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9656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该电梯装置中,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由主绳索悬吊,并通过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第一升降体具有可分别容纳乘客的第一轿厢室和第二轿厢室。第一和第二轿厢室可相对移位至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一位置和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二位置。通过使第一和第二轿厢室移位至第二位置,第一和第二升降体可交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主绳索悬吊的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在井道内升降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双层电梯中,从吊梁悬吊在上下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二电梯轿厢。并且,借助于安装在吊梁上的电动机的驱动力,来改变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的间隔(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09482号公报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双层电梯中,相对于与通常相同的井道面积,能够确保大约2倍的轿厢底面积,但存在上部的轿厢不能停止在最下层、下部的轿厢不能停止在最上层等限制,因而便利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电梯装置在确保足够的轿厢底面积的同时减小了井道空间,并且能够防止运行方面的便利性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具有驱动绳轮的驱动装置;绕挂在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以及由主绳索悬吊、并通过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的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第一升降体具有可分别容纳乘客的第一轿厢室和第二轿厢室,第一和第二轿厢室可相对移位至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一位置、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二位置。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具有第一驱动绳轮的第一驱动装置;绕挂在第一驱动绳轮上的第一主绳索;由第一主绳索悬吊、并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的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具有第二驱动绳轮的第二驱动装置;绕挂在第二驱动绳轮上的第二主绳索;以及由第二主绳索悬吊、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的第三升降体和第四升降体,第一升降体具有可分别容纳乘客的第一轿厢室和第二轿厢室,第一和第二轿厢室可相对移位至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一位置、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二位置,当第一和第二轿厢室位于第一位置时,在垂直投影面上,第一升降体与第三升降体重叠,当第一和第二轿厢室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升降体可与第三升降体交错。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第一轿厢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图3中的第一轿厢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4中的第二轿厢室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图9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第一轿厢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图3中的第一轿厢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4中的第二轿厢室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驱动装置2。驱动装置2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驱动装置主体3;和通过驱动装置主体3旋转的驱动绳轮4。可以使用轴向尺寸比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小的薄型曳引机作为驱动装置2。此外,驱动装置2配置成使驱动绳轮4的旋转轴为水平。并且,通过固定在井道1的上部的多根支承梁(图中未示)来支承驱动装置2。在驱动装置2的附近设置有偏导轮5。在驱动绳轮4和偏导轮5上绕挂有多根主绳索6。在主绳索6的第一端部连接有作为第一升降体的第一轿厢7。在主绳索6的第二端部连接有作为第二升降体的第二轿厢8。第一和第二轿厢7、8通过主绳索6以1∶1的绕绳方式悬吊在井道1内,第一和第二轿厢7、8借助于驱动装置2的驱动力在井道1内升降。在井道1内设置有引导第一轿厢7的升降的一对第一导轨9a、9b,以及引导第二轿厢8的升降的一对第二导轨10a、10b。在设置有该电梯装置的建筑物内,设有用于使用第一轿厢7的多个第一层站11、以及用于使用第二轿厢8的多个第二层站12。在各第一层站11和井道1之间设有第一层站出入口11a。在各第二层站12和井道1之间设有第二层站出入口12a。第一层站出入口11a配置成与第一轿厢7的正面相对,并且与第二轿厢8的背面相对。此外,第二层站出入口12a配置成与第二轿厢8的正面相对、并且与第一轿厢7的背面相对。第一轿厢7具有连接有主绳索6的第一轿厢架13;以及由第一轿厢架13支承的、可分别容纳乘客的第一轿厢室14和第二轿厢室15(前轿厢室和后轿厢室)。第一和第二轿厢室14、15可相对移位至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一位置(图1~图4)、和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二位置(图5)。具体地讲,在第一位置,第二轿厢室15与第一轿厢室14的后方相邻。第一轿厢室14相对于第二轿厢室15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轿厢室15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二位置,第二轿厢室15与第一轿厢室14的上方相邻。在第一和第二轿厢室14、15位于第一位置时,在垂直投影面上,第二轿厢室15与第二轿厢8重叠。通过使第一和第二轿厢室14、15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轿厢7的垂直投影面积缩小至第一和第二轿厢室14、15位于第一位置时的一半左右,第一轿厢7能够与第二轿厢8交错。在第一轿厢7上设有多个轿厢室位置传感器(图中未示),所述轿厢室位置传感器用于对第一和第二轿厢室14、15的移位结束进行检测。在第一轿厢架13上固定有相互平行的一对导杆(guide rod)16,该一对导杆16用于引导第一轿厢室14的上下运动。在导杆16上设有螺纹部16a。在第一轿厢室14上安装有一对螺纹式升降装置17,螺纹式升降装置17通过与螺纹部16a螺合来使第一轿厢室14沿导杆16上下运动。螺纹式升降装置17可以是使导杆16旋转的类型,也可以是使与螺纹部16a螺合的螺母部(图中未示)旋转的类型。此外,在第一轿厢架13上水平固定有一对支承梁18,该支承梁18支承第二轿厢室15、并且引导第二轿厢室15的前后运动。在第二轿厢室15的上部固定有一对齿条19。在第一轿厢架13上安装有使第二轿厢室15前后运动的一对齿轮式进给装置20。各齿轮式进给装置20具有与齿条19啮合的小齿轮21、以及使小齿轮21旋转的电动机22。支承梁18并不是设在第二轿厢室15的整个移动范围内,以便使在第一轿厢7与第二轿厢8交错时不会与第二轿厢8相干涉。因此,在第二轿厢室15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轿厢室15只有前端部位于支承梁18上,而其它部分从支承梁18向后方突出。因此,在第二轿厢室15与第一轿厢架13之间连接有一对连接部件23,该连接部件23用于在第二轿厢室15位于第一位置时维持第二轿厢室15的水平姿态。各连接部件23配置在第二轿厢室15的两侧。此外,各连接部件23可转动地与第二轿厢室15连接。并且,各连接部件23可转动且可滑动地与第一轿厢架13连接。而且,在各连接部件23上设有止挡件23a,止挡件23a用于阻止各连接部件23从与第一轿厢架13的连接部脱出。在第一轿厢架13的下部安装有平衡调整装置24。平衡调整装置24具有可沿第一轿厢7的前后方向移位的平衡调整重物25;和根据第二轿厢室15的位置使平衡调整重物25前后运动的电动机26。平衡调整装置24抑制了由第一和第二轿厢室14、15的移位所导致的第一轿厢7的重心位置的移动。在第一和第二轿厢室14、15中设有第一内部出入口和第二内部出入口,该第一和第二内部出入口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具有:    具有驱动绳轮的驱动装置;    绕挂在上述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以及    由上述主绳索悬吊、并通过上述驱动装置在井道内升降的第一升降体和第二升降体,    上述第一升降体具有可分别容纳乘客的第一轿厢室和第二轿厢室,    上述第一和第二轿厢室可相对移位至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一位置、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列的第二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田武信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