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属于教学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设置左立柱和右立柱,左立柱和右立柱之间从上至下设置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一端与左立柱铰接配合,另一端与设置在右立柱上的产生共振弹簧配合,第一横梁顶面固定设置金属片系统和产生共振电机,第一横梁底面固定设置单摆系统和弹簧振子系统,弹簧振子系统包括弹簧振子和固定在弹簧振子底部的砝码,弹簧振子的弹簧振子圆柱体穿过第二横梁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现有实验仪的单一性,另外又增加了除金属片共振外的两种受迫实验内容,不但可以进行演示性实验,还能够通过定量计算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教学实验仪器
,具体设及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
技术介绍
陈健与朱纯主编《物理课程探究性实验》一书中,"实验Ξ十五,受迫振动与共振", 几个长度不等的弹性金属片固定在一根金属支架上,支架一端固定一偏屯、马达,马达的转 速是通过调节电源输出电压来控制,偏屯、马达转动带动金属支架和固定在支架上的弹性金 属片振动。弹黃片采用钢银条制成。 该装置类似于如图1所示情况,不同的是马达下的弹黃直接固定在了底座上。固 定钢银条的金属片一端固定于稍高于底座的支撑架上,另一端固定在底座弹黃上,弹黃正 上方固定偏屯、马达(电机),钢银条插入金属片上的一种实验装置,运种装置实验单一,效果 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受迫振动与共振 综合实验仪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上固定设 置左立柱和右立柱,所述的左立柱和右立柱之间从上至下设置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 的第一横梁一端与左立柱较接配合,另一端与设置在右立柱上的产生共振弹黃配合,所述 的第一横梁顶面固定设置金属片系统和产生共振电机,所述的第一横梁底面固定设置单摆 系统和弹黃振子系统,所述的弹黃振子系统包括弹黃振子和固定在弹黃振子底部的破码, 所述的弹黃振子的弹黃振子圆柱体穿过第二横梁的通孔。 所述的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产生共振电机通过导线连 接电机转速控制器,所述的电机转速控制器固定设置在底座上。 所述的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横梁两端设置U形 口,所述的第二横梁的两端U形口分别与左立柱和右立柱卡接配合后通过螺钉固定。 上述的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设计合理,避免了现有实验仪的单一性,另外 又增加了除金属片共振外的两种受迫实验内容,不但可W进行演示性实验,还能够通过定 量计算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受迫振动演示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进行金属片共振实验的原理图; 图4为本技术进行单摆共振实验的原理图; 图5为本技术进行弹黃振子共振实验的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横梁的结构示意图。[001引 图中:1-底座;2-左立柱;3-第二横梁;301-通孔;302-U形口;303-螺钉;4-第 一横梁;5-右立柱;6-产生共振弹黃;7-产生共振电机;8-导线;9-电机转速控制器; 10-金属片系统;11-单摆系统;12-弹黃振子;13-弹黃振子圆柱体;14-破码。【具体实施方式】W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如图2和6所示,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定设置左立 柱2和右立柱5,左立柱2和右立柱5之间从上至下设置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3。第一横 梁4 一端与左立柱2较接配合,另一端与设置在右立柱5上的产生共振弹黃6配合。第二 横梁3两端设置U形口 302,第二横梁3的两端U形口 302分别与左立柱2和右立柱5卡 接配合后通过螺钉303固定。第一横梁4顶面固定设置金属片系统10和共振产生电机7。 金属片系统10由一组钢银条构成。产生共振电机7通过导线8连接电机转速控制器9,电 机转速控制器9用于控制产生共振电机7的转速,电机转速控制器9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 第一横梁4底面固定设置单摆系统11和弹黃振子系统。