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071442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换热组件、换热壳体、冷凝器以及换热器。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蒸发换热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蒸发换热组件的第一端与吸气口相连;换热壳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换热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隔板上形成有连通口,第一换热腔上形成有进口,且第二换热腔上形成有出口;冷凝器设在第一换热腔内,冷凝器连接在排气口和蒸发换热组件的第二端之间;换热器设在第二换热腔内;由进口进入到第一换热腔内的流体与冷凝器换热后通过连通口进入到第二换热腔内并与换热器换热后从出口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泵系统,结构简单、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栗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栗系统。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家用空调系统在制冷过程中,室外机的冷凝器向外界环境释放热量,如果将这部分热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栗系统,所述热栗系统的结构简单、节能环保。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栗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 ;蒸发换热组件,所述蒸发换热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蒸发换热组件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换热壳体,所述换热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隔板上形成有连通口,所述第一换热腔上形成有进口,且所述第二换热腔上形成有出口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在所述第一换热腔内,所述冷凝器连接在所述排气口和所述蒸发换热组件的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二换热腔内;由所述进口进入到所述第一换热腔内的流体与所述冷凝器换热后通过所述连通口进入到所述第二换热腔内并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后从所述出口流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栗系统,通过在换热壳体内设置隔板,将换热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且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分别设置冷凝器和换热器,从而可以对流经换热壳体的流体进行两次加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栗系统进一步包括:集热器,所述集热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集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所述集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进一步地,所述集热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一端之间、或所述集热器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另一端相连之间设有循环栗。可选地,所述集热器为平板集热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管,所述第一换热腔内设有换热套筒,所述换热套筒套设在所述冷凝管外,所述换热套筒上形成有与所述进口连通的换热入口和与所述连通口连通的换热出口。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套筒内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冷凝管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通口处设有单向阀以单向地将所述第一换热腔内的流体导向所述第二换热腔。可选地,所述单向阀为截止阀。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板水平布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栗系统进一步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出口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蒸发换热组件包括风机盘管,所述风机盘管连接在所述吸气口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壳体和所述隔板均为绝热件。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栗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热栗系统100,压缩机110,吸气口 111,排气口 112,气液分离器113,蒸发换热组件120,蒸发换热组件的第一端121,蒸发换热组件的第二端122,换热壳体130,隔板131,第一换热腔132,第二换热腔133,连通口134,进口 135,出口 136,阀门 137,冷凝器140,换热套筒142,换热入口 143,换热出口 144,换热器150,一端 151,另一端 152,集热器160,第一端161,第二端162,循环栗163,单向阀170,温度传感器180,风机盘管190,风机191,节流装置19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栗系统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栗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10、蒸发换热组件120、换热壳体130、冷凝器140以及换热器150。具体而言,参照图1,压缩机110包括吸气口 111和排气口 112。吸气口 111处设有气液分离器113,制冷剂经气液分离器113进行气液分离后通过吸气口 111进入压缩机110内,在压缩机110的作用下将上述制冷剂压缩后经排气口 112排出。由此,可以为冷凝热的进一步回收利用提供条件。蒸发换热组件12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蒸发换热组件的第一端121 (例如,图1中的右端)与吸气口 111相连。换热壳体130可以大致形成为胶囊的形状,但不限于此,换热壳体130内设有隔板131,隔板131可以大致位于换热壳体130内的中间位置,隔板131将换热壳体130内部分隔成第一换热腔132和第二换热腔133。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腔132位于换热壳体130的下部,第二换热腔133位于换热壳体130的上部,隔板131上形成有连通口 134,连通口 134可以设在隔板131中间偏右的位置,但不限于此,第一换热腔132上形成有进口 135,且第二换热腔133上形成有出口 136,第一换热腔132上的进口 135用于向换热壳体130的第一换热腔132内输送流体例如冷水,而第二换热腔133上的出口 136用于从换热壳体130的第二换热腔133内向外输送换热后的流体例如向用户供应热水。进一步地,在与进口 135和出口 136相连通的流路上可以分别设有阀门137以分别控制冷水的进入和热水的流出。由此,蒸发换热组件120可以充分利用冷凝管内换热后的制冷剂进行蒸发制冷,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冷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冷凝器140设在第一换热腔132内,冷凝器140连接在排气口 112和蒸发换热组件的第二端122 (例如,图1中的左端)之间。从上述进口 135进入第一换热腔132内的冷水可以与冷凝器140进行热交换,例如,冷凝器140包括冷凝管,冷凝管内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吸气口和排气口;蒸发换热组件,所述蒸发换热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蒸发换热组件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换热壳体,所述换热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壳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隔板上形成有连通口,所述第一换热腔上形成有进口,且所述第二换热腔上形成有出口;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在所述第一换热腔内,所述冷凝器连接在所述排气口和所述蒸发换热组件的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二换热腔内;由所述进口进入到所述第一换热腔内的流体与所述冷凝器换热后通过所述连通口进入到所述第二换热腔内并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后从所述出口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分平侯泽飞叶楠吴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