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5546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使用气体作为提升动力的提升装置。其构造包括:上管体、下管体、内管、活塞、阀杆;上管体的一端利用阻闭元件而形成密封状,管体内设有内管,另一端形成开口;下管体的一端呈密封状,另一端内设有具轴孔的阻闭元件,并在下管体内部填充高压气体;内管中并设有一端接设控制开关的阀杆;藉由以上构造,操作控制开关启闭阀门,以控制活塞在下管体内形成两个充满气体的空间,而使上管体升降,形成提升装置。(*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提升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气体作为提升动力的提升装置。一般的提升装置种类繁多,如五门式汽车后门开启用的支撑杆(又称提升棒杆),及目前办公家具中座椅的支撑杆,此类的提升装置(如附图说明图1)都是利用油、气共存的方式使气体被压缩而积存提升动力,即推抵活塞以减少液压油所能占的空间,并造成积存气体的空间缩小而受到压缩,而形成积存能量的压缩气体,以便当外力释去时形成提升的动力。有关只利用气体作为提升动力的装置,目前所见只有五门式汽车后门开启时的支撑杆(又称提升杆),其构造如图2所示,包括杆管110和活塞杆120,杆管110内装有高压气体(通常为氮气)以及少量的油以供润滑用,杆管110的一端设有连接件111,以连接至门体或车身的部位;杆管110的另一端则设有前后重迭配置的一对固定封环112及113;二封环之间设有弹性(通常为胶质)的气密环114,固定封环112及113的构造是在中央部位形成环凹陷132及131,利用杆管110一端的管体以适当的设备加以辊压,使杆管一端的管壁嵌入二固定封环112及113的凹陷中,而获得理想的气密性固接。活塞杆120的一端有一个圆形活塞121,活塞121上设有通孔122,另一端则穿过杆管110的封固端而伸出杆管110之外,并在活塞杆120的另一端上形成连接件123。此种提升杆的操作原理,见图3,由于杆管110及活塞杆120的连接件111及123分别连接于二个物体上,例如,汽车的车门和车身上,当使用者用力将门自拉开的位置关下时,相当于施加外力F,使活塞杆120伸入杆管110中,而使杆管110内形成两个空间Ⅰ及Ⅱ,当活塞121随着活塞杆120伸入时,空间1内的压力逐渐大于空间Ⅱ内的压力,但由于活塞121上设有通孔122,因此,在空间Ⅰ内的气体将通过通孔122而进入空间Ⅱ,而使两空间的压力相等,即PⅠ=PⅡ,此时活塞121与空间Ⅰ的接触面上所受气体的压力为FⅠ=PⅠ·AⅠ,而其中面积AⅠ=π(D/2)2,而活塞121与空间Ⅱ的接触面,其面积AⅡ=π(D/2)2-π(d/2)2,所承受力的力为FⅡ=PⅡ·AⅡ,在力的平衡条件下,FⅠ=FⅡ+F。当施加于提升杆一端的力F除去时,也就是打开车子的提升门时,由于FⅠ>FⅡ,活塞121所受的净力会迫抵整个活塞121,并推动活塞杆120而向提起的位置推移;又由于通孔122并不是很大,所以提起的速度并不会太快,而获得理想的提起过程。由上述可知,汽车用提升杆由于本身无法设置可控制的开关(如阀门),所以不能将此结构用于椅子上,且若作为椅子的提升装置,必须以活塞杆端部为下端固定于椅子脚架(如图1中的100)上,并以上端固定于椅座下端101,但由于,活塞杆一般大约只有8mm左右的直径,对用来承载人体重量而言,稳固性不佳。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气体为提升动力的提升装置,特别是应用在椅子上,并具有较佳稳固性的提升装置。本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以气体作为提升动力的提升装置,使活塞两端用以与物体接设的管体均具有较粗大的截径,以获得支撑时的稳固性。本技术的提升装置,包括上管体、下管体、内管、活塞、阀杆;上管体的一端是利用阻闭元件加以封闭而呈密封状,而另一端形成开口状;下管体的一端是利用阻闭元件加以封闭而呈密封状,而另一端枢接于前述上管体的开口端中,且在端部内设有中央开设有轴孔的多个阻闭元件,下管体内填充有高压气体;上管体内设有内管,内管的一端与上管体一端的阻闭元件固设,且另一端伸经下管体阻闭元件中的轴孔,而在下管体内与活塞嵌设,并在管壁上开有一个通气孔;下管体内设有活塞,活塞将下管体内部分隔成两个空间,并且嵌设于内管,其上开设有一个可使气体流经的通道;于前述内管中设有阀杆,阀杆的一端伸置于上管体且外接控制开关,另一端则伸经活塞的通道而位于下管体中,并设有一个阀门管制活塞以控制通道的启闭;藉由以上的构造,当欲使上管体下降时,可先操作控制开关,开启阀门,使下管体中的高压气体推移活塞使下管体内的空间变小,高压气体经由活塞的通道及内管上的通气孔而进入下管体另一空间中,蓄积更高压的气体,直到关闭控制开关而使上管体的下降达到某一定位置;当欲使上管体向上提升时,则操作控制开关,开启阀门,使原更高压状态的气压回流至原下管体内部空间,并使活塞受到顶升,而带动上管体向上提升。