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4123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7 01:56
一种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包括:腕部,该腕部上设有腕带;掌部,包括与人的手掌相对应的掌部主体、第一前带和第一后带,第一前带和第一后带将掌部固定在人的手掌部位;拇指部,包括与人的拇指相对应的拇指部主体、第二前带和第二后带,第二前带和第二后带将拇指部固定在人的手部拇指上;可拆式的第一套圈,其可分离地连接于掌部主体的下方,并且与横握式筷子中的一根筷子固定连接;以及可拆式的第二套圈,其可分离地连接于拇指部主体的下方或掌部主体的靠近人的大拇指的部位下方,还与横握式筷子中的另一根筷子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手功能障碍患者、手指部分残缺者或个别手指缺失者提供一种能够增强手部握持性、防筷子滑落的附加配套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专用手套,尤其涉及一种手功能障碍患者或手部残疾者在使用横握式筷子时的专用防滑落手套。
技术介绍
筷子在亚洲国家应用非常普遍。常规筷子为两根细小的类圆棒,熟练使用它们需要上肢,特别是手部,数十个关节与几十条肌肉的灵敏协调、恰当用力,特别是需要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灵活用力、互相配合。为了降低操作使用筷子的难度,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已对现有筷子做了许多有益的改进设计,这些设计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儿童或初次使用筷子的外国朋友来使用,但对于高龄老人、手功能障碍患者或手指远节、中节有残缺者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1899282U的筷子需要使用者用拇指以及食指操作,专利公开号为CN101147648A的助力筷子和专利公告号为CN201164314Y的筷子需要使用者用拇指、食指、中指操作。这些改进设计仍未脱离直线型设计,仍为手指操作型一“指捏”(拇指、食指、中指等)捏着使用,筷子与手(掌)接触面过小等缺陷,从而使其操作仍需多根手指的灵巧配合用力才能完成进食动作。这对于手功能障碍,如畸形、韧带损伤、部分活动受限、手部关节僵硬、运动失调、帕金森症等疾病不适的患者,以及手指部分残缺或个别手指缺失的手部残疾者,中枢神经损伤如中风、脑外伤、脑瘫等所造成的肢体瘫痪、肌无力者,上述存在问题尤为突出。致使该类结构极易造成就餐中筷子的跌落或食物的滑落,不但影响就餐的氛围和食欲,而且影响使用者的心情,还造成食物浪费,给照看他们的人收拾带来麻烦等。申请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系列横握式的筷子,如食物夹取装置(专利公告号:CN204683239U)、易学好用型筷子(专利公告号:CN204670860U)、折线形连体筷子(专利公告号:CN204670859U)、弹力可调的筷子(专利公告号:CN204654495U)、筷子柄(专利公告号:CN204654496U)等,本申请的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横握式筷子设计的一种配套的专用手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用于使手功能障碍的患者或手指部分残缺者(如食指远节、中节缺失)、部分手指残缺/缺失者(如缺少食指、缺少中指)就餐使用横握式筷子时,能够增强其手部握持力、防止筷子掉落。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用于固定在人的手部上以与横握式筷子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腕部,用于置于人的手腕处,该腕部上设有腕带,腕带包括左右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分支部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掌部,位于腕部的前面,包括与人的手掌相对应的掌部主体、第一前带和第一后带,第一前带和第一后带分别包括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分支部均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用于将掌部固定在人的手掌部位;拇指部,位于掌部的侧面,包括与人的拇指相对应的拇指部主体、第二前带和第二后带,第二前带和第二后带分别包括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分支部均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用于将拇指部固定在人的手部拇指上;可拆式的第一套圈,第一套圈可分离地连接于掌部主体的下方,并且与横握式筷子中的一根筷子固定连接;以及可拆式的第二套圈,第二套圈可分离地连接于拇指部主体的下方或掌部主体的靠近人的大拇指的部位下方,并且与横握式筷子中的另一根筷子固定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增强手功能障碍患者使用横握式筷子时的可握持性,防止横握式锲子从手部滑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腕带的两个分支部以刺毛粘接的方式连接,并能根据手腕尺寸的不同调节腕带的松紧。第一前带和第一后带的两个分支部均以刺毛粘接的方式连接,第一前带固定于人手的指部,第一后带固定于手掌的中部向前而靠近指根的位置处。采用刺毛粘接的方式,可以方便地连接相应的分支部,并且可快速地分离所连接的部分。第一前带为指带,固定于人手的指部,具体位于手指的近节、中节或远节,指带有一个或四个。