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3455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2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驾驶室钢结构框架,为解决现有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影响司机视野的缺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包括立柱和梁,立柱由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组成,相邻两立柱在其上下两端通过梁固定连接,前四根柱呈等腰梯形排布,前部两根立柱之间的距离小于中部两根立柱之间的距离,后三根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向内侧收缩,将驾驶室底部遮挡工作装置的面积减小,从而改善驾驶室前方操作视野。单根后立柱布置在驾驶室正后方,改善驾驶室左后侧、右后侧视野,同时驾驶室后部两侧的收缩,缩小驾驶室与机罩的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驾驶室,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驾驶室钢结构框架
技术介绍
目前工程机械产品常见的驾驶室主体结构是四立柱或六立柱的钢结构,而平地机驾驶室一般米用六立柱钢结构,两侧直方对称布置。传统的六立柱驾驶室多为直方型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对平地机驾驶室操作视野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首先,由于平地机工作装置(铲刀)位于驾驶室前下方,前立柱的布置对工作装置的调整和作业时存在较大的盲区。为减小盲区影响,驾驶员需要以站立姿态完成工作装置的调整,并在作业过程间断性地侧身探头观察铲刀作业区域,这样的操作方式对驾驶员影响极为不利,即驾驶室前立柱布置对视野影响大,从而影响驾驶员的舒适性。其次,后立柱通常有两根并布置在驾驶室后部两侧,平地机驾驶室一般安装在前车架上并随车架铰接一起转动,在铰接转向时,为避免与整机后方的机罩干涉,驾驶室安装位置与机罩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对整机布置存在不利影响,同时两侧后立柱的存在,对驾驶室左后侧、右后侧的视野存在一定的削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平地机驾驶室钢结构框架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司机视野好,回转半径小的驾驶室钢结构框架。本专利技术为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构造一种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包括立柱和梁,所述立柱由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组成,相邻的两立柱在其上下两端通过梁固定连接,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所述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之间的距离小于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之间的距离,所述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设置,所述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的顶端具有连接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的中部顶横梁。本专利技术中,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之间的距离小于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之间的距离,即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向内侧收缩,将驾驶室底部遮挡工作装置(铲刀)的面积减小,从而改善驾驶室前方操作视野。单根后立柱布置在驾驶室正后方,优化驾驶室后部结构,改善驾驶室左后侧、右后侧视野,同时驾驶室后部两侧的收缩,可根据需要将后部两侧设计斜直或圆弧状外形,外观美观,且可以进一步缩小驾驶室与机罩的间距。进一步地,上述驾驶室钢结构框架中,所述后立柱的顶端设置有垂直中部顶横梁的后部顶纵梁,所述后部顶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后立柱和中部顶横梁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上述驾驶室钢结构框架中,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之间的前部顶横梁与中部顶横梁之间间隔设置有前部顶纵梁,连接左前立柱和左中立柱顶部的顶部左侧梁与连接右前立柱和右中立柱顶部的顶部右侧梁之间设有顶部横梁,所述顶部纵梁和顶部横梁交叉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上述驾驶室钢结构框架中,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的底部均设置有安装座。进一步地,上述驾驶室钢结构框架中,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上端向外侧倾斜。由此使得驾驶室框架上大下小,在驾驶室底部尺寸不增加的前提下,增大上部空间,提高驾驶室舒适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之间的距离小于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之间的距离,即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向内侧收缩,将驾驶室底部遮挡工作装置(铲刀)的面积减小,从而改善驾驶室前方操作视野。2、单根后立柱布置在驾驶室正后方,优化驾驶室后部结构,改善驾驶室左后侧、右后侧视野,同时驾驶室后部两侧的收缩,可根据需要将后部两侧设计斜直或圆弧状外形,夕卜观美观,且可以进一步缩小驾驶室与机罩的间距。3、驾驶室框架上大下小,在驾驶室底部尺寸不增加的前提下,增大上部空间,提高驾驶室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驾驶室钢结构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驾驶室钢结构框架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驾驶室钢结构框架的侧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驾驶室钢结构框架的前视图。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 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2、左中立柱3、右中立柱4、后立柱5、底梁6、安装座7、前部顶横梁8、中部顶横梁9、后部顶纵梁10、前部顶纵梁11、顶部横梁12、顶部左侧梁13、顶部右侧梁14、顶部左后侧梁15、顶部右后侧梁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包括五根立柱,他们分别是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2、左中立柱3、右中立柱4和后立柱5组成,相邻的两根立柱在其下端通过底梁6依次固定连接,左前立柱1和右前立柱2的上端之间通过前部顶横梁8固定连接,左前立柱1和左中立柱3的上端之间通过顶部左侧梁13固定连接,左中立柱3和后立柱5的上端之间通过顶部左后侧梁15固定连接,右中立柱4和后立柱5的上端之间通过顶部右后侧梁16固定连接,右前立柱2和右中立柱4的上端之间通过顶部右侧梁14固定连接。五根立柱呈五边形排布,其中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2、左中立柱3、右中立柱4四根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且左前立柱1和右前立柱2之间的距离小于左中立柱3和右中立柱4之间的距离;左中立柱3、右中立柱4、后立柱5三根立柱呈等腰三角形排布。在左中立柱3和右中立柱4的上端之间通过中部顶横梁9固定连接,后立柱5的上端与中部顶横梁9之间通过垂直中部顶横梁9的后部顶纵梁10固定连接;在前部顶横梁8与中部顶横梁9之间固定连接有两根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前部顶纵梁11,在顶部左侧梁13与顶部右侧梁14的中部通过顶部横梁12固定连接,顶部横梁12与两根前部顶纵梁11相互交叉固定连接。在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2、左中立柱3、右中立柱4和后立柱5的底部均设置有安装座7。如图2图3图4所示,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2、左中立柱3、右中立柱4和后立柱5上端向外侧倾斜。由此使得驾驶室框架上大下小,在驾驶室底部尺寸不增加的前提下,增大上部空间,提高驾驶室舒适性。在本实施例中,在立柱与梁的连接处以及梁与梁的连接端部根据需要焊接加强筋。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有?效果:左如立柱和右如立柱之间的距尚小于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之间的距离,即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向内侧收缩,将驾驶室底部遮挡工作装置(铲刀)的面积减小,从而改善驾驶室前方操作视野。单根后立柱布置在驾驶室正后方,优化驾驶室后部结构,改善驾驶室左后侧、右后侧视野,同时驾驶室后部两侧的收缩,可根据需要将后部两侧设计斜直或圆弧状外形,外观美观,且可以进一步缩小驾驶室与机罩的间距。驾驶室框架上大下小,在驾驶室底部尺寸不增加的前提下,增大上部空间,提高驾驶室舒适性。【主权项】1.一种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包括立柱和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由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组成,相邻的两立柱在其上下两端通过梁固定连接,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所述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之间的距离小于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之间的距离,所述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设置,所述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的顶端具有连接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的中部顶横Μ 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柱的顶端设置有垂直中部顶横梁的后部顶纵梁,所述后部顶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后立柱和中部顶横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之间的前部顶横梁与中部顶横梁之间间隔设置有前部顶纵梁,连接左前立柱和左中立柱顶部的顶部左侧梁与连接右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驾驶室钢结构框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驾驶室钢结构框架,包括立柱和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由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组成,相邻的两立柱在其上下两端通过梁固定连接,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所述左前立柱和右前立柱之间的距离小于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之间的距离,所述左中立柱、右中立柱和后立柱呈等腰梯形排布设置,所述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的顶端具有连接左中立柱和右中立柱的中部顶横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俊宏卢南潮刘恒志郭灿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