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泄压式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78641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泄压式反应釜,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自泄压控制的反应釜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泄压式反应釜,包括带内凹式盖的内衬釜体和外层釜体,内衬釜体的口部位置的一周侧壁为内凹的阶梯状的内口壁, 内口壁开倒L形的缓冲槽,缓冲槽的L形的竖长槽位于内口壁的外侧面,缓冲槽的L形的横槽位于内口壁的上顶面,缓冲槽的L形竖长槽在中下部向两侧内口壁的外侧面扩大成梯形槽,缓冲槽与梯形槽组成凹形缓冲区;内衬釜体的内釜盖分为内盖顶面部和内盖侧壁,内釜盖侧壁的内侧凸愣开有L形的泄压槽,凹形缓冲区与泄压槽相通后形成泄压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泄压式反应釜,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自泄压控制的反应釜体。
技术介绍
目前,反应釜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验室甚至生产当中,反应釜通常由不锈钢外壳和聚四氟乙烯等非金属内衬组成,广泛的用在材料合成、高压消解等领域,其中加温加压是该反应釜常用的技术手段。随着这一技术手段及设备的不断发展深入,反应釜釜体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使用功能短缺,例如加温加压实验中的高压控制甚至是反应结束后釜体内负压的及时排除,这不仅关系高压状态下的安全性能还涉及反应结束后釜体如何顺利完成反应物的解压。由于这类实验在恢复至常温时反应釜内存在较高负压,常规的方法是利用强有力的机械力量打开釜体内衬,这不仅不能满足实验精确性的需求,还容易撒料并降低釜体内衬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泄压式反应釜,解决反应后釜体内负压平稳泄压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泄压式反应釜,包括带内凹式盖的内衬釜体和外层釜体,内衬釜体的口部位置的一周侧壁为内凹的阶梯状的内口壁,内口壁开倒L形的缓冲槽,缓冲槽的L形的竖长槽位于内口壁的外侧面,缓冲槽的L形的横槽位于内口壁的上顶面,缓冲槽的L形竖长槽在中下部向两侧内口壁的外侧面扩大成梯形槽,缓冲槽与梯形槽组成凹形缓冲区;内衬釜体的内釜盖分为内盖顶面部和内盖侧壁,内釜盖侧壁的内侧凸愣开有L形的泄压槽,凹形缓冲区与泄压槽相通后形成泄压通道。作为优选,所述凹形缓冲区在内口壁上的深度为内口壁厚度的一半,凹形缓冲区在内口壁上的高度为内釜盖高度的1/2-3/4。作为优选,所述内釜盖的缓冲槽位置上方的内盖顶面部设有泄压通道位置标识。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槽的的L形的横槽两侧边缘在水平面上以内衬釜体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10° -30°夹角,梯形槽的底部两侧边缘在水平面上以内衬釜体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30° -60°夹角。作为优选,所述泄压槽的两内侧面水平面上以内釜盖的中心轴边缘为中心形成15° -30°夹角,泄压槽的L形的高为内釜盖高度的2/3-3/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釜体结构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通过在釜盖增加泄压槽和釜体增加凹形缓冲区,实现了反应后釜体内负压的顺利泄压;(2)调节泄压槽和釜体凹形缓冲区之间的通道大小,可以实现泄压速率的稳步可调,有利于高欠压状态下稳定泄压和保证操作的安全;(3)反应釜上及釜盖上的位置标识,极大方便了对泄压程度的掌控,有利于反应前的密封和反应后的泄压控制;(4)整套结构简单易行,可用于各种类型的釜体内衬上,实现泄压过程的可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泄压装置结构全局图;图2为内衬釜体自泄压结构图,图3为内衬釜体自泄压俯视结构图,图4为内衬釜体的釜盖结构图,图5为内衬釜体的釜盖的俯视结构图。附图标记:1、外层釜体;2、内衬釜体;3、内釜盖;4、内口壁;5、缓冲槽;6、泄压槽;7、凹形缓冲区;8、泄压通道位置标识,9、梯形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自泄压式反应釜,包括带内凹式盖的内衬釜体2和外层釜体1,内衬釜体2的口部位置的一周侧壁为内凹的阶梯状的内口壁4,内口壁4开倒L形的缓冲槽5,缓冲槽5的L形的竖长槽位于内口壁的外侧面,缓冲槽5的L形的横槽位于内口壁4的上顶面,缓冲槽5的L形竖长槽在中下部向两侧内口壁4的外侧面扩大成梯形槽9,缓冲槽5与梯形槽9组成凹形缓冲区7,内衬釜体2的内釜盖3的盖侧壁的内侧凸愣开有L形的泄压槽6,凹形缓冲区7与泄压槽6相通后形成泄压通道。凹形缓冲区7在内口壁上的深度为内口壁厚度的一半,凹形缓冲区7在内口壁上的高度为内釜盖高度的1/2-3/4,内釜盖3的泄压槽6位置上方的内盖顶面设有泄压通道位置标识8。