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64246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光传播导轨,入光面包括相邻的第一入光区和第二入光区,光传播导轨自第一入光区延伸至导光板内部,用以围设出光传播通道,光传播导轨开设有朝向出光面的缺口;灯条,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正对第一入光区,以使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光传播通道,并经过光传播导轨反射后,依次从缺口和出光面射出,第二光源正对第二入光区,以使第二光源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从出光面射出;及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用以控制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开关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所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背光模组以及所述液晶显示器可实现分区显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一种应用所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具有体积小、功耗小、无辐射等特点,在屏幕尺寸和显示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无论是手机、电脑显示器还是电视机方面都快速成为了市场主流产品。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是不发光的,因此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现有液晶显示器的画面显示通常为整屏显示,也即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同时提供光线。当液晶显示器应用在手机或电脑等显示装置中时,如果需要看某些讯息,则需要同时点亮整个屏幕才能显示。此时,整个背光模组的发光增加了显示装置的功耗,导致了显示装置的电池的续航时间大大减少。同时,频繁的充放电也会导致整机电池的寿命减少,加快了对显示装置的损坏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分区显示的背光模组以及应用所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光传播导轨,所述入光面包括相邻的第一入光区和第二入光区,所述光传播导轨自所述第一入光区延伸至所述导光板内部,用以围设出光传播通道,所述光传播导轨开设有朝向所述出光面的缺口;灯条,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正对所述第一入光区,以使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光传播通道,并经过所述光传播导轨反射后,依次从所述缺口和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第二光源正对所述第二入光区,以使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及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用以控制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的开关状态。其中,所述光传播导轨朝向所述光传播通道的一侧上设置有反射片或反射涂层,用以反射所述光传播通道内的光线。其中,所述光传播通道内填充有空气或导光材料。其中,所述光传播通道内填充导光材料,所述光传播导轨朝向所述光传播通道的一侧上设置有空气层,所述空气层用以全反射所述光传播通道内的光线。其中,所述光传播导轨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或“V”形、或半圆形、或槽型。其中,所述第一入光区设置有导光结构,用以促使光线射向所述光传播导轨。其中,所述第一入光区与所述第二入光区之间形成小于120°的角度。其中,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入光区设置,用以使增加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入光区的比例。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光源,所述第二光源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子光源,所述第一子光源的封装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光源的封装尺寸,使得所述第一入光区的光照强度小于所述第二入光区的光照强度。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能够通过控制电路灵活控制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各自的亮暗状态,并且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光传播通道,并经过所述光传播导轨反射后,依次从所述缺口和所述出光面射出(定义此时的出光区域为第一出光区),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定义此时的出光区域为第二出光区),因此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可以实现分区出光,所述导光板可以选择由所述第一出光区和/或所述第二出光区进行出光。由于所述导光板可以实现分区出光,因此所述背光模组可以依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出光模式,所述背光模组能够选择部分出光模式或者全部出光模式,使得所述背光模组的应用更为灵活并且能够降低能耗,进而增加了所述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由于设置了所述光传播导轨,所述光传播导轨围设出所述光传播通道,所述光传播导轨开设有朝向所述出光面的缺口,使得进入所述第一入光区的大部分光线能够在所述光传播通道内传播,而后经过所述光传播导轨的所述缺口自所述第一出光区射出。也即,进入所述第一入光区的大部分光线可以沿预定方向(所述光传播导轨的延伸方向)传播,降低了光线逃逸的比例,增加了所述光传播导轨经过区域的光照强度,也即提高了所述第一出光区的出光亮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导光板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再一种导光板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一并参阅1至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灯条2以及控制电路3。其中,所述导光板1包括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以及光传播导轨13,所述入光面11包括相邻的第一入光区111和第二入光区112,所述光传播导轨13自所述第一入光区111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内部,所述光传播导轨13围设出光传播通道130,所述光传播导轨13开设有朝向所述出光面12的缺口131。所述灯条2包括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所述第一光源21正对所述第一入光区111,以使所述第一光源21的光线进入所述光传播通道130,并经过所述光传播导轨13反射后,依次从所述缺口131和所述出光面12射出,所述第二光源22正对所述第二入光区112,以使所述第二光源22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1后从所述出光面12射出。所述控制电路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源21与所述第二光源22,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光传播导轨,所述入光面包括相邻的第一入光区和第二入光区,所述光传播导轨自所述第一入光区延伸至所述导光板内部,用以围设出光传播通道,所述光传播导轨开设有朝向所述出光面的缺口;灯条,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正对所述第一入光区,以使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光传播通道,并经过所述光传播导轨反射后,依次从所述缺口和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第二光源正对所述第二入光区,以使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及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用以控制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的开关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以及光传播导轨,所述入光面包括相邻的第
一入光区和第二入光区,所述光传播导轨自所述第一入光区延伸至所述导光板
内部,用以围设出光传播通道,所述光传播导轨开设有朝向所述出光面的缺口;
灯条,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正对所述第一入光区,以
使所述第一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光传播通道,并经过所述光传播导轨反射后,
依次从所述缺口和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第二光源正对所述第二入光区,以使
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后从所述出光面射出;及
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二光源,用以控
制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的开关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播导轨朝向所述
光传播通道的一侧上设置有反射片或反射涂层,用以反射所述光传播通道内的
光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播通道内填充有
空气或导光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播通道内填充导
光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倩陈仕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