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昌宗专利>正文

叉车静液压驱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15759 阅读:3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采用一台直流电机、一台变量液压泵,通过操纵变速踏板及其联动机构,配以功率限制器、微动阀、控制换向阀组实现了对车辆静液压驱动系统的控制,从根本上避免了因操作失当发生多台电机多工况同时迭加操作输出功率过大烧毁电机损坏蓄电池的情况。还消除了开车或停车时的冲击现象,是一种构造简单、制作方便、安全高效的新颖、静液压驱动控制系统,可广泛用于各类装卸搬运车辆上,对叉车、防爆叉车更为适用。(*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卸搬运车辆静液压驱动控制系统,特别是一种叉车静液压驱动控制系统。现有的装卸搬运车辆,不论是机械传动还是液压传动,其供动控制系统均没有微动控制和功率限制功能,所以不能有效地控制误操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如常见采用变量泵的装卸搬运车辆在上坡行驶时操作人员往往将变量泵处于最大输出排量的位置上,使动力机械超负荷工作,如供应动力是内燃机的会熄火;如是电动机会造成电机损坏和蓄电池大电流放电而大大缩短使用寿命的情况;如上述情况发生在同时提升或倾斜的装卸车辆上,还会出现车毁人亡的事故。而一般采用恒功率变量泵的装卸车辆,在其负载大时输出流量小,负载小时输出流量大,同其在行走工况时希望输出的流量亦小的要求不相符合。同时在装卸作业的过程中一般叉车的机械传动系统的行走机构在前进、停止、倒退的情况下,会出现车身冲击运动,增加不安全因素。在遇到有时操作人员为节省时间而将提升工况和行走工况同时进行时,由于现有装卸搬运车辆的行走、起升或倾斜是分别由几台直流电机分别驱动的,几台电机同时启动的大电流叠加在一起,会造成蓄电池超负荷放电,会在短时间内毁坏蓄电池,还常常会出现货物跌落等事故。而且现有蓄电池叉车的机械传动行走机构,一般是用电阻或可控硅调速的,前者存在电源在电阻上的损耗,浪费能源,后者存在价格高昂维修困难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叉车静液压驱动控制系统,它既能对装卸搬运车辆进行微动控制,又能进行功率限制,基本上弥补了现有装卸搬运车辆静液压驱动的诸多不足,是一种结构新颖、简单实用的装卸车辆,特别是叉车静液压驱动控制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液压控制原理图。图2是踏脚板控制装置正视图。图3是图2Ⅰ-Ⅰ向视图。图4是图2Ⅱ-Ⅱ向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2A向视图。图6是图2弧度修正板放大视图。图7是功率限制器。图8是微调阀装置。图9是功率限制装置的原理特性图。图10为差动式功率限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使用二根弹簧对活塞施加压力的一种功率限制器结构示意图。图12以节流孔代替节流槽的一种微动阀结构简单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装置的构造。本专利技术装置主要由变量液压泵4,由换向阀16、17、18组成的控制阀组,微动阀19,功率限制器8,变速踏板11等构成。它们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如图1所示。变量液压泵4,是由蓄电池电源1、电器控制器2控制的直流电机3带动的。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油路c向控制阀组16、17、18换向阀提供压力油,其输出量的大小,是通过改变斜盘的角度来调节的。而斜盘的角度是由伺服油缸5的伺服阀6的阀杆行程S的距离控制的。控制阀组中的换向阀16主要是控制车辆起重油缸23的升降,与起重油缸23连接的是下降限速阀24,辅助安全阀25。换向阀17是控制车辆门架前后倾油缸22的,换向阀18通过油路b、a控制叉车行走液压马达21的前进与后退,20为溜坡限速阀和缓冲补油阀组,15为主油路的安全阀。19为行走液压马达21时的微调阀,它通过油路b、a与控制阀组相连接。变速踏板11通过轴销27与固定在车身架板12上的固定脚26链绞,如图2所示。其底端板28搁置在限位调节器9、开关10的上方,共同构成一个开关系统。开关10与电器控制器2连接,以控制电机的起动与停止。变速踏板的静态平衡位置由限位调节器9顶端的螺丝调正后固定,限位调节器9主要是对变速踏板后端板起限位作用。