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29673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其包括微控制单元等,微控制单元与一个充电器单元、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一个电池连接,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都与充电器单元连接,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都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PMOS管的G极都与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充电芯片与PMOS管的D极连接,第二充电芯片与PMOS管的S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随着电池电压的增加,充电器的输出也会做相关调整,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充电器和充电芯片的工作效率,满足消费者对于要求快速充电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的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给终端(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流较小,充电时间也比较长,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要求快速充电的要求。充电器通过充电电路给终端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是固定的,充电电路比较单一,一般使用线性(linear)充电或者是开关(switching)充电,线性充电方式一般由分立器件搭配而成,比如用一个NPN管搭配M0S管此种方式由于NPN管的压降较大所以发热也较大,导致充电电流较低。而开关充电(switching) —般有专用的充电芯片,由于空间限制,一般也是只放一颗充电芯片,充电电流也会较小。因为充电器的输出是固定的,不可以变化,所以以上两种充电方式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其随着电池电压的增加,充电器的输出也会做相关调整,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充电器和充电芯片的工作效率,满足消费者对于要求快速充电的要求。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三极管、PM0S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三i^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第十七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微控制单元与一个充电器单元、第三i^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一个电池连接,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都与充电器单元连接,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都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i^一电阻、PM0S管的G极都与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充电芯片与PM0S管的D极连接,第二充电芯片与PM0S管的S极连接,第一电感、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第十七电容、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都与第一充电芯片连接,第一电感与第十二电阻串联,第十二电容与第十三电容并联,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都与第十二电阻连接,第二电感、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都与第二充电芯片连接,第二电感与第二十二电阻串联,第二十二电容与第二十三电容并联,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都与第二十二电阻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与充电器单元之间连接有第三i^一电容、第三十二电容。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芯片与第一电感之间设有第十四电容,第二充电芯片与第二电感之间设有第二十四电容,第二充电芯片与一个第四十一电阻连接。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随着电池电压的增加,充电器的输出也会做相关调整,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充电器和充电芯片的工作效率,发热量小,满足消费者对于要求快速充电的要求。本技术的充电芯片采用并联的方式充电,电流比较大,会缩短充电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包括微控制单元U1、第一充电芯片U11、第二充电芯片U21、三极管U32、PM0S管U31、第一电感L11、第二电感L2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三^^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微控制单元U1与一个充电器单元U2、第三^^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一充电芯片U11、第二充电芯片U21、一个电池J1连接,第一充电芯片U11、第二充电芯片U21都与充电器单元U2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都与三极管U32的基极连接,第三i^一电阻R31、PM0S管U31的G极都与三极管U32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充电芯片U11与PM0S管U31的D极连接,第二充电芯片U21与PM0S管U31的S极连接,第一电感L11、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都与第一充电芯片U11连接,第一电感L11与第十二电阻R12串联,第十二电容C12与第十三电容C13并联,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都与第十二电阻R12连接,第二电感L21、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都与第二充电芯片U21连接,第二电感L21与第二十二电阻R22串联,第二十二电容C22与第二十三电容C23并联,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都与第二十二电阻R22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第二十二电阻R22都是检测电阻。微控制单元U1为控制器,该控制器的型号可以是MT6328V/AN,该控制器的生产厂家可以是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充电芯片U11的型号、第二充电芯片U21的型号都可以为NCP1855FCCT1G,该芯片的生产厂家可以是安森美半导体公司。第一充电芯片U11、第二充电芯片U21与充电器单元U2之间连接有第三^^一电容C31、第三十二电容C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给终端进行快速充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三极管、PMOS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第十七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微控制单元与一个充电器单元、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一个电池连接,第一充电芯片、第二充电芯片都与充电器单元连接,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都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十一电阻、PMOS管的G极都与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充电芯片与PMOS管的D极连接,第二充电芯片与PMOS管的S极连接,第一电感、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第十七电容、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都与第一充电芯片连接,第一电感与第十二电阻串联,第十二电容与第十三电容并联,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都与第十二电阻连接,第二电感、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都与第二充电芯片连接,第二电感与第二十二电阻串联,第二十二电容与第二十三电容并联,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都与第二十二电阻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军良周洪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豪成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