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稳焰中心分级燃烧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1232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0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稳焰中心分级燃烧室,主燃级环形直射式喷嘴由一号进油口与二号进油口、集油腔和喷射孔组成;预燃级喷嘴有两个独立的集气室和两排喷孔,分别喷射氮气和甲烷/空气预混气;空气进入环形燃烧室进口后分流,分别进入主燃级环形流道与预燃级预混通道。主燃级直射式喷嘴将液态燃油横向喷入主燃级环形流道,与主燃级气流掺混。预燃级气流将甲烷/空气预混气与氮气斜向上喷入后台阶预燃级;电火花点火器位于甲烷/空气预混气喷射轨迹上,实现预燃级的点火启动;然后预燃级高温燃气引燃主燃级;本发明专利技术机械部件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可以实现液态燃油的在更宽的来流工况范围内高效、稳定燃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分级燃烧室的
,特别涉及一种气动稳焰中心分级燃烧室
技术介绍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动机在提高着性能的同时,对发动机的污染排放的要求也越加严格,分级燃烧室是低污染燃烧室的一种重要模式。分级燃烧室可以根据发动机功率的变化来改变燃油或空气的分配比例,使其在最合适的油气比下进行燃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分级燃烧室,主燃级喷嘴主要采用空气雾化喷嘴,利用旋流空气来使燃油雾化,此类型喷嘴的机械结构相对复杂。燃烧区主要利用旋流器来稳定火焰,即空气通过旋流器,形成强烈旋转的气流,由此产生回流区。为了提高燃烧室的性能,对空气雾化喷嘴和旋流器的设计,加工精度和机械安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直射式喷嘴设计加工相对简单,它是一种在一定供油压力下燃油通过喷嘴壁上一个或多个孔喷入燃烧室的喷嘴。目前主要用于加力燃烧室、以液态碳氢燃料为主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等。分级燃烧室则很少采用液体射流直接喷射进入横向气流进行燃烧的模式,但直射式发动机可以使燃油在燃烧之前和空气充分的混合、蒸发,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将来必定会被低排放燃烧室应用。此外对于火焰稳定,除了利用旋流器等实体结构形成低速流动区外,还可以借助气动结构,如气流喷射形成回流区等,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的简化燃烧室结构。此外借助后台阶可以形成更大的回流区,也可以较好地稳定火焰,这在超燃冲压发动机中已有研究应用。使用简单的几何构型,来诱导形成合适的回流区,可以最大限度的简小燃烧室设计和加工的复杂程度。综上所述,直射式喷嘴,气动稳焰中心分级燃烧室,在简化分级燃烧室结构,提高燃烧室性能,降低排放等方面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式的分级燃烧室,该分级燃烧室,主燃级采用燃油直射式喷嘴,将燃油横向喷入主流空气,利用在后台阶侧壁面斜向上喷射的气流形成剪切层,用以稳定预燃级火焰,进而用预燃级火焰引燃主燃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稳焰中心分级燃烧室,主要由主燃级流道、后台阶预燃级、主燃级直射式喷嘴、预燃级气动稳焰喷嘴与电火花点火器构成。主燃级直射式喷嘴由一号进油口与二号进油口、集油腔和喷射孔组成。预燃级气动稳焰喷嘴有两个独立的集气室和两排周向均匀分布的喷孔,即氮气集气室与预混气集气室,氮气喷孔与预混气喷孔。空气进入燃烧室进口后分流,分别进入主燃级流道与预燃级预混通道。燃油通过两个进油口进入集油腔,然后由直射式喷射孔将液态燃油喷入主燃级流道,与主燃级气流掺混。甲烷气通过进气孔进入预燃级预混通道与预燃级气流掺混,形成预混气。氮气与甲烷/空气预混气分别进入氮气集气室与预混气集气室,由氮气喷孔与预混气喷孔喷入后台阶预燃级,形成剪切层,用于稳定火焰;电火花点火器位于甲烷/空气预混气喷射轨迹上,实现预燃级的点火启动;然后预燃级高温燃气引燃主燃级,实现液态燃油的在更宽的来流工况范围内高效、稳定燃烧。其中,所述的燃烧室进口进入的气流速度为5?80m/s,预混气喷孔气流速度为5?20m/s,氮气喷孔气流速度为2.5?10m/s。