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295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装置,其包括:由导轨引导而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主体;设置在该轿厢主体的外侧的轿厢架;固定在该轿厢架上并沿上述导轨移动的导靴;将该导靴按压向上述导轨侧的按压单元。上述轿厢主体通过上述按压单元的动作,利用上述导靴按压在上述导轨上时的来自导轨的反作用力向层站侧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其通过使轿厢向层站侧移动来减小轿厢门的地坎和层门的地坎之间的间隙。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电梯装置,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0-229773号公报公开了这样的电梯装置,其包括形成为细长形的堵塞部件,其设置在轿厢上,并通过转动来堵塞轿厢门地坎和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和驱动机构,其连接在该堵塞部件和轿厢门开闭电动机之间,并使堵塞部件与轿厢门的开闭动作联动地转动。在该电梯装置中,由于堵塞部件与轿厢的平层开门动作同步转动,并堵塞轿厢门地坎和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因此,假使进出轿厢的使用者掉东西,也能防止从间隙落入井道内。但是,在该情况下,当载物用的货运车、医院的病床车等荷重大的装置直接作用于堵塞部件上时,由于由堵塞部件来支承,因此,必须使用自身刚性高的堵塞部件,并且由于向堵塞部件施加大荷重,还必须增大轿厢门开闭电动机的驱动力,存在电动机的尺寸变大,并且制造成本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不需要堵塞部件,并且不需要具备驱动力大、尺寸大的轿厢门开闭电动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包括由导轨引导而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主体;设置在该轿厢主体的外侧的轿厢架;固定在该轿厢架上并沿上述导轨移动的导靴;将该导靴按压向上述导轨侧的按压单元,上述轿厢主体通过上述按压单元的动作,利用上述导靴按压在上述导轨上时的来自导轨的反作用力向层站侧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剖面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滚轮导向件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按压图2中的第1前后方向滚轮的按压单元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使用方式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其它使用方式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相当的部件或部位赋予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剖面图。另外,在图1中,省略第1前后方向滚轮。在该电梯装置的井道内,设有由主绳索1悬吊而上下移动的轿厢2。轿厢2具有轿厢主体3;设置在该轿厢主体3外侧的轿厢架4;设置在该轿厢主体3和轿厢架4之间的用于抑制轿厢主体3的振动的防振橡胶20。在该轿厢架4的四个角部分别固定有作为导靴的滚轮导向件5。如图2所示,各滚轮导向件5分别从三个方向与沿井道的壁面上下延伸的一对T字形导轨6抵接,各滚轮导向件5具有左右方向滚轮7,其限制轿厢2在左右方向(朝设置于轿厢主体3的正面的轿厢门看时的方向)的移动;第1前后方向滚轮8和第2前后方向滚轮9,其限制轿厢2在前后方向(朝轿厢门看时的轿厢2侧、层站侧)的移动。如图3所示,在层站侧的各第1前后方向滚轮8上,设置有将第1前后方向滚轮8按压向导轨6侧的按压单元10。该按压单元10设置在处于轿厢架4的四角上的滚轮导向件5的各个第1前后方向滚轮8上。在该按压单元10中,大致成L字形的杆11的基端部以能够以支点15为中心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轿厢架4上。杆11的前端部固定在第1前后方向滚轮8的轴21上。在杆11的中间部固定有臂部12的一个端部。臂部12的另一个端部上抵接有固定在轿厢架4上并可以伸缩的驱动部13。在轴21的附近,设置有弹簧14,其对杆11的端部向导轨6侧施力,并使第1前后方向滚轮8始终抵接在导轨6上。驱动部13通过由线圈和磁铁构成的音圈电动机构成。对此,也可以是使用电磁吸引式等其它方法的装置。