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电压控制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329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电压控制元件,其中自动电压控制元件包括:支撑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侧分别固定在支撑部件上,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为相对的两个面;第一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其中,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极间的静电引力实现在特定信号电压下控制外电路的断开、闭合或者电压比较的功能,实现了降低功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元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电压控制元件
技术介绍
低功耗器件在电子设备中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在微能量收集系统中低功耗器件已经成为这些产品的关键。比如,在以摩擦发电机或压电发电机为供电电源的微能量收集系统中,由于摩擦发电机或压电发电机所产生的能量受其应用环境的限制,故对电路中的其它器件的功耗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现有器件的功耗都相对较高,这就严重制约了以摩擦发电机或压电发电机为供能系统的微能量收集系统的广泛应用。以电压比较器为例,电压比较器基本原理是设定一个参考电压,将输入的信号和这个参考电压比较。如果参考电压设定在反相端,则输入的信号电压大于参考电压时,输出高电位;如果参考电压设定在同相端,则输入的信号电压大于参考电压时,输出低电位。在以摩擦发电机或压电发电机为供电电源的微能量收集系统中,每一次摩擦和/或挤压使发电机给负载供电时,都要经电压比较器进行一次比较,这也就意味着每一次发电都要由于电压比较器产生很大的电功耗。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低功耗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成为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一种适用于微能量收集系统的低功耗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电压控制元件,包括:支撑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侧分别固定在支撑部件上,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为相对的两个面;第一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其中,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可选地,预设距离与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以及为自动电压控制元件设定的导通电压有关。可选地,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和/或,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选地,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三电极或第一绝缘部件;和/或,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四电极或第二绝缘部件。可选地,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或者,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三电极或第一绝缘部件;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四电极。可选地,第一电极为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第一信号连接端,或者,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连通后作为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第一信号连接端;第二电极为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第二信号连接端; 第四电极为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第三信号连接端。可选地,第一信号连接端和第三信号连接端用于连接电源,第二信号连接端和第三信号连接端用于连接负载。可选地,自动电压控制元件还包括:密封部件,支撑部件、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位于密封部件内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分别连接各自的引线,这些引线延伸至密封部件外部。可选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为同种材料;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为同种材料。可选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为硅体薄膜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材料为银、铜、锌或锡。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通过电极间的静电引力(库伦力)实现在特定信号电压下控制外电路的断开、闭合或者电压比较的功能,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当于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通过极板上的异性电荷实现吸引。由于在库伦力作用下,整个回路不存在漏电流,因此理想状态下,库伦作用没有消耗,这也就意味着在电路中没有功耗,实现了降低功耗的目的。此外,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器件做到薄而小,满足电子器件小型化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实施例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实施例二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用作电压比较器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用作电压比较器的另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微能量收集系统的低功耗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包括:支撑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以及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电极和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电极。其中,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侧分别固定在支撑部件上,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为相对的两个面。第一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是指第一电极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电极整个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一电极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除第一表面以外的其它部分。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是指第二电极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包括但不限于:第二电极整个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电极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除第一表面以外的其它部分。其中,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介绍。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自动电压控制元件的实施例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自动电压控制元件包括:支撑部件1,第一弹性部件2,第二弹性部件3以及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2上的第一电极40,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3上的第二电极50。支撑部件1为竖立的板状结构,其用于支撑第一弹性部件2和第二弹性部件3。支撑部件1为绝缘部件。第一弹性部件2和第二弹性部件3的一侧分别固定在支撑部件1上,第一弹性部件2和第二弹性部件3为平行设置,且都垂直于支撑部件1的板状面。第一弹性部件2的第一表面(图1为第一弹性部件2的下表面)和第二弹性部件3的第一表面(图1为第二弹性部件3的上表面)为相对的两个面。第一电极40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即第一电极40不仅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2的下表面,还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件2的第二表面(图1为第一弹性部件2的上表面)。其中,可在第一弹性部件2远离支撑部件1的一侧的上下表面和第一弹性部件2远离支撑部件1的端部分别沉积低电阻导电薄膜材料形成第一电极40,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40包覆第一弹性部件2的一端;可选地,还可在第一弹性部件的整个上下表面沉积低电阻导电薄膜材料形成第一电极,即第一电极整体覆盖在第一弹性部件的上下表面,即第一电极包覆第一弹性部件的全部。第二电极50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3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即第二电极50不仅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3的上表面,还设置在第二弹性部件3的第二表面(图1为第二弹性部件3的下表面)。其中,可在第二弹性部件3远离支撑部件1的一侧的上下表面和第二弹性部件3远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电压控制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侧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为相对的两个面;第一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电极,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电极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启远孙瑞郝立星刘同军
申请(专利权)人:纳智源科技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