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699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即使两个门坎在凹凸部分发生碰撞等,也能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在分别横向移动引导电梯层门(10)以及电梯轿厢门(5)的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与轿厢侧门坎(7)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16),该凹入部分(16)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10)和电梯轿厢门(5)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13)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与轿厢侧门坎(7)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17),该凸出部分(17)位于所述凹入部分内,其垂直投影彼此相分离,在该等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的与所述电梯门的移动方向相对的面上设置了保护部件(18、19)。(*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横向开闭的电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使引导电梯门开闭的电梯门厅侧门坎(sill)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缩小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电梯层门为了与安装在电梯轿厢上的驱动装置所驱动的电梯轿厢门联动以进行开闭动作,均设置有分别朝向对方侧电梯门一侧突出的接合装置,以便在电梯轿厢停靠楼层时使电梯层门与电梯轿厢门接合。为了避免该接合装置在电梯升降时与各门坎碰撞,加大了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可是,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加大后,会出现轮椅等的轮子陷入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间的间隙中,或者婴幼儿的脚被该间隙卡住等危险性。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尽可能缩小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间距,例如日本国专利特开昭60-14888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该现有技术在垂直投影中,在设置有所述接合装置的部分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对向部分中形成了凹凸部分。在所述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之间的对向部分中形成凹凸部分的现有技术,由于其缩小了两个门坎之间的间距,因此具有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优点。但是,由于两个门坎之间的间距缩小,因而在电梯轿厢因地震等原因而产生摇晃时,会有两个门坎在凹凸部分碰撞而导致门坎变形的危险。而且,如果接合装置在电梯升降过程中动作,还会出现接合装置与凹凸部分相碰撞的危险性。因此,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就必须更换整个门坎。该现有技术没有对这一新问题加以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即使门坎的凹凸部分相互碰撞,或凹凸部分与接合装置碰撞,也可以将由此产生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分别横向移动引导电梯层门以及电梯轿厢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并在该等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电梯门移动方向的端部设置了保护部件。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即使电梯轿厢因地震等原因产生摇晃,导致两个门坎在凹凸部分相互碰撞,或者接合装置动作而与凹凸部分相碰撞,该碰撞只是在保护部件之间发生,这样,即使保护部件受到了损伤,也只需要更换保护部件即可,而没有必要更换整个门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电梯装置实施例之一的轿厢侧门坎与电梯门厅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关系的俯视图。图2是在图1的轿厢侧门坎与电梯门厅侧门坎之间的间距关系上增加了接合装置后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门与电梯层门之间关系的纵向剖面侧视图。图4与图1相当,表示轿厢侧门坎因电梯轿厢摇晃而与电梯门厅侧门坎相碰撞的情况。图5与图1相当,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6是表示保护部件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保护部件另一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8是采用电梯门厅侧门坎对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9是图8IX-IX线处的纵向剖面侧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例的关键部分的纵向剖面侧视图。图11是采用电梯门厅侧辅助门坎对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与图1相当的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中加强肋结构的图。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中顶端保护件结构的图。图15是从图14的箭头方向看的视图。图16是表示其它实施例的与图12相当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1至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一进行说明。一般来说,电梯装置由在建筑物1中垂直设置的升降通道2、经引导在该升降通道2中升降的电梯轿厢3以及沿升降方向驱动该电梯轿厢3的驱动装置(未图示)构成。而且,所述电梯轿厢3具有载送乘客的轿厢室4、开闭该轿厢室4进出口的电梯轿厢门5、悬吊电梯轿厢门5并引导其沿横向移动的轿厢门导轨6以及具有沟槽7G的轿厢侧门坎7,该沟槽7G用于接合所述电梯轿厢门5的下端并沿所述移动方向对所述电梯轿厢门5进行引导。此外,所述建筑物1具有连通各个楼层8与升降通道2的出入口9、在与所述电梯轿厢门5的相同方向上开闭该出入口9的电梯层门10、悬吊该电梯层门10并引导其开闭移动的层门导轨11以及具有沟槽12G的电梯门厅侧门坎12,该沟槽12G用于接合所述电梯层门10的下端并沿所述移动方向对所述电梯层门10进行引导。并且,所述电梯层门10的开闭与电梯轿厢门5的开闭联动。电梯轿厢门5的开闭由安装在电梯轿厢2上的电梯门驱动装置以及电梯门驱动机构(均未图示)进行。为了电梯轿厢门5与电梯层门10之间的联动,在电梯轿厢门5和电梯层门10上设置了接合装置13,该接合装置13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楼层8时,仅在门移动方向进行接合。例如象图2所示的那样,该接合装置13由接合部件14以及接合轮15构成,该接合部件14在平面上呈U字型,其被设置在电梯轿厢门5上,呈U字型的两个脚朝向所述电梯层门10一侧凸出,该接合轮15设置在电梯层门10上,以位于所述平面呈U字型的接合部件14的两个脚之间的方式朝向所述电梯轿厢门5凸出。此外,如图2所示,设置了二组接合轮15。然而,所述接合装置13的接合轮15在平面上看一直凸出到与轿厢侧门坎7相重合的位置上,所以,在电梯轿厢2升降时,轿厢侧门坎7会与电梯层门10的接合轮15相碰撞。为了避免发生碰撞,传统的方法是使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平行对向设置,并使两者之间的间距保持在20~30mm的范围内。可是,根据本实施例,在轿厢侧门坎7上形成凹槽16,使该凹槽16能够容纳比接合轮15的垂直投影大的尺寸,同时,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上形成凸出部分17,该凸出部分17具有与接合轮15的垂直投影基本相同的大小,以填埋该凹槽16,如此,能够将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之间的间距G0、G1、G2设置在6~10mm的范围内,并使其基本相同。而且,由于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之间的间距缩小,当因地震等引起摇晃而使电梯轿厢2发生移位时,上述凹凸部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所以在由所述凹槽16以及凸出部分17所形成的凹凸部分,尤其是在所述电梯轿厢门5或所述电梯层门10的移动方向的端部7S和12S分别设置了保护部件18和19。如此,通过设置保护部件18和19,例如,如图4所示,在电梯轿厢2发生摇晃而导致凹槽16的端部与凸出部分17的端部相碰撞时,可以有意识地使保护部件19损坏,通过使其损坏能够衰减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因此,轿厢侧门坎7和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不会受到损伤,地震后,只需将保护部件19或保护部件18和19换成新的便可,因此地震后的修复工作变得更为方便。而且,该保护部件只要是采用在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中的一个端部上设置的结构,则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在轿厢侧门坎7上形成了凹槽16,在电梯门厅侧门坎12上形成了凸出部分17,不但需要增加形成该等部分的形成工序,并且材料的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将轿厢侧门坎7A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A设置成比上述实施例中的轿厢侧门坎7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的宽度更窄,并且在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并且在该等轿厢侧门坎7A与电梯门厅侧门坎12A的相向部分上分别设置了轿厢侧辅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具有横向引导电梯层门的电梯门厅侧门坎以及横向移动引导电梯轿厢门的轿厢侧门坎,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一个上形成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用于使所述电梯层门和电梯轿厢门相互连接的接合装置的垂直投影相分离,并且在电梯门厅侧门坎与轿厢侧门坎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在所述凹入部分中,其垂直投影彼此分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电梯门移动方向的端部上设置了保护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家毅坂井满半田次夫樽井诚重田政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