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电梯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当轿厢2在停止层平层时,通过门开闭电动机的驱动开始开门动作。此时,驱动部13中有电流流过,通过驱动部13的驱动,如图3所示,驱动部13向箭头A的方向伸长,与臂部12一体的杆11以支点15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将各个第1前后方向滚轮8如箭头B所示按压向导轨6侧。此时,由于导轨6固定在井道的壁面上,因此轿厢2通过四个第1前后方向滚轮8承受抵抗上述按压力的来自导轨6的反作用力,轿厢2通过水平移动接近层站22侧,如图5所示,轿厢门23的地坎和层门(未图示)的地坎之间的间隙变小。另一方面,在关门时,驱动部13收缩,与臂部12一体的杆1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将第1前后方向滚轮8按压向导轨6侧的按压力减小。因此,抵抗该按压力的、从轿厢导轨6作用于轿厢2上的反作用力也变小,因此轿厢2水平移动地离开层站22侧,轿厢门23的地坎和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变大。如以上所说明,根据该电梯装置,轿厢2通过按压单元10的动作,利用第1前后方向滚轮8按压在导轨6上时的来自导轨6的反作用力,向层站22侧移动,因此不需要以往必不可少的堵塞部件,另外解决了以下问题,即,预期到向堵塞部件施加大荷重而必须特别具有驱动力大、尺寸大的轿厢门开闭电动机的问题。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压单元10设置在处于轿厢4的四个角上的滚轮导向件5的各个第1前后方向滚轮8上,但是也可以在轿厢门地坎侧的左右两处前后方向滚轮上分别设置按压单元。实施方式2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在该电梯装置中,在轿厢主体3上,在轿厢底板24的朝向层站22的一侧,设置有作为距离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25,该光学传感器25用于检测轿厢主体3和层站22之间的间隙距离。在该电梯装置中,通过光学传感器25来检测轿厢主体3和层站22之间的间隙距离,在轿厢主体3与层站22碰撞前通过来自光学传感器25的信号使驱动部13停止驱动。另外,作为距离传感器,除了光学传感器以外,还可以是例如微型开关那样的机械式传感器。另外,距离传感器也可以在层站侧与轿厢底板24对置安装。实施方式3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在该电梯装置中,按压单元26设置在轿厢架4和轿厢底板24之间。在该按压单元26中,在轿厢架4上安装有第1磁极27和第2磁极29。在轿厢底板24上,分别安装有与第1磁极27对置的第1线圈28,和与第2磁极29对置的第2线圈30。在第1线圈28上安装有用于检测第1磁极27与第1线圈28之间的距离的第1传感器31。在第2线圈30上安装有用于检测第2磁极29与第2线圈30之间的距离的第2传感器32。轿厢底板24和轿厢架4在各自的两端部通过截面为U字形的变形部件33连接。另外,也可以在轿厢架上安装第1线圈、第2线圈,在轿厢底板上安装第1磁极、第2磁极。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当轿厢2在停止层平层时,第1线圈28通电,如箭头C所示,第1磁极27被吸引向第1线圈28侧,并通过轿厢架4将第1前后方向滚轮8按压向导轨6侧。此时,由于导轨6固定在井道的壁面上,因此,轿厢2通过第1前后方向滚轮8和轿厢架4承受抵抗该按压力的来自导轨6的反作用力,轿厢2向层站22侧移动并接近层站22,轿厢门23的地坎和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变小。另一方面,在关门时,第2线圈30通电,如箭头D所示,第2磁极29被吸引向第2线圈30侧,将第1前后方向滚轮8按压向导轨6侧的力减小,因此抵抗该按压力的、从导轨6作用于轿厢2上的反作用力减小,所以轿厢2离开层站22侧,轿厢门23的地坎与层门地坎之间的间隙变大。另外,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包括:由导轨引导而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主体;设置在该轿厢主体的外侧的轿厢架;固定在该轿厢架上并沿上述导轨移动的导靴;将该导靴按压向上述导轨侧的按压单元;上述轿厢主体通过上述按压单元的动作 ,利用上述导靴按压在上述导轨上时的来自导轨的反作用力向层站侧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船井洁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