单摆系统11由一组单摆构成。弹 黃振子系统包括弹黃振子12和固定在弹黃振子12底部的破码14,弹黃振子12的弹黃振子 圆柱体13穿过第二横梁3的通孔301。 如图3、4和5所示,本技术可进行金属片共振实验、单摆共振实验和弹黃振子 共振实验,丰富了实验内容和内涵。 本技术改进后的优越性: 改进后的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其一,可W做Ξ种不同类型的受迫实验; 其二,第一横梁底面设置栓线活动栓,用来固定不同摆长单摆;其Ξ,采用在立柱中间设置 能够使弹黃振子圆柱体上下活动的第二横梁;运样的一种装置,根据所做实验类型的需要, 就利用相应的配置零件做相应的实验;第四,增加了实验内容,更丰富了实验内涵;第五, 尤其单摆与弹黃振子实验可W通过定量计算,来有针对性地做相应实验; (1)钢银条的共振现象巧日图3) 系统在周期性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受迫振动,不同长度的金属片,其固有振动频 率不同,当产生共振电机7W不同转速转动时,该强迫外力频率与某一个金属片固有振动 频率相同时,该金属片受迫振动的幅度将会达到极大值,即产生了共振。调节共振产生电机 7的转速,就可改变强迫力的频率,从而使不同长度的弹性金属片先后产生共振。 (2)单摆实验原理巧日图4) 设电机转速η(转/秒),电动机转动角速度ω(弧度/秒),感=遂编……(1) 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似 由(1)、(2)式得:......(3) 可见,当电机转速(η)改变时,使之单摆摆长刚好满足(3)式,而计算出来的摆长 刚好符合8个摆长中的一个,那么该单摆就会跟随电机的转动而做周期性的摆动。当然,我 们也可W由(3)式得:......(4) 根据(4)式,设计某一单摆摆长.,代入(4)式,计算出电机转速η,设置控制箱电机 转速η,让电机W该转速转动,运样就可看到对应该摆长1的单摆做周期性摆动,其摆动周 期为(2)式计算结果。 (3)弹黃振子共振原理巧日图5) 设弹黃振子弹性系数k,弹黃振子下悬挂质量m,弹黃阵子周期计算公式......巧) 电动机转动角速度族二3;||:,要使弹黃振子跟随电机转动产生共振,必须有 由上式可知,保证弹黃性质不变,也就是在采用同一个弹黃振子条件下,即弹黃振 子下的破码质量m与电机转速的平方成反比,若调节偏屯、马达的转速(n),使之满足(5)式 时,弹黃振子就会产生周期性共振现象。或者由(6)式推导得......(7) 根据(7)式,首先确定弹黃振子悬挂质量m,代入(7)式,计算电机转速n,设置控制 箱电机转速n,让电机W转速η转动,运样就可看到对应该悬挂质量m下,弹黃振子做周期性 振动情况,其振动周期为(5)式计算结果。 如上Ξ个实验,在做其中某一个实验时,可将将与该实验无关的另外两个实验元 件取下,而与该实验相关元件装上,再进行实验。W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W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运 些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 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包括底座(1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上固定设置 左立柱(2)和右立柱(5),所述的左立柱(2)和右立柱(5)之间从上至下设置第一横梁(4) 和第二横梁(3),所述的第一横梁(4) 一端与左立柱(2)铰接配合,另一端与设置在右立柱 (5)上的产生共振弹簧(6)配合,所述的第一横梁(4)顶面固定设置金属片系统(10)和产 生共振电机(7),所述的第一横梁(4)底面固定设置单摆系统(11)和弹簧振子系统,所述的 弹簧振子系统包括弹簧振子(12)和固定在弹簧振子(12)底部的砝码(14),所述的弹簧振 子(12)的弹簧振子圆柱体(13)穿过第二横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受迫振动与共振综合实验仪,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上固定设置左立柱(2)和右立柱(5),所述的左立柱(2)和右立柱(5)之间从上至下设置第一横梁(4)和第二横梁(3),所述的第一横梁(4)一端与左立柱(2)铰接配合,另一端与设置在右立柱(5)上的产生共振弹簧(6)配合,所述的第一横梁(4)顶面固定设置金属片系统(10)和产生共振电机(7),所述的第一横梁(4)底面固定设置单摆系统(11)和弹簧振子系统,所述的弹簧振子系统包括弹簧振子(12)和固定在弹簧振子(12)底部的砝码(14),所述的弹簧振子(12)的弹簧振子圆柱体(13)穿过第二横梁(3)的通孔(30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锐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