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电动轮胎门式吊船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376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大型轮胎起吊运载机械。混合动力电动轮胎门式吊船机,它包括钢结构架、起吊系统、动力系统、行驶系统,其特征是: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1)、发电机(12)、发电机控制器(5)、电池组(1),发动机(11)与发电机(12)串联,发电机(12)输出电由导线与发电机控制器(5)相连接,发电机控制器(5)将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其输出端正、负极分别与蓄电池组(1)的正、负极相连接,蓄电池组(1)的正负极分别通过输电线路与电动绞盘(2)的电机、驱动电机(17)、转向电机(18)相连接;转向系统包括驱动轮立柱(16)、转向电机(18)、转向减速器(19)、转向传动齿轮(20)、转向轴(21)、推力滚子轴承(28)。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动力性好、降低排放污染、转向灵活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大型轮胎起吊运载机械,用于小型船舶的吊运作业。
技术介绍
轮胎起吊运载设备在港口等工作场所已得到应用,如港口轮胎式起重机、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等等。传统的轮胎门式起吊运载机械通常采用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源,能源消耗大,排放污染严重;且转向行驶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转向灵活的混合动力电动轮胎门式吊船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混合动力电动轮胎门式吊船机,它包括钢结构架、起吊系统、动力系统、行驶系统,行驶系统由驱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构成。其特征是动力系统为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1、发电机12、发电机控制器5、电池组1,发动机11与发电机12机械连接,发电机12输出电由导线与发电机控制器5相连接,发电机控制器5将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其输出端正、负极输出线路由转换控制单元分成二路,一路与蓄电池组1的正、负极相连接,蓄电池组1的正、负极再分别通过输电线路与电动绞盘2的电机、驱动电机17、转向电机18相连接,另一路直接通过输电线路与电动绞盘2的电机、驱动电机17、转向电机18相连接;转向系统包括驱动轮立柱16、转向电机18、转向减速器19、转向传动齿轮20、转向轴21、推力滚子轴承28,驱动轮立柱16为4个,其上端与下支架8底部固定连接,转向电机18的输出轴与转向减速器19的输入轴相连接,转向减速器19的输出轴与转向传动齿轮20的小齿轮相联接,转向传动齿轮20的大齿轮与转向轴21固定联接,转向传动齿轮20的小齿轮与大齿轮相啮合,转向电机18固定在驱动轮立柱16上,驱动轮立柱16内为空腔,转向传动齿轮20的大齿轮部分、转向轴21的上部位于驱动轮立柱16空腔内,转向轴21的上部套有轴承并通过轴承与驱动轮立柱16的空腔内壁相接触,驱动轮立柱16的下端与转向轴21之间设有推力滚子轴承28。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17、驱动电机减速器27、联轴器22、主减速器24、轮轴25、驱动轮,转向轴21内为空腔,驱动电机减速器27、联轴器22、主减速器24位于转向轴21的空腔内,驱动电机17固定在转向轴21空腔内壁上,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与驱动电机减速器27的输入轴相联接,驱动电机减速器27的输出轴与联轴器22相联接,联轴器22与主减速器24的小锥齿轮相连接,主减速器24的大锥齿轮与轮轴25相连接,主减速器24的小锥齿轮与大锥齿轮相啮合,轮轴25的两端分别与驱动轮(后驱动轮9或前驱动轮14)相连接。如上所述的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器23,电液推杆32与制动推杆29铰接,制动带31围着制动鼓30,制动推杆29与制动臂33的一端铰接,制动臂33的另一端分别与挂臂34和调整臂35铰接,挂臂34固定在驱动轮上,挂臂34与制动带31的一端固定连接,调整臂35的一端分别与挂臂34和制动臂33铰接,调整臂35的另一端与制动带3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当转换控制单元切换至发电机控制器5与电动绞盘2的电机、驱动电机17、转向电机18直接连接时,则可以实现单套或多套发电机组直接供电模式;当转换控制单元切换至发电机控制器5通过蓄电池组1,再与电动绞盘2的电机、驱动电机17、转向电机18连接时,则可以实现发电机组和蓄电池共同供电模式,该模式下,蓄电池组1电量不足时,可以通过调节发电机控制器5,增大发电机组的发电量,(使发电机组电力输出功率大于整机工作需求功率,此时蓄电池组会自动吸收和储存多余的电力)为蓄电池组1充电;若关闭发动机11和发电机12,则可实现蓄电池组单独供电模式;蓄电池组1也可外接电源,实现外电源供电模式或是进行外电源充电。本专利技术采用串联式多能源混合动力系统,内燃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组可以是单套,亦可以是多套。发电机是单套供电,也可以是多套同时供电;电池组用于储存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和外接电源所提供的电能,同时可以为吊船机提供动力。多能源混合动力系统可实现单套或多套发电机组供电、电机组和电池组共同供电;电池组供电;外接电源供电,即四种供电模式,其动力性好。