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腔体滤波器及腔体双工器,包括设有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腔壳、设有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腔壳、连通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耦合通道、封闭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盖板,第一腔壳设有与第一谐振腔连通的输入端口,第二腔壳设有与第二谐振腔连通的输出端口,第一腔壳设于第二腔壳上、并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α,其中0°≤α<180°。第一腔壳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形成折叠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排布,减少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和机箱或者其他模块共形,便于系统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与传统的基模腔体滤波器相比,谐振腔数更少,谐振性更强,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减少一半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波通信
,特别涉及一种腔体滤波器及腔体双工器。
技术介绍
微波通信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无线通信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移动通信等领域。随着微波通信需求的增长,由微波天线组成的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通信网络越来越密集,微波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干扰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因此,通信网络要求使用的设备数量要尽可能的少,同时对室外收发信机小型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高抑制、低传输损耗的要求,腔体滤波器以及双工器广泛地应用在室外收发信机内,所使用的滤波器一般为基模腔体滤波器,其谐振腔数多且平面排列(通常要求6个或以上的谐振腔),即使采用同轴结构,所占用面积大,尤其是展开平面内所占的面积大,不便于系统集成,成为限制系统小型化的主要瓶颈之一。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滤波器、双工器而言,由于相对带宽较窄,多个谐振腔之间必然存在的加工公差,一般都是需要通过调谐螺钉进行调试,由此,双工器的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同时增加了人工调试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腔体滤波器及腔体双工器,能够减少平面占用面积,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降低人工调试成本。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种腔体滤波器,包括设有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腔壳、设有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腔壳、连通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耦合通道、封闭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盖板,第一腔壳设有与第一谐振腔连通的输入端口,第二腔壳设有与第二谐振腔连通的输出端口,第一腔壳设于第二腔壳上、并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α,其中0° <α<180°,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为双模谐振腔。第一腔壳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形成折叠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排布,减少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和机箱或者其他模块共形,便于系统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且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为双模谐振腔,与传统的基模腔体滤波器相比,双模谐振腔具有比基模谐振腔更强的谐振特性,且可具有的模式的更多,提供的滤波器阶数是基模谐振腔的两倍,谐振性更强,因此双模滤波器可以用少于传统的基模滤波器一半的腔体数量实现相同的传输性能,使该腔体滤波器的腔体数量更少,降低人工调试成本,占用面积更少,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减少一半以上。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进一步的是,腔体滤波器还包括设有第三谐振腔的第三腔壳,第三谐振腔与第二谐振腔连通,第三腔壳设于第二腔壳上、并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γ,其中0° < γ<180°。腔体滤波器设有三个谐振腔,结构形式简单紧凑且对结构精度要求不高,易于整体加工,无需手工调谐或者较少的调试量即可实现性能;通过加工精度和设计容差的保证,即可省去调谐螺钉的调试,降低调试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的是,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与其连通的非谐振副腔,盖板还封闭非谐振副腔。非谐振副腔具有微调谐性能,且通过调整非谐振副腔的位置,形成不同的传输特性,以满足带通传输的不同的边带抑制要求,甚至可以形成不同的边带零点加载。进一步的是,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设有底部,底部设有金属柱。通过调整金属柱的数量和位置,形成所需的并联电容加载特性,缩减谐振腔尺寸,形成额外的边带零点加载,同时将高次模的谐振频率拉远。进一步的是,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横截面呈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腔体双工器,包括波导段、两个腔体滤波器,两个腔体滤波器的输入端口之间连接有波导段。腔体双工器由两个不同的具有可折叠结构的腔体滤波器组成,谐振腔不在一个平面上排布,减少平面占用面积,便于系统集成、共形,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与传统的腔体双工器相比,谐振腔数更少,谐振性更强,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减少一半以上。进一步的是,其中一个腔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配合形成高频通道,另一个腔体滤波器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配合形成低频通道。进一步的是,两个腔体滤波器的夹角α均为0°,高频通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低频通道的横截面呈圆形。进一步的是,波导段为非对称Τ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第一腔壳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形成折叠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排布,减少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和机箱或者其他模块共形,便于系统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且通过同时设置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与传统的基模腔体滤波器相比,谐振腔数更少,谐振性更强,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减少一半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腔体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腔体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谐振腔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腔体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腔体双工器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腔体双工器的结构示意图二;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高频通道和低频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腔体双工器低频通道的传输特性曲线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腔体双工器高频通道的传输特性曲线示意图;图10是基模谐振腔的场分布图;图11是双模谐振腔的场分布图。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腔壳,110.第一谐振腔,120.输入端口,20.第二腔壳,210.第二谐振腔,220.输出端口,230.金属柱,240.耦合通道,30.第三腔壳,310.第三谐振腔,40.盖板,410.上盖板,411.输入探针过孔,420.下盖板,421.输出探针过孔,430.侧盖板,50.非谐振副腔,60.耦合窗口,70.波导段,810.高频通道,820.低频通道,910.第一耦合传输窗,920.第二耦合传输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腔体滤波器,包括设有第一谐振腔110的第一腔壳10、设有第二谐振腔210的第二腔壳20、连通第一谐振腔110和第二谐振腔210的耦合通道240、封闭第一谐振腔110和第二谐振腔210的盖板40,第一腔壳10设有与第一谐振腔110连通的输入端口 120,第二腔壳20设有与第二谐振腔210连通的输出端口 220,第一腔壳10设于第二腔壳20上、并与第二腔壳20之间存在夹角α,其中α = 0°,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为双模谐振腔。第一腔壳10与第二腔壳20叠设在一起,第一谐振腔110和第二谐振腔210上下重叠在一起,第一谐振腔110和第二谐振腔210不在一个平面上排布,平面占用面积减少一半以上,甚至可以和机箱或者其他模块共形,便于系统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将传统腔体滤波器在平面传输的电磁场转为上下层的传输,传输的路径变短,传输衰减也进一步减小;且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为双模谐振腔,与传统的基模腔体滤波器相比,如图10和图11所示,基模谐振腔的模式为TE1Q1模,双模谐振腔内除了具有基模外,还分别存在二次模TEn^/TEmJMno等模式,正是利用这些二次模具有的更高的Q值,双模谐振腔具有比基模谐振腔更强的谐振特性,且可具有的模式的更多,提供的滤波器阶数是基模谐振腔的两倍,谐振性更强,因此双模滤波器可以用少于传统的基模滤波器一半的腔体数量实现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腔体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设有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腔壳、设有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腔壳、连通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的耦合通道、封闭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的盖板,所述第一腔壳设有与所述第一谐振腔连通的输入端口,所述第二腔壳设有与所述第二谐振腔连通的输出端口,所述第一腔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壳上、并与所述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α,其中0°≤α<180°,所述第一谐振腔、所述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为双模谐振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汝丹,汪波,赵兴,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