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67245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2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所述的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包括流动腔;第二容器瓶通过第二支管与第一容器瓶相连,第二支管上设有蠕动泵;所述的卡扣设置于上平板的两侧,插板设置于上平板的下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载玻片设置为凹槽状,以及将载玻片两侧设置为凹凸状,使其更贴近血管的形状,使测得的参数更真实,还在载玻片的边角处设置有光滑胶贴,有利于减小载玻片棱角及边角对试验数据的影响,同时设置有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使模拟血液流动更加真实,同时由于血浆为非牛顿流体,设置补液管,可在第二容器瓶内补充氧气,观察液体在载玻片上的流动情况,使测得的数据更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物医学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
技术介绍
力学环境是细胞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条件,流体剪切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力学因素。流体剪切法是利用培养液流动产生的剪切应力作用到细胞表面,研究细胞在剪切力作用下形态、黏附和功能等的变化规律。根据使流体产生流动方式的不同,流体剪切法可分为:平行平板流动腔、锥板式流动腔、板-板流动腔、圆柱管和径向流装置等。其中,平行平板流动腔由于流室体积小,便于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实时观察、显示和记录,并且安装操作简便快速,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在研究流体剪切力对细胞作用影响方面用途甚广,例如,在流体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作用等研究中均有应用。平行平板流动系统是由动力系统、流动腔装置和观测系统三部分组成的一个循环回路系统。由动力系统提供定常或非定常的驱动力,驱使培养液在系统中流动,由于培养液的粘性作用,是粘附在流动腔室底部的细胞受恒定或脉动的剪切力作用,通过显微观测和图像捕获系统,观察或检测细胞在剪切应力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中,流动腔装置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目前,组织工程中流动腔装置的流动腔室,主要是由无色透明的两块平行的平板(即上平板、下平板)和一块位于两块平行平板之间的很薄的起密封作用的硅胶密封圈组成,通过螺丝或采用抽真空的方式使上平板、下平板和硅胶密封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共同围城一个宽高比很大的矩形截面截面流动腔室,其中,硅胶密封的厚度即为流动腔室的高度H。在上平板的两侧分别开有小孔或狭缝,循环液从这两开口处流进及流出:而下平板则是细胞的载体。当循环液在此腔室中流动时,可产生较均匀的流体剪切力,流体剪切力的大小可利用一下特定公式进行计算:τ =6 n Q/WH2。根据上述计算公式,由于η、W以及Η均一定,因此通过调节循环液流量Q可调节流体剪切力的大小τ。技术专利一种加载流体剪切力的细胞培养流动腔室,申请号为:201320714106.9,授权公告号为CN203546035U,公开了一种加载流体剪切力的细胞培养流动腔室,不仅密封性能好,而且高度能够精确确定,避免了由于硅胶密封圈的弹性形变而给测定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流体剪切力的大小的测定误差,实现了稳定、精确的实现测定,有利于扩大和促进平行平板流动腔的应用及发展,但是该使用新型专利不能很好的模拟血管的形态,使测定的数据与实际测量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而且采用螺栓连接,拆装不便。因为血浆为非牛顿流体,所以血浆内的物质对测得的数据有重要影响,所以需要在血浆内补充氧气。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结构合理,能和好的模拟血管的形态、拆装方便的流动腔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通过将载玻片设置为凹槽状,以及将载玻片两侧设置为凹凸状,使其更贴近血管的形状,使测得的参数更真实,还在载玻片的的边角处设置有光滑胶贴,有利于减小载玻片棱角及边角对试验数据的影响,同时设置有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使模拟血液流动更加真实,同时由于血浆为非牛顿流体,设置补液管,可在第二容器瓶内补充氧气,观察液体在载玻片上的流动情况,使测得的数据更可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所述的