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梯隔震支座以及防震楼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5170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1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楼梯隔震支座以及防震楼梯,其中,楼梯隔震支座包括:一上顶板;一下底板,与上顶板相对设置;以及若干滑动承载支座,可滑动地支撑在上顶板与下底板之间;其中,上顶板与下底板分别通过若干连接件与楼梯或楼板固定。滑动承载支座包括:一T型的下部卡槽,连接下底板,下部卡槽的延展方向与下底板的延展方向垂直;一对上部卡槽,分别连接上顶板,上部卡槽分别卡合下部卡槽的两侧;一组滑动摩擦副,设置在下部卡槽的上顶板与上顶板的底面之间;以及一对侧面挡板,分别连接上顶板,限位下部卡槽沿上部卡槽内进行的水平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楼梯斜板在地震作用下的“斜撑”作用释放掉,大幅度地降低楼梯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楼梯隔震支座以及防震楼梯
技术介绍
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没有考虑楼梯受力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也不考虑楼梯的地震作用效应。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大震作用下建筑物的楼梯间破坏严重,包括梯段板和平台梁发生严重破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5条规定:“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楼梯构件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后,一方面,楼梯间本身传力途径复杂,其构件(楼梯梁、梯柱、梯板等)的抗震设计很难满足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楼梯构件对框架结构的刚度、规则性、承载力等影响较大。这对设计方案、设计工作量以及建造成本等均产生不利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梯板下端与楼梯梁之间设滑动支座,将梯板的“斜撑”作用释放掉,弱化了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同时使楼梯构件的传力途径简单化。普通滑动支座构造过于简单,对楼梯间的破坏形态没有做出明确预期,大震下楼梯构件(梯柱、楼梯梁等)破坏会造成梯板脱落,导致楼梯间发生连续倒塌的脆性破坏。这与地震时将楼梯间设计为“逃生通道”、“安全岛”的设计理念相左,大震时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梯隔震支座以及防震楼梯,能够将梯板的“斜撑”作用释放掉,弱化了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同时使楼梯构件的传力途径简单化,拥有能力,同时保留了楼梯隔震金属支座的所有优点,充分满足对楼梯结构的刚度、规则性、承载力的要求。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楼梯隔震支座,包括:一上顶板;—下底板,与所述上顶板相对设置;以及若干滑动承载支座,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上顶板与下底板之间;其中,所述上顶板与下底板分别通过若干连接件与楼梯或楼板固定。优选地,所述滑动承载支座包括:— T型的下部卡槽,连接所述下底板,所述下部卡槽的延展方向与所述下底板的延展方向垂直;—对上部卡槽,分别连接所述上顶板,所述上部卡槽分别卡合所述下部卡槽的两侧;—组滑动摩擦副,设置在所述下部卡槽的上顶板与上顶板的底面之间;以及—对侧面挡板,分别连接所述上顶板,限位所述下部卡槽沿所述上部卡槽内进行的水平滑动。优选地,所述下部卡槽的两侧与所述上部卡槽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所述下部卡槽一体成形于所述下底板的顶面。优选地,所述上部卡槽一体成形于所述上顶板的底面。优选地,所述侧面挡板一体成形于所述上顶板的底面的边沿。优选地,所述侧面挡板分别连接所述上部卡槽的两端,所述侧面挡板与上部卡槽形成矩形围框。优选地,所述滑动摩擦副的常温摩擦系数小于等于0.0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防震楼梯,包括若干层分别连接到楼板的下行楼梯和上行楼梯,楼梯梁支撑所述楼板的边沿,所述楼梯梁向所述下行楼梯与上行楼梯之间伸展出一伸出平台,所述伸出平台与所述上行楼梯之间设有如上述的楼梯隔震支座。优选地,所述楼梯隔震支座的所述上顶板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上行楼梯固定,所述下底板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伸出平台固定。优选地,所述上顶板或下底板的宽度与所述上行楼梯的梯板宽度相同。优选地,所述上顶板和下底板平行于所述伸出平台和楼梯梁。由于使用了以上技术,本技术的楼梯隔震支座,通过在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设置提供滑动行程的滑动承载支座,能够将楼梯斜板在地震作用下的“斜撑”作用释放掉,大幅度地降低楼梯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弱化楼梯构件对整体结构分析结果的影响,同时使楼梯构件的传力途径简单化,同时保留了楼梯隔震金属支座的所有优点,充分满足对楼梯结构的刚度、规则性、承载力的要求。本技术的楼梯隔震支座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制造成本低。建筑方案不受楼梯间抗震设计影响,节省设计时间,降低工程造价,保证楼梯间安全,做到安全性与经济性并存。【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本技术的特性和优点更为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楼梯隔震支座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楼梯隔震支座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4为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以及图5为本技术的防震楼梯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楼梯隔震支座11上顶板12下底板13螺栓14滑动承载支座141上部卡槽142下部卡槽143滑动摩擦副144侧面挡板2楼板3楼梯梁4下行楼梯5上行楼梯6伸出平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给出详细的说明。尽管本技术将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相反,对本技术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另外一些实例中,对于大家熟知的结构和部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为了便于看清不同视图中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在附图中参加了三维辅助坐标方向:X轴、Y轴和Z轴,Z轴代表楼梯高度方向,X轴和Y轴则代表水平面中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图纸中斜向的方向表示垂直于图面的方向)。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楼梯隔震支座,包括:上顶板11、下底板12以及提供滑动行程的滑动承载支座14。上顶板11和下底板12是一对相互平行的矩形板材,上顶板11和下底板12的延展方向相同(都是沿X轴方向延展),而且上顶板11和下底板12的长度和宽度相等或相近似,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所指的长度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即为楼梯隔震支座的长度方向、上顶板11的长度方向、下底板12的长度方向。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即为楼梯隔震支座的宽度方向、上顶板11的宽度方向、下底板12的宽度方向。滑动承载支座14分别可滑动地支撑在上顶板11与下底板12之间。上顶板11与下底板12分别通过若干连接件13与楼梯或楼板固定。本实施例中,选用锚固螺栓作为连接件13,但不以此为限。在上顶板11、下底板12分别均匀设置有多个锚固点,每个锚固点安装有一锚固螺栓,锚固螺栓与楼梯斜板和楼梯梁分别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楼梯隔震支座的滑动承载支座14在上顶板11与下底板12之间一字型间隔排列,滑动承载支座14位于两侧,但不以此为限。滑动承载支座14的数量和布置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由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楼梯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顶板(11);一下底板(12),与所述上顶板(11)相对设置;以及若干滑动承载支座(14),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上顶板(11)与下底板(12)之间;其中,所述上顶板(11)与下底板(12)分别通过若干连接件(13)与楼梯或楼板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芳皓宫海陈亮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蓝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