在启动发动机的工况下,使其工作在最经济区,此区域内发动机的效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排放最优,发电机组发出的多余电能则可储存在蓄电池组中;而在小功率需求工况,如空车行驶等,或是吊船机行驶范围较小的工况下,可以实现蓄电池单独供电或外接电源供电,此时发动机可停机,机械为零油耗,零排放。这样就能使吊船机在不同的工况下都能保证节能与环保。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在满足动力性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具有显著的节能和环保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转向系统则采用了电动立轴回转式结构,可实现四轮90°偏转,以及三种转向模式;可实现多种形式的转向。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能量流示意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主视示意3为本专利技术结构俯视示意4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右视示意5为本专利技术驱动(转向)系统结构示意6为本专利技术带式制动器结构简7为本专利技术电液式制动推杆结构简8为本专利技术行驶转向示意9为本专利技术回转转向示意10为本专利技术平移转向示意11为控制系统方框中1-电池组、2-电动绞盘装置、3-立柱、4-上支架、5-发电机控制器、6-起吊钢缆、7-起吊滑轮组、8-下支架、9-后驱动轮、11-发动机、12-发电机、13-操作室、14-前驱动轮、15-尼龙带、16-驱动轮立柱、17-驱动电机、18-转向电机、19-转向减速器、20-转向传动齿轮、21-转向轴、22-联轴器、23-制动器、24-主减速器、25-轮轴、26-轮胎、27-驱动电机减速器、28-推力滚子轴承、29-制动推杆、30-制动鼓、31-制动带、32-电液推杆、33-制动臂、34-挂臂、35-调整臂。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混合动力电动轮胎门式吊船机,主要由钢结构架、起吊系统、动力系统、行驶系统、控制系统构成,行驶系统由驱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构成。钢结构架是吊船机的骨架,起吊系统用于吊船机的起吊作业,混合动力系统为吊船机提供能源动力,驱动系统总成使吊船机实现自驶功能,制动系统总成实现形式制动功能,转向系统总成为吊船机实现转向功能,有三种转向模式可供选择(如图8、图9、图10所示),控制系统是吊船机的控制中心。如图2、图3、图4所示,钢结构架为现有技术,钢结构架由立柱3、上支架4、下支架8构成,上支架4、下支架8成ㄇ形且开口相对应并由4根立柱3相焊接。为满足吊运船舶的要求,钢结构的上横梁为单边式,即钢结构上平面为ㄇ形,便于船舶的桅杆通过。如图2、图3、图4所示,起吊系统为现有技术,起吊系统主要由4组电动绞盘装置2、起吊钢缆6、起吊滑轮组7、尼龙带15构成,电动绞盘装置2固定在下支架8上,起吊滑轮组7对应固定在上支架4两侧,电动绞盘装置2上的起吊钢缆6与起吊滑轮组7的定滑轮组相连接,起吊滑轮组为多组滑轮机构,包括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尼龙带15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架4两侧的起吊滑轮组7的动滑轮组相连接。电动绞盘装置2的电机正反转通过起吊钢缆6、起吊滑轮组7实现尼龙带15的下放与收起。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动力系统为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11、发电机12、操作室13、发电机控制器5、电池组1、控制系统构成,发动机11、发电机12、操作室13、发电机控制器5、电池组1安装在下支架8空腔内,发动机11与发电机12机械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混合动力电动轮胎门式吊船机,它包括钢结构架、起吊系统、动力系统、行驶系统,行驶系统由驱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构成。其特征是:动力系统为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1)、发电机(12)、发电机控制器(5)、电池组(1),发动机(11)与发电机(12)机械连接,发电机(12)输出电由导线与发电机控制器(5)相连接,发电机控制器(5)将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其输出端正、负极输出线路由转换控制单元分成二路,一路与蓄电池组(1)的正、负极相连接,蓄电池组(1)的正、负极再分别通过输电线路与电动绞盘(2)的电机、驱动电机(17)、转向电机(18)相连接,另一路直接通过输电线路与电动绞盘(2)的电机、驱动电机(17)、转向电机(18)相连接;转向系统包括驱动轮立柱(16)、转向电机(18)、转向减速器(19)、转向传动齿轮(20)、转向轴(21)、推力滚子轴承(28),驱动轮立柱(16)为4个,其上端与下支架(8)底部固定连接,转向电机(18)的输出轴与转向减速器(19)的输入轴相连接,转向减速器(19)的输出轴与转向传动齿轮(20)的小齿轮相联接,转向传动齿轮(20)的大齿轮与转向轴(21)固定联接,转向传动齿轮(20)的小齿轮与大齿轮相啮合,转向电机(18)固定在驱动轮立柱(16)上,驱动轮立柱(16)内为空腔,转向传动齿轮(20)的大齿轮部分、转向轴(21)的上部位于驱动轮立柱(16)空腔内,转向轴(21)的上部套有轴承并通过轴承与驱动轮立柱(16)的空腔内壁相接触,驱动轮立柱(16)的下端与转向轴(21)之间设有推力滚子轴承(2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森金德先林枫王琛段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