所述缓冲槽5的L形的横槽两侧边缘在水平面上以内衬釜体2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10° -30°夹角,梯形槽9的底部两侧边缘在水平面上以内衬釜体2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30。-60。夹角。所述泄压槽6的两内侧面在水平面上以内釜盖3的中心轴边缘为中心形成15° -30°夹角,泄压槽6的L形的高为内釜盖3高度的2/3-3/4。本技术的工作方式:在反应前,将反应物料加入之反应内衬釜体内,控制加料体积,然后将内釜盖盖于内衬釜体之上,旋转内釜盖4使泄压槽与釜体外侧凹形缓冲区错位放置,错位角度在90° -180°之间,然后装入不锈钢的外层釜体I内,按螺纹拧紧外层釜体I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带温度冷却后,解除掉外层釜体及其上盖包裹,单向旋转内釜盖,使内釜盖与凹形缓冲区慢慢靠近,在内釜盖的泄压槽与凹形缓冲区7开始接触时,控制两者之间的接触距离可以控制釜体泄压速率的大小,直至完成釜体内负压的完全泄压,安全打开釜体内衬,完成后续实验操作。与现有釜体结构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在内釜盖增加泄压槽和内衬釜体增加凹形缓冲区,实现了反应后釜体内负压的顺利泄压;2、调节泄压槽和内衬釜体凹形缓冲区之间的通道大小,可以实现泄压速率的稳步可调,有利于高欠压状态下稳定泄压和保证操作的安全;3反应釜上及内釜盖上的位置标识,极大方便了对泄压程度的掌控,有利于反应前的密封和反应后的泄压控制;4整套结构简单易行,可用于各种类型的釜体内衬上,实现泄压过程的可控。【主权项】1.一种自泄压式反应釜,包括内衬釜体(2)和外层釜体(1),其特征是,内衬釜体(2)的口部位置的一周侧壁为内凹的阶梯状的内口壁(4),内口壁(4)开倒L形的缓冲槽(5),缓冲槽(5)的L形的竖长槽位于内口壁的外侧面,缓冲槽(5)的L形的横槽位于内口壁(4)的上顶面,缓冲槽(5)的L形竖长槽在中下部向内口壁(4)的外侧两侧面扩大成梯形槽(9),缓冲槽(5 )与梯形槽(9 )组成凹形缓冲区(7 ); 内衬釜体(2)的内釜盖(3)的内侧壁凸愣开有L形的泄压槽(6),凹形缓冲区(7)与泄压槽(6)相通后形成泄压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泄压式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凹形缓冲区(7)在内口壁上的深度为内口壁厚度的一半,凹形缓冲区(7)在内口壁上的高度为内釜盖高度的1/2-3/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泄压式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内釜盖(3)的泄压槽(6 )所在位置上方的顶面设有泄压通道位置标识(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泄压式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缓冲槽(5)的L形的横槽两侧边缘在水平面上以内衬釜体(2)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10° -30°夹角,梯形槽(9)的底部两侧边缘在水平面上以内衬釜体(2)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30° -60°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泄压式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泄压槽(6)的两内侧面在水平面上以内釜盖(3)的中心轴边缘为中心形成15° -30°夹角,泄压槽(6)的L形的高为内釜盖(3)高度的2/3-3/4。【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自泄压式反应釜,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自泄压控制的反应釜体。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泄压式反应釜,包括带内凹式盖的内衬釜体和外层釜体,内衬釜体的口部位置的一周侧壁为内凹的阶梯状的内口壁,?内口壁开倒L形的缓冲槽,缓冲槽的L形的竖长槽位于内口壁的外侧面,缓冲槽的L形的横槽位于内口壁的上顶面,缓冲槽的L形竖长槽在中下部向两侧内口壁的外侧面扩大成梯形槽,缓冲槽与梯形槽组成凹形缓冲区;内衬釜体的内釜盖分为内盖顶面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泄压式反应釜,包括内衬釜体(2)和外层釜体(1),其特征是,内衬釜体(2)的口部位置的一周侧壁为内凹的阶梯状的内口壁(4), 内口壁(4)开倒L形的缓冲槽(5),缓冲槽(5)的L形的竖长槽位于内口壁的外侧面,缓冲槽(5)的L形的横槽位于内口壁(4)的上顶面,缓冲槽(5)的L形竖长槽在中下部向内口壁(4)的外侧两侧面扩大成梯形槽(9),缓冲槽(5)与梯形槽(9)组成凹形缓冲区(7);内衬釜体(2)的内釜盖(3)的内侧壁凸愣开有L形的泄压槽(6), 凹形缓冲区(7)与泄压槽(6)相通后形成泄压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成善宗继月孟博杜显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