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775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梯乘厅门遮烟装置,将从乘厅三方框(1)与乘厅门(10)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予以遮断,其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原动机操作;将乘厅门在其门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从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为止的期间不进行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的距离之间进行动作、对间隙进行堵塞的遮烟操作机构,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原动机(111)、将该原动机的原动力进行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76、77、78)等、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41、51、61)构成。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经济的,结构也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在电梯的乘厅门装置中,为了使门圆滑地开闭,作为可动部的门板与作为固定部的乘厅三方框及门坎之间需要若干间隙(3~6mm程度)。比如,大楼火灾等产生的烟和火焰、有毒气体有可能通过上述间隙进入电梯升降井内,使灾害扩散至其他层楼。为了应对该问题,以往,作为保持遮烟性能的电梯乘厅门装置,已有了发烟、火灾时通过电磁性·机械性的机构等将上述间隙遮断·密封等的对策(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726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8-6748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9-20487号公报上述传统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存在机构复杂、仅限于火灾时使用因而动作频度小、或经济性等问题,不是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作为将门整体下压以对门上缘部和门下缘的门坎部进行遮烟的方法,有专利文献3记载的方法,通过使乘厅门朝关门方向往下方倾斜,并沿安装在门吊板上的导轨平行移动地朝下方移动,将门朝门坎按压,以减小门关闭位置处的门下缘与门坎上面之间的间隙,但是,利用减小门坎部的间隙的遮烟对策,因为存在门结构上的问题和现场安装的误差而很难实现,实用性上存在问题。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将垫片材料固定地安装在门下缘部的方法,因为门关闭工序中沿很长的距离进行滑动,因其摩擦阻力,有可能关门的驱动力不足,使动作不稳定,最严重的情况是发生乘厅的门无法关闭这样的重大故障,因而在实用性上有问题。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即、经济性好且机构上也能用简单的结构得到在大楼等发生火灾时、遮断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的遮烟机构。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即、具有仅在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关闭位置期间进行动作的遮烟机构。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是一种遮断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的结构,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原动机操作、将乘厅门在其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从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之前的期间不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距离之间进行动作、对间隙进行堵塞的遮烟操作机构,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原动机、传递该原动机的原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构成。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是一种遮断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的结构,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原动机操作、将乘厅门在其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从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之前的期间不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距离之间进行动作、对间隙进行堵塞的遮烟操作机构,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原动机、传递该原动机的原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构成,因而可实现紧凑、结构简单、可靠性、稳定性高的电梯乘厅门的微小间隙的遮烟。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变形例的局部主视图。图4是表示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一例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另一例子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又一例子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乘厅门的上缘部遮烟机构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图7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图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0是表示乘厅门的下缘部遮烟机构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乘厅门的下缘部遮烟机构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乘厅门的侧缘部遮烟机构的局部俯视图。图13是表示图1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表示乘厅门的闭门机构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闭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主视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主视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电梯乘厅门的遮烟机构的控制装置的方块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梯的乘厅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梯的乘厅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变形例的局部主视图,图4~图6都是表示遮烟装置的上下操作机构的一例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门的上缘部遮烟机构的主视图,图8是其侧视图,图9是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0及图11是表示门的下缘部遮烟机构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门的侧缘部遮烟机构的局部俯视图,图13是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表示门的闭门机构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闭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1~图3中,电梯乘厅装置由将乘厅开口部左右方向开闭自如地进行覆盖的乘厅门10、以及构成电梯乘厅的乘厅三方框1构成。作为可动部的乘厅门10与作为固定部的乘厅三方框1之间形成3~6mm程度的间隙,以使乘厅门圆滑地进行开闭。乘厅三方框1由三方框安装板2、三方框上梁3及三方框侧柱4构成,并安装在建筑物侧。乘厅的门坎6安装在建筑物侧,设有门坎凹槽6a,该门坎凹槽6a嵌入有被设置在乘厅门10的下缘部15的棒状门滑条16。左右2扇乘厅门10的中央部即门相碰侧缘部13,在门关闭状态下通过门碰撞缓冲材料等进行对接,从而进行遮烟。门吊架外壳21安装在建筑物侧,与乘厅三方框1及门坎6形成规定的相对位置。分别悬吊左右乘厅门10的吊架22具有吊架滚轮23和夹持滚轮24,架设在固定于门吊架外壳21上的门导轨8上,朝左右方向行走。左右乘厅门10的结构是通过由被卷挂在固定于门吊架外壳21上的皮带轮(未图示)上进行循环运动的连动绳索31连接固定的连接件34、35,同步连动地进行开闭。另外,在乘厅门10的一方设有与电梯的轿厢室门的卡合装置(未图示),通过轿厢室门开闭装置产生的第1原动力,使乘厅门10进行开闭。电梯乘厅门的遮烟机构,由于仅在门关闭状态下需要进行动作,因而通过在第1原动力、这里是指轿厢室的门开闭电机的作用下,将朝门关闭位置进行移动的乘厅门的至少1扇与建筑物侧固定结构进行卡合固定,可使遮烟动作机构简单化。作为与该建筑物侧固定结构卡合、形成固定状态用的机构,利用固定于建筑物侧的门吊架外壳21、以及沿该吊架外壳上的被固定的门导轨8左右方向行走的门吊架22,在乘厅门10的门关闭位置上,安装在门吊架外壳21上的钩部125与安装在左侧门吊架22上的闩122的爪钩住而卡合。另外,闩按压弹簧124对闩122的爪侧进行按压,以使闩122与钩部125的卡合不会脱开。闩122具有闩支点销121和闩解除杆123。左侧的门吊架22,通过由连接件34、35的吊板铆接的连动绳索31,无松弛地与右侧的门吊架22连接,因而右侧的门吊架22也处于与建筑物侧卡合固定的状态。该实施例中,通过安装在左右门吊架22上的杠杆71,使与其前端连接的遮烟机构即上缘遮烟可挠板41、下缘遮烟可挠板51动作。在第2原动力即动作电机111的作用下,使利用左右门吊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电梯乘厅门的遮烟装置,构成为将从乘厅三方框与乘厅门之间的间隙泄漏的烟予以遮断,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对轿厢室门及乘厅门进行开闭驱动的第1原动机来操作、将所述乘厅门在其关闭位置处与建筑物侧固定构件卡合并进行固定的机械式锁定机构;以及从所述乘厅门的门打开位置至门即将关闭之前的期间不进行动作、从门即将关闭至门全关闭位置为止的短距离之间进行动作、对所述间隙进行封住的遮烟操作机构,所述遮烟操作机构由乘厅门的门吊架外壳、门吊架及安装在乘厅门上的第2原动机、传递该原动机的原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进行动作的遮烟可挠体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樱田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