本技术的效果是本技术由于合理地利用活塞两面的压力差,使提升装置具有合理的支撑结构,由于活塞二端与物体连接的管体具有较粗大的横截面,在承受重量时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及强度。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功效,现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其中图示分别为图1是以往的提升装置构造示意图;图2是一种利用气体的提升装置构造示意图;图3是一种利用气体的提升装置操作原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增加套筒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阀门开启时的构造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阀门关闭时的构造放大图。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构造(如图4),主要包括有上管体1、下管体2、内管3,活塞4,阀杆5。上管体1位于整体构造的上方,上管体1上端内部受阻闭元件11密封,外周形成近似斜锥状,以便于与椅座相配合,其下端形成开口状,以使下管体2枢接于其内;下管体2位于整体构造的下方,下端设有阻闭元件21以密封底端,并在阻闭元件21下端凸设有具螺纹的锁接体211(是用来与椅子的脚架配合锁设的),上端枢设于上管体1的开口端,而以外周与上管体1滑贴,并在上端部内设有多个阻闭元件22以将上端部密封,各阻闭元件22的中央处设有轴孔23,其中,位于最下方的阻闭元件221上的轴孔231直径较内管3的外径大,以便形成通道;而且下管体2内部的空间24填充有高压气体(一般为氮气);内管3设置于上管体1的内部,上端固定在上管体1内的阻闭元件11上,而下端则伸置于下管体2中阻闭元件22的轴孔23内,且内管3的末端恰好固设于下管体2内的活塞4上,能与活塞4一起连动,同时内管3侧壁对应于下管体2上的阻闭元件221处开有通气孔31并与轴孔231相通;活塞4可在下管体2内作具密封性的滑移,且设有可使下管体2内的气体流经通道41的凹陷部;阀杆5设置于内管3中,上端设有受弹簧51弹顶的控制开关52(图中所示的开关形状仅在于示意,实际实施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常见的杠杆式),下端设有阀门53,阀杆5与内管3之间设有阻闭元件54,以防止气体泄经内管3而溢出外部。当本技术的实施例欲作下降动作时,如图5,可先将控制开关52下压,此时阀杆5连动阀门下移而开启活塞4上的通道41,使下管体2内的高压气体经由通道41进入内管3中,并由通气孔31进入阻闭元件221的轴孔231内,此时上管体1经由人体坐于椅座上的重量而压抵下移,因内管3与上管体1一体连动,所以内管将推抵活塞4下移,而使下管体2内的气体往通道41流入,再经通气孔31流入轴孔231,随活塞4的下移,气体会进入空间25中,直到上管体达于某一定位置,便可放开控制开关52,以使阀门53关闭,阀门53关闭后,下管体2中的两空间24、25内的气体便不能再作流通,而达到平衡的静止状态。由于下管体2中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升装置,包括:上管体、下管体、活塞、阻闭元件;上管体的一端利用阻闭元件密封,而另一端呈开口状;下管体的一端是利用阻闭元件密封,而另一端枢接于前述上管体的开口端中,且于端部内带有中央设有轴孔的多个阻闭元件,所述活塞位于填充有高压气体的下管体内将下管体内隔成两个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体内带有管壁上开设有一个通气孔的内管,内管的一端与上管体一端的阻闭元件固接,且另一端伸经下管体阻闭元件中的轴孔,而在下管体内与所述活塞固接;所述活塞是带有气体流经通道的活塞;上述内管中还有阀杆,阀杆的一端伸置于上管体外并接设一个控制开关,另一端伸经所述活塞的通道而位于下管体中并连接一个阀门管制活塞;当操作所述控制开关开启阀门时,下管体中的高压气体推移活塞,高压气体经由活塞的通道及内管上的通气孔进入下管体另一空间中,直到关闭控制开关,此时上管体的下降达到某一位置;当再次操作控制开关,开启阀门时,原更高压状态的气体回流至原下管体内部空间,顶升活塞,带动上管体向上提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崔杉
申请(专利权)人:立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