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845633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道路绿化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包含路堑边缘线和设在边坡上的栽植孔;所述栽植孔的走向与地平面垂直,其下层为基质,上层为植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采用配置基质的方法来改善坡面的土质状况,达到保水保肥保成活的目的;优化配置合理选择先锋树种和骨干树种,模拟地区植物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群落特点和组成,采用先锋树种达到固氮改土、快速郁闭、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采用骨干树种达到兼顾远期植被演替、立体绿化、改善景观效果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道路绿化
,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大量的公路路堑边坡需要进行生态修复。路堑边坡由于土质差、坡度大、养分流失快,一般植物不易存活,有的边坡绿化工作更是无从开展。另夕卜,公路边坡如未经生态修复,则显得与周围自然环境极不协调,传统的边坡植物防护形式采用单一的植物进行绿化,缺乏自然的美感,也不符合生态学角度的自然植被演替规律,生态防护和景观效果较差。目前采用的植被恢复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采用单一草本或灌木来进行植被恢复,绿化初期植被不能快读覆盖裸露的坡面,水土流失严重,防护效果不佳;对坡面的生土层土壤改良方面,缺乏保水保肥基质的应用,导致植物生长初期成活率不高、生长速率较低;植被搭配方面,没有考虑植物生态系统的生长演替规律,忽略了乔灌草合理搭配的群落演替特点,导致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稳定、美观的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所述修复系统包含路堑边缘线1和设在边坡上的栽植孔2 ;所述栽植孔2的走向与地平面垂直,其下层为基质,上层为植被。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所述栽植孔2分为先锋树种栽植孔和骨干树种栽植孔,先锋树种栽植孔和骨干树种栽植孔交替均匀设置。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所述骨干树种栽植孔的直径为50cm,深度为50cm。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所述先锋树种栽植孔的直径为10cm,深度为30cm,密度为9孔/m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所述先锋树种栽植孔中的植被选自紫穗槐或/和柠条;所述骨干树种栽植孔中的植被选自云杉、刺槐、木槿和丰花月季中的一种或几种。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所述边坡在整个坡面上撒播有紫花苜蓿草种,密度为15_20g/m2。所述路堑边缘线(1)分别设置在边坡的坡顶和坡底,与路面平行,由石块堆砌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采用配置基质的方法来改善坡面的土质状况,达到保水保肥保成活的目的;优化配置合理选择先锋树种和骨干树种,模拟地区植物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群落特点和组成,采用先锋树种达到固氮改土、快速郁闭、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采用骨干树种达到兼顾远期植被演替、立体绿化、改善景观效果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植被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正视图;图2:植被后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侧视图;路堑边缘线-1、栽植孔_2、云杉-3、丰花月季-4、柠条_5、紫花苜蓿-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实施例1—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地点为山西省运城市,施工季节为4月底,具体设置与步骤为:1)清理坡面:坡面土壤为地带性褐土,坡率为1:1,高12m,第一级边坡高度为8m,未用任何形式工程防护,整理后坡面曲线顺滑,无明显凹凸区域;在边坡的坡顶和坡底设置路堑边缘线(1),与路面平行,由石块堆砌而成;2)打栽植孔:使用土钻等工具在坡面打栽植孔,紫穗槐和柠条栽植孔的大小为直径10cm,深度为30cm,密度为9株/m2;骨干树种的栽植孔直径为50cm,深度为50cm,密度不规定,随机按照梅花形布设;3)填充基质:基质由园土、有机肥、保水剂、蛭石、草木灰混合组成,配方为园土 50质量份、有机肥20质量份、保水剂12质量份、蛭石20质量份、草木灰20质量份;4)配置植被:植被分为先锋树种和骨干树种;先锋树种选用紫穗槐和梓条2种植物,紫穗槐和柠条用穴栽1年生的裸根苗的方式栽植,种植在上述栽植孔内;骨干树种选用云杉、刺槐、木槿、丰花月季,选用3年生的实生苗,根系完整,随机种植在上述栽植孔内,体现近自然的原则;植被还包括固氮牧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采用撒播草种的方式,按照15 g/m2整个坡面撒播。实施例2—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地点为山西省运城市,施工季节为4月底,具体设置与步骤为:1)清理坡面:坡面土壤为地带性褐土,坡率为1: 1,高12m,第一级边坡高度为8m,未用任何形式工程防护,整理后坡面曲线顺滑,无明显凹凸区域;在边坡的坡顶和坡底设置路堑边缘线(1),与路面平行,由石块堆砌而成;2)打栽植孔:使用土钻等工具在坡面打栽植孔,先锋树种栽植孔的大小为直径10cm,深度为30cm,密度为9株/m2;骨干树种的栽植孔直径为50cm,深度为50cm,密度不规定,随机按照梅花形布设;3)填充基质:基质由园土、有机肥、保水剂、蛭石、草木灰混合组成,配方为园土 50质量份、有机肥20质量份、保水剂12质量份、蛭石20质量份、草木灰20质量份;4)配置植被:植被分为先锋树种和骨干树种;先锋树种选用梓条,梓条用穴栽1年生的裸根苗的方式栽植,种植在上述栽植孔内;骨干树种选用云杉和丰花月季等,选用3年生的实生苗,根系完整,随机种植在上述栽植孔内,体现近自然的原则;植被还包括固氮牧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采用撒播草种的方式,按照20g/m2整个坡面撒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采用配置基质的方法来改善坡面的土质状况,达到保水保肥保成活的目的;优化配置合理选择先锋树种和骨干树种,模拟地区植物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群落特点和组成,采用先锋树种达到固氮改土、快速郁闭、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采用骨干树种达到兼顾远期植被演替、立体绿化、改善景观效果的目的。【主权项】1.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系统包含路堑边缘线(1)和设在边坡上的栽植孔(2);所述栽植孔(2)的走向与地平面垂直,其下层为基质,上层为植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栽植孔(2)分为先锋树种栽植孔和骨干树种栽植孔,先锋树种栽植孔和骨干树种栽植孔交替均匀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骨干树种栽植孔的直径为50cm,深度为50c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先锋树种栽植孔的直径为10cm,深度为30cm,密度为9孔/m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先锋树种栽植孔中的植被选自紫穗槐或/和朽1条;所述骨干树种栽植孔中的植被选自云杉、刺槐、木槿和丰花月季中的一种或几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在整个坡面上撒播有紫花苜蓿草种,密度为15-20g/m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堑边缘线(1)分别设置在边坡的坡顶和坡底,与路面平行,由石块堆砌而成。【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道路绿化
,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包含路堑边缘线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公路路堑边坡自然植被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系统包含路堑边缘线(1)和设在边坡上的栽植孔(2);所述栽植孔(2)的走向与地平面垂直,其下层为基质,上层为植被。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春峰赵兵王建辉周鹏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