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8210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从车体后部上下车的方便性的技术。一种车辆(10),其具备:后部开口(30),其开于车体(25)的后部;后车门(40),其以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30)的方式安装于车体(25);上下车用开口(50),其开于该后车门(40),可供乘坐者(Mn)上下车使用;以及副门(60),其开闭该上下车用开口(50)。可以约束乘坐者的织带(93)在被卷收的状态下,收纳于设置在车体(25)的车顶(77)的覆盖部件(97)中。从后方观察所述车体(25)时,所述覆盖部件(97)于车宽方向上位于偏离所述上下车用开口(50)的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其具有可供乘坐者从车体后部上下车使用的上下车用开□ O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技术已知有一种如下的与车辆相关的技术,其中,车辆具有可供乘坐者从车体后部上下车使用的上下车用开口,该技术参见专利文献I。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 - 12445号公报如专利文献I所示的车辆中,在车体后部形成有上下车用开口,并设置有能够开闭该上下车用开口的门。例如,就坐于配置有前后3排座椅的车辆的第3排座椅的乘坐者,能够从车体后部上下车。在这种车辆中,如果能够提高从车体后部上下车的方便性,则较为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其能够提高从车体后部上下车的方便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I方案为,一种车辆,其中,其具备:后部开口,其形成于车体的后部;后车门,其以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车体;上下车用开口,其形成于该后车门,可供乘坐者上下车使用;以及副门,其开闭该上下车用开口,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下车用开口的附近设置有可供所述乘坐者就坐的座椅,同时具备能够约束就坐于该座椅的乘坐者的安全带装置,所述安全带装置的织带在被卷收的状态下,收纳于设置在所述车体的车顶的覆盖部件中, 从后方观察所述车体时,所述覆盖部件于车宽方向上位于偏离所述上下车用开口的部位。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为,一种车辆,其中,在车体后部中的车宽方向的局部,形成有可供乘坐者上下车使用的上下车用开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够约束乘坐者的织带在被卷收的状态下,收纳于设置在所述车体的车顶的覆盖部件中, 从后方观察所述车体时,所述覆盖部件于车宽方向上位于偏离所述上下车用开口的部位。 专利技术的效果在第I方案及第2方案的专利技术中,设置在车顶可以收纳织带的覆盖部件,从后方观察所述车体时,所述覆盖部件于车宽方向上位于偏离所述上下车用开口的部位。当乘坐者从上下车用开口上下车时,可以减少织带与乘坐者接触的情况。据此能够提高乘坐者的上下车的方便性。【附图说明】图1为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车辆的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沿前后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沿车宽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沿6 — 6线的剖视图。 图7为图5的沿7 - 7线的剖视图。 图8为图4中的部位8的放大图。 图9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副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斜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安全带装置的斜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覆盖部件及内构件处于拆除状态时的安全带装置的斜视图。 图12为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车辆的后车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作用的图。 图13为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车辆的上下车用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作用的图。 图14为对图1所示的车辆的上下车的方便性进行说明的图。符号说明 10…车辆 18…第3排座椅(座椅) 25…车体 30…后部开口 40…后车门 50…上下车用开口 60…副门 77…车顶 90…后上部安全带装置(安全带装置) 93…上部织带(织带) 97a…拉出口 Mn…乘坐者【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例的车辆进行说明。图1中,作为车辆10的一个例子,示出了方向盘位于右侧的旅行车。在车辆10的车厢11的前方形成有引擎室12,在该引擎室12搭载有作为行走用动力源的引擎13。在车厢11内部,沿前后方向设置有3排供乘坐者就坐的座位。在车厢11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驾驶座15,在该驾驶座15的旁边,设置有副驾驶座16。穿过车宽中心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被驾驶座15及副驾驶座16夹持。也就是说,驾驶座15配置于相对于车宽中心Cl偏向于右侧的位置。副驾驶座16配置于相对于车宽中心Cl偏向于左侧的位置。以下为方便起见,将车辆右侧称为驾驶座侧,将车辆左侧称为副驾驶座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可将驾驶座侧称为车辆右侧,可将副驾驶座侧称为车辆左侧。上述驾驶座15及副驾驶座16在从侧方观察车辆10时互相重叠在一起,为方便起见,统称为第I排座椅。在驾驶座15及副驾驶座16(第I排座椅15、16)的后方,跨越车宽方向设置有可供3人就坐的第2排座椅17。在该第2排座椅17 (中排座椅17)的后方,跨越车宽方向设置有可供3人就坐的第3排座椅18 (后排座椅18)。在车厢11内部,为分别就坐于座位的乘坐者设置有8套安全带装置。关于为就坐于第3排座椅18左侧及第3排座椅18中央的乘坐者设置的安全带装置,详情参见后述内容。在车厢11的后端部即第3排座椅18的后部,形成有可以承载行李的行李舱11a。第2排座椅17通过沿车宽方向连续设置2个座椅,形成为I个长椅型的座椅。第2排座椅17由配置于左侧的第2排左侧座椅17a和配置于右侧的第2排右侧座椅17b构成。构成第2排座椅17的2个座椅17a、17b分别构成为可以折叠。第3排座椅18也通过沿车宽方向连续设置2个座椅,形成为I个长椅型的座椅。构成第3排座椅18的2个座椅分别构成为可以折叠。第3排座椅18由配置于左侧的第3排左侧座椅18a和配置于右侧的第3排右侧座椅18b构成。构成第3排座椅18的2个座椅18a、18b分别构成为可以折叠。参见图2及图3。在车体25的后端,跨越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整体地形成有呈大致矩形的后部开口 30。在后部开口 30以可以开闭的方式安装有后车门40。后车门40的局部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车辆的后表面。在该后车门40的车宽方向的局部,跨越高度方向的整体地形成有呈大致矩形的上下车用开口 50。上下车用开口 50是为供乘坐者上下车而形成的开口,其形成于从车辆10的副驾驶座侧的端部直至超过车宽中央(参见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的位置。上下车用开口 50位于第3排左侧座椅18a(参见图1)的后方。在上下车用开口 50以可以开闭的方式安装有副门60。副门60在后车门40及副门60关闭的状态下,构成车辆10的后表面的一部分。以下为方便起见,将“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称为“车宽中心C2,,。后部开口 30由在上端跨越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边缘部30a,从该上边缘部30a的右端沿铅直方向延伸至车体的下端的右边缘部30b,从上边缘部30a的左端沿铅直方向延伸至车体的下端的左边缘部30c,以及从右边缘部30b的下端延伸至左边缘部30c的下端的下边缘部30d构成。上下车用开口 50由沿着后部开口 30的上边缘部30a从车体左端延伸至超过车宽中央的位置的上下车用上边缘部50a,从该上下车用上边缘部50a的右端沿铅直方向延伸至后车门的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10),其中,其具备:后部开口(30),其开于车体(25)的后部;后车门(40),其以能够开闭该后部开口(30)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车体(25);上下车用开口(50),其开于该后车门(40),可供乘坐者(Mn)上下车使用;以及副门(60),其开闭该上下车用开口(5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车用开口(50)的附近设置有可供所述乘坐者(Mn)就坐的座椅(18),同时具备能够约束就坐于该座椅(18)的乘坐者(Mn)的安全带装置(90),所述安全带装置(90)的织带(93)在被卷收的状态下,收纳于设置在所述车体(25)的车顶(77)的覆盖部件(97)中,从后方观察所述车体(25)时,所述覆盖部件(97)于车宽方向上位于偏离所述上下车用开口(50)的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积弘晃笠井贵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