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9132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层站门背侧的温度上升。为此,在构成层站门的主要部分的门板的背面形成具有预定宽度的开口部,从该开口部在门板的内侧配置绝热材料。而且,在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面向井道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来固定绝热材料的两侧部。这里,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具有:与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在配置于预定位置后,通过焊接等固定在门板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电梯的层站设置的层站门装置。技术背景层站出入口由在电梯的层站竖立设置的层站门框和层站的地面形 成,该层站出入口由在层站出入口的井道侧设置的层站门开闭。而且, 在以上述层站门为主要部分的层站门装置中,为了防止在预定的楼层发 生的火灾经井道而扩散到其它楼层,提出有提高了耐火性和绝热性的层 站门装置。图12是表示现有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现有 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侧视图,其表示了具有预定的耐火性和绝热性的 现有层站门装置。在图12和图13中,1是在电梯的层站竖立设置的层站 门框的竖框,2是架设在两竖框1的上端部之间的层站门框的上框,由该 层站门框和层站的地面3形成了层站出入口。而且,开闭上述层站出入 口的层站门4通常由横截面呈大致四边筒状的门板来形成外形,在其中 空内部设有用于提高层站门4的绝热性的绝热材料6。此外,在层站门4 的侧边缘部和上边缘部设有与层站门框的竖框1和上框2对置的热屏蔽 板29和30,从而实现了层站门4的耐火性的提高。再有,作为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其它现有技术,提出有这样的电梯 的层站门装置设置具备与上述同样的结构的热屏蔽板以提高层站门的 耐火性,并且在层站门的面向层站侧的表面板和层站门的面向井道侧的 背面板之间夹有绝热材料,从而提高了层站门的绝热性(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l)。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4一272086号公报在热从层站门的表面(加热面)直线地传播的、即图12和图13所示的现有的层站门装置中,层站门背侧的表面温度由从层站门4的表面 经绝热材料6传到背侧的背面板31的热传递、以及经门板和未图示的增 强板等而传递到背面板31的热传递(热桥)来决定。因此,在图12和 图13所示的现有的层站门装置中,由于形成层站门4的外形的门板横截 面呈大致四边筒状,所以不能抑制通过热桥进行的热传递,存在层站门4 的背侧的表面温度升高的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层站门装置中,由于在层站门的表面板 和背面板之间夹有绝热材料,所以可抑制层站门背侧的表面温度,但存 在将绝热材料夹入到中间部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通过简单 的结构抑制层站门背侧的温度上升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是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 口进行开闭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具有-门板,其具有 一个侧面面向层站的表面部;从表面部的两侧部设 置在井道侧的端面部;以及设置在至少一个端面部上的背面部,在背面 部和另一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绝热材料,其从开口部配置在门板的表面部的背侧,并且其背面通 过开口部而面向井道;以及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在门板的背面部上,并具有与绝热材料的 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的 背面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是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 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具有门板,其具有 一个侧面面向层站的表面部;从表面部的两侧部设 置在井道侧的端面部;以及设置在至少一个端面部上的背面部,在背面 部与另一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在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绝热材料,其从开口部配置在门板的表面部的背侧,并且其背面通过开口部而面向井道;以及固定部件,其设置在门板的表面部的另一侧面的下部,并具有与绝热材料的下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下端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层站门背侧的温度上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B部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沿图1中的C一C线的剖面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沿图1中的C一C线的剖面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沿图1中的C一C线的剖面图。 图9是图8中的D部放大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沿图1中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7的沿图1中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现有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1:竖框;2:上框;3:地面;4:层站门;5:门板;6:绝热材料; 6a:背面;6b: —端面;6c:下端面;7:第一固定部件;7a:第一对置 面;7b:第二对置面;8:第二固定部件;9:层站地坎;10:引导件; 11:表面部;12:端面部;13:端面部;14:背面部;15:背面部;16: 开口部;17:第一板状部;18:第二板状部;19:门板;20:第一固定 部件;20a:第一对置面;20b:第二对置面;21:防火材料;21a:端部; 22:门板;23:第一固定部件;23a:第一对置面;24:第一固定部件; 24a:第一对置面;25:第一固定部件;25a:第一对置面;25b:第二对置面;26:固定部件;26a:第一对置面;26b:第二对置面;27:第一 固定部件;28:第二固定部件;29:热屏蔽板;30:热屏蔽板;31:背 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根据附图来对其进行说明。再有,在各 图中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适当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l图1是表示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1的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层 站门装置的主要部分详细图。在图1至图3中,1是竖立设置于电梯的层 站的层站门框的竖框,2是架设在两竖框1的上端部之间的层站门框的上 框,通过由上述两个竖框1和上框2构成的层站门框、以及竖立设置有 层站门框的层站的地面3,形成了层站出入口。此外,4是滑动式层站门,其配置在上述层站出入口的井道侧,用 于开闭该层站出入口。上述层站门4例如由以下等部件构成门板5,其 构成层站门4的主要部分;绝热材料6,其设置在门板5的内侧;第一固 定部件7和第二固定部件8,它们设置在门板5上,用于将绝热材料6配 置和固定在门板5内侧的预定位置处;门吊架(未图示),其设置在门板 5的上部;以及引导件IO (在图1到图3中未图示),其设置在门板5的 下部,其下端部配置在层站地坎9(在图1到图3中未图示)的引导槽中, 用于引导层站门4的开闭方向。这里,上述门板5具有表面部ll,其一个侧面面向层站,该表面 部11形成层站门4的表面;端面部12和13,它们从表面部11的两侧部 朝向井道侧设置,它们的一个侧面形成层站门4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各端 面;以及背面部14和15,它们从端面部12和13的井道侧朝向层站门4 的中央部侧设置,它们的一个侧面面向井道并形成层站门4的背面的一 部分。再有,如图2所示,门板5例如通过将一块板状部件的两侧部弯 曲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字状,而形成为上述预定形状。而且,上述背面部14和15在门板5的两侧部仅形成为很小的宽度,在门板5的两个 背面部14和15之间形成有向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16。此外,上述绝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上述层站的表面部;从上述表面部的两侧部设置在井道侧的端面部;以及设置在至少一个上述端面部上的背面部,在上述背面部和另一上述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上述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绝热材料,其从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背侧,并且其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而面向上述井道;以及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背面部上,并具有:与上述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稔也五藤义人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