其中,所述的主燃级流道中气流与主燃级直射式喷嘴喷射燃油动量比为10?90。其中,所述的预燃级预混通道中的空气与从进气孔进入预燃级预混通道甲烷气的体积流量之比为1.2?1.5。其中,所述的主燃级直射式喷嘴由3?4个直径为0.5?0.7mm的喷射孔;预燃级喷嘴有两排15?20个直径为0.9?1.1mm的喷射孔,喷射孔间距离与喷孔直径比值为6.5?7.5,喷射角度为45°?60°。其中,所述的预燃级预混通道的进气口到燃烧室进口的距离与主燃级流道的长度的比值为0.3?0.5 ;主燃级直射式喷嘴到燃烧室进口的距离与主燃级流道的长度的比值为 0.7 ?0.8。其中,所述的后台阶预燃级高度与主燃级流道的高度比值为3?4 ;预混气喷孔距主燃级流道的距离与主燃级流道的宽度比值为2?3 ;燃烧室高度与主燃级流道的宽度度比值为5?6 ;燃烧室上壁面扩张角为20°?25°。其中,所述的预混气喷孔距后台阶预燃级端面距离与主燃级流道的高度的比值为0.1?0.15,以增加稳火。其中,所述的电火花点火器距后台阶预燃级端面距离与预混气喷孔距后台阶预燃级端面距离的比值为6?7,以提高点火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空气进入燃烧室进口后分流,分别进入主燃级流道与预燃级预混通道。主燃级直射式喷嘴将液态燃油横向喷入主燃级流道,与主燃级气流掺混。甲烷气通入预燃级预混通道与预燃级气流掺混,形成预混气。预燃级气流诱导驻涡喷嘴将甲烷/空气预混气与氮气喷入后台阶预燃室;电火花点火器位于甲烷/空气预混气喷射轨迹上,实现预燃级的点火启动;预燃级高温燃气引燃主燃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如下:(1)本专利技术采用气动结构来稳定火焰,其几何构型简单,由于形成了稳定的剪切层,火焰稳定效果好;(2)本专利技术的预燃级使用甲烷/空气预混气,极大限度的提高了燃烧室的点火性能,同时拓宽了燃烧室工作的工况范围;(3)本专利技术的主燃级采用直射式喷嘴,喷嘴结构可以保证每个喷孔的燃油喷射性能一致,喷嘴设计、加工工艺以及机械安装相对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燃级直射式喷嘴示意图,其中图(a)为本专利技术的主燃级直射式喷嘴结构示意图,图(b)为本专利技术的主燃级直射式喷嘴剖视图;图中:1为燃烧室进口,2为预燃级预混通道的进气口到燃烧室进口的距离,3为主燃级直射式喷嘴到燃烧室进口的距离,4为主燃级流道的长度,5为预燃级预混通道,6为主燃级直射式喷嘴,7为集油腔,8为甲烷进气孔,9为氮气进气口,10为氮气集气室,11为预燃级气流诱导驻涡喷嘴,12为后台阶预燃级,13为主燃级流道,14为电火花点火器距后台阶预燃级端面距离,15为电火花点火器,16为预混气喷孔距后台阶预燃级端面距离,17为预混气集气室,18为燃烧室上壁面扩张角,19为预混气喷孔距主燃级流道的距离,20为主燃级流道的高度,21为后台阶预燃级高度,22为燃烧室出口面积,23为直射式喷射孔,24为一号进油口,25为二号进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气动稳焰中心分级燃烧室,主要由主燃级流道13、后台阶预燃级12、主燃级直射式喷嘴6、预燃级气流诱导驻涡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动稳焰中心分级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燃级环形流道(13)、后台阶预燃级(12)、主燃级直射式喷嘴(6)、预燃级喷嘴(11)与电火花点火器(15);主燃级直射式喷嘴(6)由一号进油口(24)与二号进油口(25)、集油腔(7)和喷射孔(23)组成;环形预燃级喷嘴(11)由两个独立的集气室和周向两排喷孔,即氮气集气室(10)与预混气集气室(17),氮气喷孔与预混气喷孔组成;空气进入环形燃烧室进口(1)后分流,分别进入主燃级环形流道(13)与预燃级预混通道(5);燃油通过两个进油口(24、25)进入集油腔(7),然后由直射式喷射孔(23)将液态燃油横向喷入主燃级环形流道(13),与主燃级气流掺混;甲烷气通过进气孔(8)进入预燃级预混通道(5)与预燃级气流掺混,形成预混气;氮气与甲烷/空气预混气分别进入氮气集气室(10)与预混气集气室(17),由预混气喷孔与氮气喷孔斜向上喷入后台阶预燃级(12);电火花点火器(15)位于甲烷/空气预混气喷射轨迹上,实现预燃级的点火启动;然后预燃级高温燃气引燃主燃级,实现液态燃油的在更宽的来流工况范围内高效、稳定燃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宇震靳勇张弛赵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