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7592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7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光源(11)、位于光源(11)上方的第一光反射部(12)以及位于光源(11)下方的第二光反射部(13);第一光反射部(12)包括朝向光源(11)凹陷的凹槽(12a),凹槽(12a)的内表面包括以光源(11)为焦点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抛物面(121)和第二反射抛物面(122),第一反射抛物面(121)对光源(11)出射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将光源(11)出射的光线反射到第二光反射部(13);第二光反射部(13)对反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实现了薄型化的目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显示
,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随着光电与半导体技术的演进,也带动了平板显示器(FlatPanelDisplay)的蓬勃发展,而在诸多平板显示器中,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因具有高空间利用效率、低消耗功率、无辐射以及低电磁干扰等诸多优越特性,已成为市场的主流。在现有的液晶显示器中,其主要包括相对设置的液晶面板和背光模块。由于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因此需要背光模块向其提供显示光源。按照入光方式的不同,背光模块主要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和侧入式背光模块。在直下式背光模块中,通常需要LED搭配二次光学透镜;而在侧入式背光模块中,则需要具有导光作用的导光板(LGP)。然而,二次光学透镜和导光板分别在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和侧入式背光模块中占据较大比重,同时二次光学透镜和导光板也是带来色差的主要原因。另外,直下式背光模块受限于二次光学透镜,其难以实现薄型化设计。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光源、位于所述光源上方的第一光反射部以及位于所述光源下方的第二光反射部;所述第一光反射部包括朝向所述光源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包括以所述光源为焦点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抛物面和第二反射抛物面,所述第一反射抛物面对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所述第二反射抛物面将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光反射部;所述第二光反射部对反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内表面还包括以所述光源为焦点且与所述第一反射抛物面连接的第三反射抛物面,所述第三反射抛物面将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反射抛物面,所述第二反射抛物面将所述第三反射抛物面反射到其上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光反射部;所述第二光反射部对反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或者进行漫反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反射部包括底面、由底面的一侧垂直向上延伸的垂直面、由所述垂直面的一侧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以及由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斜向下延伸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光源相对,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底面的夹角为钝角;其中,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用于水平反射光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反射部还包括由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延伸的不规则面,所述不规则面用于对光线进行漫反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反射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其中,所述第二平板位于所述第一平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平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平板的一端对齐,所述第二平板的另一端超过所述第一平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平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平板的另一端的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件具有朝向所述光源凹陷的所述凹槽。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延伸连接所述第一平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平板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反射抛物面、所述第一反射抛物面和所述第二反射抛物面从所述第一平板的另一端到所述第二平板的另一端依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包括承载平板、由所述承载平板一侧垂直向上延伸的垂直侧板以及由垂直侧板一侧斜向上延伸的斜侧板;其中,所述第一平板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垂直侧板上,以使所述第三反射抛物面与所述第一平板的另一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垂直侧板与所述斜侧板之间的连接处,所述斜侧板与所述承载平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斜侧板上。进一步地,所述斜侧板与所述承载平板的夹角为4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与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相比,由于其无需使用使用二次透镜,因此厚度可以大幅度降低,实现薄型化的设计;而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与现有技术的侧入式背光模块相比,由于其无需使用导光板,因此可大幅度降低成本。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器件,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相同的标号在附图中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将理解的是,尽管在这里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来。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包括:光源11、第一光反射部12及第二光反射部13;其中,第一光反射部12位于光源11上方,而第二光反射部13位于光源11下方。具体而言,第一光反射部12包括:朝向光源11凹陷的凹槽12a。凹槽12a的内表面包括:以光源11为焦点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抛物面121和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其中,第一反射抛物面121对光源11出射到第一反射抛物面121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将光源11出射到第二反射抛物面122上的光线反射到第二光反射部13。这里,第二光反射部13对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反射到第二光反射部13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其中,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反射到第二反射部13上的光线为光源11直接出射到第二反射抛物面122上的光线。进一步地,凹槽12a的内表面还包括:以光源11为焦点的第三反射抛物面123;其中,第三反射抛物面123与第一反射抛物面121连接,即第一反射抛物面121位于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和第三反射抛物面123之间,且第一反射抛物面12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和第三反射抛物面123连接。第三反射抛物面123将光源11出射的光线反射到第二反射抛物面122,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将第三反射抛物面123反射到第二反射抛物面122上的光线反射到第二光反射部13。这里,第二光反射部13对第二反射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11)、位于所述光源(11)上方的第一光反射部(12)以及位于所述光源(11)下方的第二光反射部(13);所述第一光反射部(12)包括朝向所述光源(11)凹陷的凹槽(12a);所述凹槽(12a)的内表面包括以所述光源(11)为焦点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抛物面(121)和第二反射抛物面(122);所述第一反射抛物面(121)对所述光源(11)出射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所述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将所述光源(11)出射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光反射部(13);所述第二光反射部(13)对反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11)、位于所述光源(11)
上方的第一光反射部(12)以及位于所述光源(11)下方的第二光反射部(13);
所述第一光反射部(12)包括朝向所述光源(11)凹陷的凹槽(12a);
所述凹槽(12a)的内表面包括以所述光源(11)为焦点且相互连接的第一
反射抛物面(121)和第二反射抛物面(122);
所述第一反射抛物面(121)对所述光源(11)出射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
所述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将所述光源(11)出射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光反
射部(13);
所述第二光反射部(13)对反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a)的内
表面还包括以所述光源(11)为焦点且与所述第一反射抛物面(121)连接的第
三反射抛物面(123);
所述第三反射抛物面(123)将所述光源(11)出射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
反射抛物面(122),所述第二反射抛物面(122)将所述第三反射抛物面(123)
反射到其上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二光反射部(13);
所述第二光反射部(13)对反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水平反射或者漫反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反射部(13)
包括:底面(134)、由底面(134)的一侧垂直向上延伸的垂直面(135)、由所
述垂直面(135)的一侧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斜面(131)以及由所述第一斜面(131)
的一侧斜向下延伸的第二斜面(132),所述第一斜面(131)与所述底面(134)
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斜面(132)与所述底面(134)的夹角为钝角,所述
第二斜面(132)用于水平反射光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反射部(13)
还包括:由所述第二斜面(132)的一侧延伸的不规则面(133),所述不规则面
(133)用于对光线进行漫反射。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永元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