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特别涉及甘薯茎尖分生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和组织培养技术,即是涉及一种一种甘薯病毒苗的茎尖脱毒方法。
技术介绍
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当前推广的甘薯品种,一般是有性杂交一代的无性系,在遗传上是高度杂合的,因此生产上利用薯块进行无性繁殖来保持优良种性的要求。甘薯生产中是以薯块留种并年年进行无性繁殖,种薯一旦受到病毒病的浸染,便造成病毒病的积累而蔓延,从而造成甘薯总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甚至种性退化等严重问题,显然病毒病给甘薯生产带来巨大威胁,是当今现代农业高能源型甘薯产业化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高危病毒病问题。Morel和Martin早在1952年就利用分生组织培养获得大丽花和马铃薯脱毒苗,同时建立了茎尖脱毒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然而直至目前,对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一性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基本已经证实了茎尖分生组织并不是完全没有病毒,只是不带或很少带有病毒,在实际应用中依然是以几种假说作为理论依据。但就脱毒而言,茎尖仍然是植物脱毒培养并得以保持物种种性更为理想的外植体,在甘薯组织培养研究中也是首选外植体。为此,利用茎尖脱毒仍然是甘薯生产中无性繁殖作物杂种一代无性系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茎尖的叶原基个数直接影响到茎尖培养成苗率及其脱毒效果,不带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则成苗困难,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甘薯病毒苗茎尖脱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材料培养:取已感染薯羽状斑驳病毒和/或甘薯G病毒的薯块,室内培养至萌芽;(2)材料消毒:剪取生长至1.5~2.0cm长的顶芽进行消毒;(3)接种培养:从步骤(2)所得顶芽中无菌剥离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接种培养,获得再生植株;(4)株系建立与病毒检测:对步骤(3)所得再生植株经2~3次继代培养建立株系,依次采用指示植物法和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获得脱毒株系;(5)快速繁殖:对脱毒株系进行快速繁殖,即得脱毒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甘薯病毒苗茎尖脱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材料培养:取已感染薯羽状斑驳病毒和/或甘薯G病毒的薯块,室内培养至萌芽;
(2)材料消毒:剪取生长至1.5~2.0cm长的顶芽进行消毒;
(3)接种培养:从步骤(2)所得顶芽中无菌剥离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接
种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4)株系建立与病毒检测:对步骤(3)所得再生植株经2~3次继代培养建立株系,依次
采用指示植物法和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获得脱毒株系;
(5)快速繁殖:对脱毒株系进行快速繁殖,即得脱毒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消毒具体为:先用体积分
数为75%的乙醇浸泡25~30s,无菌水冲洗一遍,然后用质量分数0.1%的HgCl2浸泡8~10min,
无菌水冲洗3~5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茎尖大小为0.22~0.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茎尖形态为突起态、
半闭合态或闭合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接种培养的培养基由以下
成分组成:基本培养基MS,0.8~1.4mg/L BAP,0.01~0.02mg/L NAA;或基本培养基MS,
0.2~0.8mg/L BAP,0.1~0.2mg/L IAA。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接种培养的培养条件为:
温度25~30℃,光照强度1600Lx,光照时数12~14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检测具体为:以试管苗株
系对巴西牵牛用涂抹法和嫁接法观察病毒引起的症状,以巴西牵牛为指示植物进行检测后确
认无毒的试管苗株系再用NCM-ELISA法进行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快速繁殖的培养基由以下
成分组成:MS基本培养基,0.1~0.2mg/L IAA,0.1~0.5mg/L GA3。
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远新,王季春,张凯,唐道彬,何凤发,吕长文,赵勇,刘勋,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