变速踏板的另一端通过联动机构与穿过套筒的推杆14组成一个对伺服油缸6进行变速控制的操作系统。功率限制器8安装在变速踏板中部底下车身架板12的相应位置,其突出的圆轴部份在车辆输出功率超过一定限度时弹出,顶住变速踏板,使操作者不能再将变速踏板往下踏,从而达到对整个系统进行功率限制的目的。变速踏板前端构造与其它部件的连接详见图3。变速踏板11表面装有若干防滑条29,其两侧具有对称折边31、32,其前端与U型支架30焊接在一起,以加强结构强度並便于与其它部件的活动连接。U型支架30宽度比变速踏板稍小,两侧有对称折板33、34,它们通过小轴39、40与摇动联杆37、38活动连结。摇动联杆37、38另一端与杆35活动联结,杆35在中间开设有一个横断孔36,推杆14有螺纹的上端41,套在杆35的中间孔36上並用螺母42、43拧紧固定,推杆14的中部套在外表具有螺纹的套筒13的中间孔47内,可上下自由活动。套筒13通过螺母45、48和垫圈46固定在车身架板12上。弹簧44一端顶住螺母43,一端与垫圈46相接触,这样的结构使弹簧44的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使推杆14的上端部通过其联动机构顶住变速踏板11,使其保持在平衡位置。而推杆14的下端部则同时通过调节螺母7或联杆机构,与伺服 阀6的伺服阀杆相连接。当变速踏板11处于静止的平衡位置时,变量液压泵4的斜盘角度处于零的位置。此时变量液压泵的输出为零的状态。而当操作时变速踏板11被下踏的时候,其下踏力量通过推杆14传递给伺服油缸5的伺服阀,调正斜盘角度,使变量液压泵的输出量增大达到对车辆输出功率进行控制的目的。变速踏板11的中间侧面焊接有一方形边板49,如图5所示。在踏板11与边板49下面的车身架板相应位置的下方分别装有功率限制器8及微动阀19,如图4所示。车身架板及边板上並排开有两个轴心中心线一致的小孔52、54,其中间装有固定装用的T型板柱53,用螺钉安装在车身架板的下面。两侧並排装有功率限制器8和微动阀19。功率限制器和微动阀的活塞杆55、64半球型顶端,分别穿过车身架板孔52,54,活塞杆55与车身架板保持齐平,而活塞杆64则与其上方的边板留有适当空隙。变速踏板11下方装有流量调正板50,其正中安装在与车身架板上孔54轴心线一致的位置上。流量调正板50的下表面呈圆弧形修正曲线51,一方面使其在随变速踏板11向下运动与功率限制器活塞杆55接触时能够吻接而不致轧死撑住。另一方面是对变量液压泵输出流量误差的修正。功率限制器8的具体结构见图7。它由壳体62,中间的空腔63,内装活塞58,活塞58上固定连接的活塞杆55,壳体内腔63活塞杆周围空间装有弹簧56,壳体底端小孔59,内装的小柱塞60及内螺孔61所构成。内螺孔61通过辅助油路与主油路c相接通。57,64为功率限制器8的固定板,用螺钉与T型板柱53固定连接。工作时小柱塞60由于内螺孔外接压力油的作用使其顶在活塞58的底面。当油路压力低于弹簧56的变形力时,小柱塞60、活塞58均处于原地,保持静止状态。当油路压力逐渐增大使小柱塞受到的力大于弹簧56的变形力时,小柱塞开始上升,将活塞58顶出,同时也使活塞杆55上升,直至顶住变速踏板下面流量调正板的圆弧形修正曲线51时为此。当变速踏板11因活塞杆55顶住不能再下踏,处于僵持状态时,此时就达到了车辆功率最大输出的限值。如果再加大外力往下踏,则因输出油量进一步增多造成油压加大而将踏板顶回,这样就达到了对车辆进行功率限制的目的。功率限制器8的构造也可以在图7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变成如图10,图11所示的那样的构造。图10所示的构造大部份与图7相同,所不同的是活塞底部的小柱塞改成了小活塞杆,它的直径d2与大活塞杆的直径有差别,而形成一个差动式功率限制器,它与辅助油路d的连接是通过二个进油通道77进行的。图11展示了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卸车辆静液压驱动控制系统,包括直流电机、变量液压泵、伺服油缸、控制换向阀组、微动阀、功率限制器、变速踏板,其特征在于该系统是由变速踏板通过其前端下方的联动机构与穿过固定在车身架板上套筒的活动推杆与变量液压泵的伺服阀相连接实现对变量液压泵输出流量控制的;变量液压泵由直流电机所带动,是通过主油路C同换向控制阀组、功率限制器底端的小孔相连通的;换向阀组输出端通过油路分别同行走、起重、门架前后倾液压马达相连通,其中在同行走液压马达相通的油路a、b之间装有微动阀;该系统的功率限制器、微动阀是通过T型板架结构用螺丝固定在变速踏板下方的车身架板下面的,它们上端的活塞杆分别穿过车身架板上开设的小孔,竖立在变速踏板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昌宗
申请(专利权)人:彭昌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