第一后带为掌带,固定于手掌的中部向前,靠近指根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掌部的中央具有孔洞,第一套圈以刺毛的方式粘接在掌部主体的下方。在掌部中设置孔洞,能减小抓握时的阻力,减少抓握时的褶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前带和第二后带的两个分支部均以刺毛粘接的方式连接,其中第二前带固定于手部拇指的远节部位,第二后带固定于手部拇指的近节部位。采用刺毛粘接的方式,可以方便地连接相应的分支部,并且可快速地分离所连接的部分。第二前带为拇指远节指带,固定于拇指部位,第二后带为拇指近节指带,固定于手部拇指的近节部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套圈为开口结构,两端的尾部以刺毛的方式连接,从而能相互交错粘接在一起,用于固定横握式筷子中的一根,第一套圈的中部与掌部主体连接。第一套圈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套圈的中部上/外表面设有刺毛的毛。相应地,掌部的下表面设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刺毛中的刺,具体位于其余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手指近节、中节或远节的下方,对应刺的位置均粘有第一套圈或粘有长度较长的一个第一套圈,组成可快速分离的拆卸式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套圈为开口结构,两端的尾部以刺毛的方式连接,从而能相互交错粘接在一起,用于固定横握式筷子中的另一根,第二套圈的中部与掌部主体或拇指部主体连接。从而形成可快速分离的拆卸式连接。拇指部的近节或远节的下方外表面设有小面积的刺毛中的刺,对应刺的位置粘有第二套圈,第二套圈的中部上/外表面设有刺毛的毛,从而两者可组成快速分离的拆卸式连接。所述手套的第一套圈和第二套圈分别与横握式筷子的两边固定相连,组成一体结构,但同时又方便拆卸,用于手功能障碍患者就餐时的附加使用装置,防止筷子的滑落,增强患者手部的握持能力。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针对手功能障碍,如畸形、肌无力、韧带损伤、部分活动受限、手部关节僵硬、运动失调、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患者,以及手指部分残缺(如食指远节、中节缺失)、或部分手指缺失者(如缺少食指、中指)的手部残疾者,中枢神经损伤如中风、脑外伤、脑瘫等所造成的部分肢体瘫痪、手指肌无力者,在就餐中容易造成筷子的跌落或食物的滑落的情况,专门设计的针对横握式筷子的配套专用手套。本专利技术穿脱方便,与筷子连接拆下粘上快捷、直接,手套方便刷洗。【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手套的第一和第二套圈固定在横握式筷子上的示意图;以及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的结构和具体使用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说明,而非用于对其做出任何限制。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第二套圈124、132固定在一款横握式筷子2上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1分为三个部分:腕部11、掌部12以及拇指部13。第一实施例腕部11上设有腕带111,腕带111用于固定于人手的手腕处,腕带111为可粘合的可分离式的刺毛粘接结构;腕带111包括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分支部可用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两个分支部的末端内外表面分别设有刺毛(一个分支部的末端内表面设有刺,另一个分支部的末端外表面设有毛),从而这两个分支部可方便的相互交错的粘接在一起,并能根据手腕的粗细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横握式筷子的手套,用于固定在人的手部上以与横握式筷子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腕部,用于置于人的手腕处,该腕部上设有腕带,腕带包括左右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分支部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掌部,位于腕部的前面,包括与人的手掌相对应的掌部主体、第一前带和第一后带,第一前带和第一后带分别包括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分支部均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用于将掌部固定在人的手掌部位;拇指部,位于掌部的侧面,包括与人的拇指相对应的拇指部主体、第二前带和第二后带,第二前带和第二后带分别包括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分支部均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用于将拇指部固定在人的手部拇指上;可拆式的第一套圈,第一套圈可分离地连接于掌部主体的下方,并且与横握式筷子中的一根筷子固定连接;以及可拆式的第二套圈,第二套圈可分离地连接于拇指部主体的下方或掌部主体的靠近人的大拇指的部位下方,并且与横握式筷子中的另一根筷子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展徐秀林蒋清锋胡秀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