部分相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及能够发挥优越的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设置有胎肩凹部的充气轮胎,且上述胎肩凹部通过胎肩陆 地部的踏面的端缘W及从端缘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运样的胎 肩凹部在雪上行驶时将雪压固,从而发挥雪柱剪断力。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由于胎肩主沟呈直线状,因此无法充分地获得 雪上的基本的牵引力。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轮胎中,与胎肩主沟连通的中间横沟和胎肩凹 部的位置不相关,从而在雪柱剪断力的提高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2013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阳〇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W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发挥优 越的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 并延伸为银齿状的胎肩主沟、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W及从上述胎 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中央横沟,上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肩陆地部具有 胎肩凹部,上述胎肩凹部通过踏面的面对上述胎肩主沟的端缘W及从上述端缘向轮胎径向 内侧延伸的侧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上述中央横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与上述 胎肩凹部至少一部分相交。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肩主沟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第一 胎肩主沟部W及朝与第一胎肩主沟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胎肩主沟部,上述第一胎肩主 沟部W及上述第二胎肩主沟部相对于轮胎周向W 10°~45°的角度倾斜。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中央横沟具有与上述胎肩主沟相连的开口 部,上述胎肩凹部的沿上述胎肩主沟方向的最大的宽度W1与上述中央横沟的上述开口部 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 0~1. 5。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中央横沟W沟宽渐增的方式与上述胎肩主 沟连通。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肩凹部的与沿上述胎肩主沟的方向正交 的方向的宽度W3为3. 0~7. 0mm。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肩主沟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第一 胎肩主沟部W及朝与第一胎肩主沟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胎肩主沟部,上述第一胎肩主 沟部具有比上述第二胎肩主沟部大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上述胎肩凹部面对上述第一胎肩主 沟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上述中央横沟与上述第一胎肩主沟部W 80°~ 90°的角度连通。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从轮胎赤道至上述胎肩凹部的轮胎轴向的外端 为止的距离处于从轮胎赤道至上述胎面接地端为止的胎面一半宽度的0. 55~0. 66倍的范 围。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划分有中央陆 地部,上述中央陆地部具有中央凹部,上述中央凹部通过踏面的面对上述胎肩主沟的端缘 W及从上述端缘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上述中央凹部与上述胎 肩凹部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并延伸 为银齿状的胎肩主沟、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W及从胎肩主沟向轮胎轴 向内侧延伸的中央横沟。 胎肩陆地部具有胎肩凹部,上述胎肩凹部通过踏面的面对胎肩主沟的端缘W及从 端缘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使中央横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长的 延长部与胎肩凹部至少一部分相交。 银齿状的胎肩主沟通过行驶时的变形,能够较牢地压缩沟内的雪,从而能够获得 雪上的基本的牵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轮胎赤道侧的陆地部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因此 能够将雪向轮胎轴向外侧挤出。因此,中央横沟存在将沟内的雪向轮胎轴向外侧引导的倾 向。因此,通过胎肩主沟与中央横沟的交叉部能够较牢地压缩雪,从而能够获得坚固的雪 柱。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中央横沟的延长部与胎肩凹部至少一部分相交,因此胎肩主 沟与中央横沟的交叉部内的雪与胎肩凹部内的雪合体,从而形成较大的雪柱。因此,能够获 得较大的雪柱剪断力,进而能够提高雪上性能。【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第二胎肩花纹块的前端部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第一胎肩凹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第一胎肩凹部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第二胎肩凹部的C-C线剖视图。 阳0巧]图7是图1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图。图8是图7的中央横沟的轮廓的放大图。 图9是图7的第一中央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10是图9的突出部的D-D线剖视图。 图11是图7的第二中央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12是图7的第Ξ中央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5是比较例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符号说明 阳03引 2…胎面部;3…胎肩主沟;10···胎肩陆地部;13…中央横沟;25…胎肩凹部;50··· 延长部。【具体实施方式】 W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W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 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优选使用适于不平整地行驶的SUV用轮胎。 阳03引如图1所示,在轮胎1的胎面部2设置有一对胎肩主沟3、3。 各胎肩主沟3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并延伸为银齿状。 "胎面接地端Te"为向轮辆组装于正规轮辆(未图示)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 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W 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 接地位置。 "正规轮辆"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 定该规格的轮辆,例如,若为JATM,则为"标准轮辆",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 ETRT0,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 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口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 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 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口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 ETRT0,则为"LOAD CAPACITY"。 胎肩主沟3例如形成为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第一胎 肩主沟部5 W及朝与第一胎肩主沟部5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胎肩主沟部6。第二胎肩主 沟部6例如具有比第一胎肩主沟部5小的轮胎周向的长度。 第一胎肩主沟部5 W及第二胎肩主沟部6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 1例如为 10°~45。,更加优选为10。~25。。运样的第一胎肩主沟部5 W及第二胎肩主沟部6能 够提高沟缘在轮胎周向的摩擦力,且能够一高雪路W及冰上的牵引性能。 胎肩主沟3具有向轮胎轴向内侧凸出的多个内侧顶部8 W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并延伸为锯齿状的胎肩主沟、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从所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中央横沟,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肩陆地部具有胎肩凹部,所述胎肩凹部由踏面的面对所述胎肩主沟的端缘以及从所述端缘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所述中央横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与所述胎肩凹部至少一部分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山尚纪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