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包括流动腔、蠕动栗、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补液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进液管、出液管、支架、卡扣、插板;流动腔通过第二支管与第二容器瓶相连,第二容器瓶通过第一支管与补液管相连,补液管与第一容器瓶相连,第二容器瓶通过第二支管与第一容器瓶相连,第二支管上设有蠕动栗,第一容器瓶通过出液管与流动腔相连,流动腔、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设置于支架上;所述的流动腔包括上平板、下平板、硅胶密封圈、载玻片,所述的上平板包括入液管道入口、入液缓冲管道、入液缓冲入口、出液口、出液缓冲管道、出液缓冲入口,所述的入液管道入口与入液缓冲管道相连,入液缓冲管道与入液缓冲入口相连;出液口与出液缓冲管道相连,出液缓冲管道与出液缓冲入口相连;所述的卡扣设置于上平板的两侧,插板设置于上平板的下侧;下平板上设有内槽、外环槽、卡槽、插槽;内槽为细胞载体区,外环槽与硅胶密封圈适配,载玻片放置在下平板的内槽里,载玻片的表面设有凹槽,硅胶密封圈放置在下平板的外环槽上,卡槽设置于下平板的两侧与卡扣适配,插槽设于下平板表面与插板适配;所述上平板的底面与硅胶密封圈的顶面以及下平板的顶面相接触。所述的载玻片周围设有一层光滑胶贴。所述的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为透明三通玻璃瓶。所述的补液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进液管、出液管为透明玻璃管。所述的载玻片的尺寸为115mm* 2 5mm* 1 mm。所述的载玻片的两侧为凹凸状。所述的第一支管上设有阀门。所述的卡扣为弹性卡扣。所述的硅胶密封圈上的宽度小于外环槽的厚度。所述的插板、插槽的数量大于1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载玻片设置为凹槽状,以及将载玻片两侧设置为凹凸状,使其更贴近血管的形状,使测得的参数更真实,还在载玻片的的边角处设置有光滑胶贴,有利于减小载玻片棱角及边角对试验数据的影响,同时设置有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使模拟血液流动更加真实,同时由于血浆为非牛顿流体,设置补液管,可在第二容器瓶内补充氧气,观察液体在载玻片上的流动情况,使测得的数据更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流动腔下平板、硅胶密封圈、载玻片结构示意图;图3为流动腔上平板结构透视示意图。图中,1-上平板、la-入液管道入口、lb-入液缓冲管道、lc_入液缓冲入口、ld_出液口、le-出液缓冲管道、If-出液缓冲入口、lg_卡扣、lh-插板、2-下平板、2a-内槽、2b_外环槽、2c-卡槽、2d-插槽、3-硅胶密封圈、4-载玻片、5-流动腔、6-蠕动栗、7-第一容器瓶、8-第二容器瓶、9-补液管、10-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12-进液管、13-出液管、14-支架。具体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如图1-3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的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包括流动腔5、蠕动栗6、第一容器瓶7、第二容器瓶8、补液管9、第一支管10、第二支管11、进液管12、出液管13、支架14、卡扣lg、插板lh ;流动腔5通过第二支管11与第二容器瓶8相连,第二容器瓶8通过第一支管10与补液管9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加载流体剪切力的血管流动腔模型包括流动腔、蠕动泵、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补液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进液管、出液管、支架、卡扣、插板;流动腔通过第二支管与第二容器瓶相连,第二容器瓶通过第一支管与补液管相连,补液管与第一容器瓶相连,第二容器瓶通过第二支管与第一容器瓶相连,第二支管上设有蠕动泵,第一容器瓶通过出液管与流动腔相连,流动腔、第一容器瓶、第二容器瓶设置于支架上;所述的流动腔包括上平板、下平板、硅胶密封圈、载玻片,所述的上平板包括入液管道入口、入液缓冲管道、入液缓冲入口、出液口、出液缓冲管道、出液缓冲入口,所述的入液管道入口与入液缓冲管道相连,入液缓冲管道与入液缓冲入口相连;出液口与出液缓冲管道相连,出液缓冲管道与出液缓冲入口相连;所述的卡扣设置于上平板的两侧,插板设置于上平板的下侧;下平板上设有内槽、外环槽、卡槽、插槽;内槽为细胞载体区,外环槽与硅胶密封圈适配,载玻片放置在下平板的内槽里,载玻片的表面设有凹槽,硅胶密封圈放置在下平板的外环槽上,卡槽设置于下平板的两侧与卡扣适配,插槽设于下平板表面与插板适配;所述上平板的底面与硅胶密封圈的顶面以及下平板的顶面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昭涵王燕华李银河黄冉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