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内镜可粘膜下注射的剥离切开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65962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经内镜可粘膜下注射的剥离切开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手柄、活动手柄、弹性部件、针刀和插芯;固定手柄的远端部固定连接弹性部件的近端部,弹性部件的远端部固定有一绝缘体,针刀设于该弹性部件内并贯穿该绝缘体;固定手柄的近端部内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的活动手柄可沿所述的第一滑槽滑动;固定手柄的内部形成有内腔,活动手柄的远端部设于固定手柄的内腔中并与控制杆连接,控制杆连接牵引导丝,牵引导丝连接针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直接通过该切开刀向粘膜下注射流体,还能实现病灶组织的切割,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反复更换手术器械而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了手术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经内镜可同时进行粘膜下注射及粘膜下剥离的切开刀。
技术介绍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1n,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 2cm病变进行粘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可以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侧向发育性肿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食管和胃肠道早癌、食管及胃肠道黏膜下肿瘤。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能获得完整的、精确的病理学诊断等优点。相对外科手术,更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手术过程中,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等液体使粘膜下层形成水垫,使用不同的切割刀将病灶切除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粘膜下注射的液体会向周围组织渗透而使原有的水垫逐渐消失,造成相对丧失手术空间;故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内镜的活检孔道不断反复交换使用注射针进行粘膜下注射和切割刀进行剥离,不仅增加手术的难度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并且容易造成消化道穿孔或出血等不良反应。目前市场上在使用的内镜下可注射可切割的切割刀有德国ERBE公司的海博刀。但是其粘膜下注射是依靠水束的冲击压力,相对指向性及锐度较差,比较容易造成出血并且切割较钝;同时,专属的水栗装置价格昂贵,要与该公司的指定电切机配套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传统的切开刀不带粘膜下注射功能,海博刀流体的注射相对指向性、锐度较差以及使用配套及成本较高等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经内镜带粘膜下注射功能的剥离切开刀,省去手术过程中反复更换手术器械的繁琐过程,达到原有基础上合二为一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经内镜可粘膜下注射的剥离切开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手柄、活动手柄、弹性部件、针刀和插芯;固定手柄的远端部固定连接弹性部件的近端部,弹性部件的远端部固定有一绝缘体,针刀设于该弹性部件内并贯穿该绝缘体;固定手柄的近端部内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的活动手柄可沿所述的第一滑槽滑动;固定手柄的内部形成有内腔,活动手柄的远端部设于固定手柄的内腔中并与控制杆连接,控制杆连接牵引导丝,牵引导丝连接针刀;固定手柄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的第二滑槽内设有插芯,插芯可沿第二滑槽滑动,插芯固定于控制杆的外表面且可通过该控制杆与牵引导丝和针刀电连接;所述的针刀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向粘膜下注射流体的空腔,牵引导丝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控制杆的内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活动手柄的内部形成有第三连接通道,所述的空腔、第一连接通道、第二连接通道和第三连接通道依次连通,第三连接通道可与流体源相连接。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不仅能够直接通过该切开刀向粘膜下注射流体,还能实现病变组织的切割,从而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并降低了手术成本,同时,该切开刀使用范围较广,可以与任意规格的电切机配合使用。另外,该切开刀的头端为针刀,便于刺入粘膜下层进行注射并且保证切割的锐度。该插芯与牵引导丝电连接,通电后可使用高压电击切除需要病变部位。较佳地,所述的绝缘体的远端形成有一球盾部。在本方案中,球盾部的设置可以防止手术过程中的穿孔现象发生。较佳地,该绝缘体和该球盾部的材质均为陶瓷。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球盾部可以紧贴在组织表面,在切割病变组织后可直接电凝出血点。较佳地,所述的固定手柄的近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把手,两个把手与该固定手柄之间为一体成型。在本方案中,把手的设置便于医护人员操作该切开刀,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较佳地,所述的弹性部件的外侧包裹有一绝缘层。在本方案中,绝缘层的设置能够避免通电后伤害人体内部其他的正常组织细胞。较佳地,所述的弹性部件为一弹簧。在本方案中,该弹性壳体采用弹簧,从而保证了该弹性壳体的柔软性,使得该弹性壳体可弯折,便于该切开刀放置于有限的空间内。较佳地,所述的活动手柄包括滑动部和用于与流体源相连接的接头,所述的滑动部具有一近端部、一远端部,一内表面和一外表面,该近端部与该接头相连接,该远端部与该控制杆相连接,所述的接头与第三连接通道相连通。较佳地,所述的滑动部的外表面与固定手柄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本方案中,间隙的设置避免了固定手柄对活动手柄的滑动产生较大的干涉。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不仅能够直接通过该切开刀向粘膜下注射流体,还能实现病灶组织的剥离切除,从而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并降低了手术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经内镜可粘膜下注射的剥离切开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固定手柄:1近端部:11远端部:12内表面:13内腔:14滑槽:15把手:16活动手柄'2滑动部:21近端部:211远端部:212内表面:213外表面:214第三连接通道:215接头:22弹性部件:3近端部:31远端部:32绝缘层:33针刀:4尖部:41头部:42内表面:43空腔:44插芯:5绝缘体:6球盾部:61牵引导丝:7第一连接通道:71控制杆:8第二连接通道:8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经内镜可粘膜下注射的剥离切开刀,包括固定手柄1、活动手柄2、弹性部件3、针刀4和插芯5。该固定手柄1具有一近端部11、一远端部12和一内表面13,固定手柄1的内部形成有内腔14,所述的内腔14由该内表面13围绕形成。固定手柄1的近端部11内形成有第一滑槽17,所述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经内镜可粘膜下注射的剥离切开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手柄(1)、活动手柄(2)、弹性部件(3)、针刀(4)和插芯(5);固定手柄(1)的远端部(12)固定连接弹性部件(3)的近端部(31),弹性部件(3)的远端部(32)固定有一绝缘体(6),针刀(4)设于该弹性部件(3)内并贯穿该绝缘体(6);固定手柄(1)的近端部(11)内形成有第一滑槽(17),所述的活动手柄(2)可沿所述的第一滑槽(17)滑动;固定手柄(1)的内部形成有内腔(14),活动手柄(2)的远端部(212)设于固定手柄(1)的内腔(14)中并与控制杆(8)连接,控制杆(8)连接牵引导丝(7),牵引导丝(7)连接针刀(4);固定手柄(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15),所述的第二滑槽(15)内设有插芯(5), 插芯(5)可沿第二滑槽(15)滑动,插芯(5)固定于控制杆(8)的外表面且可通过该控制杆(8)与牵引导丝(7)和针刀(4)电连接;所述的针刀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向粘膜下注射流体的空腔(44),牵引导丝(7)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通道(71),控制杆的内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通道(81),活动手柄(2)的内部形成有第三连接通道(215),所述的空腔(44)、第一连接通道(71)、第二连接通道(81)和第三连接通道(215)依次连通,第三连接通道(215)可与流体源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耀马丽黎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