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80413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2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发泡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原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40-70份,无机粉体0-40份,碳纤维5-40份,相容剂1-8份,发泡母粒1-5份,抗氧剂0.5-2份。其有益效果是:采用具有质轻、高强、高模、高耐热特征的碳纤维增强技术与微孔发泡技术相结合,在保证材料轻量化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材料的抗弯、抗拉强度、模量和耐热性能,获得了一种具有轻量化特征的高性能聚丙烯微发泡材料。产品可应用到汽车结构制件,如前端支架、座椅、冷却风扇、换挡器底座、翼子板、车轮罩护板等,实现汽车结构制件用材料轻量化;也可用于其它领域,比如建筑、电子、造船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

技术介绍
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速了汽车工业的变革。汽车质量每减轻10%,油耗下降6%~8%,排放量下降4%。同时汽车轻量化直接提高汽车的比功率,使汽车的动力性能提高。因此,轻量化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汽车材料轻量化是实现整车轻量化的有效途径。微发泡技术是一种能够制备具有独有的致密表层和发泡芯层结构材料的技术。将其引入汽车材料的制备技术中,在保证材料基本性能的前提下,显著减轻制件重量,有利于实现汽车轻量化。其中,具有轻量化特征的聚丙烯微发泡材料替代实心材料,在性能满足的情况下,零部件减重10%以上。已在部分汽车部件,如仪表板、座椅、后备箱盖板等部件得到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对于汽车结构部件,比如,车门内板模块、前端支架、冷却风扇、换挡器底座、发动机周边部件等,目前的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在强度和刚性上还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因此,为了在满足汽车部件轻量化的前提下达到上述零部件性能要求,拓展其在汽车部件中的应用范围,大幅改进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强度和刚性成为关键。专利CN102675734A公开了一种玻纤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将超临界流体注入注塑机螺杆均化段熔融的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中,然后通过注塑成型,得到玻纤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尽管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强度和刚性获得提升,然而,仍然无法满足在汽车结构制件应用的性能要求,难以实现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在这些结构件上的应用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碳纤维轻质、高强、高模、高耐热特性,采用碳纤维增强与微孔发泡相结合技术,确保聚丙烯微发泡材料轻量化优势前提下,大幅提高其抗拉、抗弯强度、模量和耐热性能,使其可应用于汽车结构部件。本专利获得了具有轻量化特征的高性能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并提供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工业化。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问题: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按重量份数,称取聚丙烯40-70份、无机粉体0-40份、抗氧剂0.2-2份、相容剂1-8份。将以上组分按照比例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混合4-6min,获得均匀的混合物;其中,聚丙烯基料熔融指数为5-60g/10min,优选10-40g/10min的聚丙烯;无机矿物粉体为碳酸钙和滑石粉中的一种,优选滑石粉;主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类和硫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1010,辅抗氧剂选自亚磷酸盐类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168;相容剂为马莱酸酐接枝聚乙烯型、马莱酸酐接枝聚丙烯型中的一种,优选马莱酸酐接枝聚丙烯型,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由料斗加入双螺杆挤出机,将碳纤维5-40份,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机筒中,进行挤出造粒,得到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中,碳纤维为连续碳纤维,碳含量≥95%,抗拉强度≥4000MPa,单丝直径为5~8μm的纤维,优选抗拉强度4900MPa,直径为7μm的碳纤维;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将所得到的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95-99份与发泡剂1-5份放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发泡剂母粒中发泡剂为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偶氮二甲酰胺、甲苯磺酞氨基脲、偶氮二碳酸胺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优选偶氮二甲酰胺。将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和发泡剂混合物加入到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80-280℃,注射压力为60-80MPa,注射速度为50-80mm/s,冷却时间为10-30s。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比未加纤、以及常规玻纤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碳纤维增强与微孔发泡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减轻材料重量的同时,大幅提高拉伸强度、模量、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能,满足汽车工业对聚丙烯微发泡材料高性能化要求。产品可应用到汽车的内、外塑料结构件,代替现有实心改性聚丙烯注塑制件,并可代替部分工程塑料制件,实现汽车材料轻量化;也可用于其它领域,比如建筑、电子、造船工业等。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将熔融指数为10g/10min的聚丙烯40份、滑石粉26份、相容剂8份、抗氧剂1680.6份、抗氧剂10100.4份的混合物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6分钟,然后,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经由料斗加入双螺杆挤出机,将碳纤维20份经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同时挤出并造粒,获得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最后将5份发泡母粒与95份上述挤出粒料混合均匀,加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80-280℃,注射压力为60MPa,注射速度为70mm/s,冷却时间为10s。所得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维和玻纤增强材料的性能对比如下表所示:表1 碳纤维增强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常规玻纤增强的材料性能对比实施例二将熔融指数为20g/10min的聚丙烯70份、滑石粉0份、相容剂1份、抗氧剂1680.3份、抗氧剂10100.2份的混合物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4分钟,然后,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经由料斗加入双螺杆挤出机,将碳纤维27.5份经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同时挤出并造粒,获得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最后将1份发泡母粒与99份上述挤出粒料混合均匀,加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80-280℃,注射压力为70MPa,注射速度为80mm/s,冷却时间为17s。所得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维和玻纤增强材料的性能对比如下表所示:表2 碳纤维增强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常规玻纤增强的材料性能对比实施例三将熔融指数为60g/10min的聚丙烯53份、滑石粉10份、相容剂2份、抗氧剂1681.2份、抗氧剂10100.8份的混合物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5分钟,然后,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经由料斗加入双螺杆挤出机,将碳纤维30份经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同时挤出并造粒,获得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最后将3份发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原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 40‑70份碳纤维 5‑30份无机粉体 0‑40份发泡剂母粒 1‑5份相容剂 1‑8份抗氧剂 0.5‑2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原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
成:
聚丙烯 40-70份
碳纤维 5-30份
无机粉体 0-40份
发泡剂母粒 1-5份
相容剂 1-8份
抗氧剂 0.5-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5-60g/1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为连续纤
维,碳含量≥95%,抗拉强度≥4000MPa,碳纤维直径5~8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机粉体为滑石粉或碳酸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泡剂母粒主要成份为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偶氮二甲酰胺、
甲苯磺酞氨基脲、偶氮二碳酸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氧剂分为主抗氧剂和辅抗氧剂,按照2:3的比例添加,
所述主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滨吴汾蒋顶军周勇张圣国汪信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