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9628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包括左转向球头组合、左转向拉杆、左固定套、右转向球头组合、右转向拉杆、右固定套、齿条、扇形齿轮和输入轴;所述左固定套和所述右固定套上设置相匹配的齿条槽,所述齿条固定在所述齿条槽内;所述齿条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头连接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一端,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左转向球头组合和所述右转向球头组合;所述扇形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齿条啮合。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保证汽车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角、前束等几何角度,从而使转向轻便、灵活、安全性高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四轮车转向系统主要采用方向盘操纵式,很多老年人驾驶四轮车时,使用方向盘不习惯,更习惯使用方向把操纵式。方向把有其优点:转向操控直觉性好于方向盘,提供给驾驶员的初始力臂大于方向盘式,驾驶员与方向把之间空间大于方向盘式转向系统等,基于此,故方向把在二轮车上作为标配,在三轮车上也很普及。从当今四轮车方向把式转向系统使用情况来看,该转向系统存在几点不足。1、四轮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不能近似绕顺时转向中心旋转,这会加速轮胎磨损,并降低四轮车的行驶稳定性。2、在无转向助力装置的条件下,四轮车转向操纵轻便性不佳。3、要近似满足四轮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的要求,那么在采用现有技术进行设计难度大,不但转向系角传动比较小且降低了转向操纵轻便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把式转向系统使用不方便或不稳定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包括左转向球头组合、左转向拉杆、左固定套、右转向球头组合、右转向拉杆、右固定套、齿条、扇形齿轮和输入轴;所述左固定套和所述右固定套上设置相匹配的齿条槽,所述齿条固定在所述齿条槽内;所述齿条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头连接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一端,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左转向球头组合和所述右转向球头组合;所述扇形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优选的,所述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左固定套和所述右固定套固定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还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上轴承和所述下轴承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输入轴之间设置第一隔套和油封;在所述下壳体与所述输入轴之间设置第二隔套。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扇形齿轮分别位于所述齿条的两侧,用于控制所述齿条和所述扇形齿轮的中心距。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还包括左防尘套和右防尘套,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两端形成凸台,所述左防尘套通过弹性卡箍固定在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凸台上,所述右防尘套通过弹性卡箍固定在所述右转向拉杆和所述凸台上。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左防尘套和所述右防尘套采用耐油橡胶制成。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时,输入轴与转向管柱下轴连接,通过把式转向管柱传来的操纵力,扇形齿轮左右摆动,带动齿条左右移动,进一步带动车轮转动,实现转向,保证了汽车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角、前束等几何角度,从而使转向轻便、灵活、安全性高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示意图(主视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示意图(局部俯视图,不含上壳体)。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示意图(局部侧剖图)。元件标号说明101左转向球头组合102右转向球头组合2螺母301左转向拉杆302右转向拉杆4弹性卡箍501左防尘套502右防尘套6球头7导向块通过8弹簧9调整螺母10放松卡箍11齿条12左固定套13扇形齿轮14右固定套15输入轴16油封17上轴承18第一隔套19上壳体20第二隔套21下壳体22下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主要包括左转向球头组合101、左转向拉杆301、左防尘套501、左固定套12、右转向球头组合102、右转向拉杆302、右防尘套502、右固定套14、齿条11、扇形齿轮13、导向块7、输入轴15、上壳体19、下壳体21等零部件组成。左固定套12和右固定套14固定在上壳体19与下壳体21之间,左固定套12和右固定套14上设置相匹配的齿条槽,齿条11固定在齿条槽内,输入轴15通过上轴承17和下轴承22固定在上壳体19和下壳体21上,输入轴15与扇形齿轮13固定连接。扇形齿轮13与齿条11啮合,与扇形齿轮13相对的一侧设置导向块7,用于控制齿条11和扇形齿轮13的中心距。导向块7通过调整螺母9、放松卡箍10和弹簧8固定在左固定套12和右固定套14上。齿条11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头6连接左转向拉杆301和右转向拉杆302的一端,左转向拉杆301和右转向拉杆30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左转向球头组合101和右转向球头组合102,并分别通过螺母2固定。上壳体19和下壳体21的两端形成凸台,左防尘套501通过弹性卡箍4固定在左转向拉杆301和凸台上,右防尘套502通过弹性卡箍4固定在右转向拉杆302和凸台上,左防尘套501和右防尘套502可以采用耐油橡胶制成。为保护输入轴15不受损伤,在上壳体19与输入轴15之间设置第一隔套18和油封16 ;在下壳体21与输入轴15之间设置第二隔套20。使用时,输入轴15与转向管柱下轴连接,通过把式转向管柱传来的操纵力,此机构扇形齿轮13左右摆动,带动齿条11左右移动,进一步带动车轮转动,实现转向,保证了汽车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角、前束等几何角度,从而使转向轻便、灵活、安全性高等特点。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主权项】1.一种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转向球头组合、左转向拉杆、左固定套、右转向球头组合、右转向拉杆、右固定套、齿条、扇形齿轮和输入轴;所述左固定套和所述右固定套上设置相匹配的齿条槽,所述齿条固定在所述齿条槽内;所述齿条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头连接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一端,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左转向球头组合和所述右转向球头组合;所述扇形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齿条啮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左固定套和所述右固定套固定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四轮汽车把式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转向球头组合、左转向拉杆、左固定套、右转向球头组合、右转向拉杆、右固定套、齿条、扇形齿轮和输入轴;所述左固定套和所述右固定套上设置相匹配的齿条槽,所述齿条固定在所述齿条槽内;所述齿条的两端分别通过球头连接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一端,所述左转向拉杆和所述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左转向球头组合和所述右转向球头组合;所述扇形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齿条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荣福康培亮马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丽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