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的隔震支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53885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及构筑物的隔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隔震支座结构,其包括隔震支座、上连接板、设置在下部地基结构上的下预埋板和下连接板,所述的下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安装在下预埋板上;隔震支座安装在下连接板与上连接板之间;上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安装有抗拉限位装置,抗拉限位装置开设有沉孔状的通孔,隔震支座和下连接板都包含在沉孔的大孔内;所述的上连接板的上部还通过连接螺栓固定有支撑相连上部建筑结构的上预埋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因地震波、设备、车辆及行人的震动对建/构筑物所造成的灾害,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及构筑物的隔震
,具体是一种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隔震支座装置结构。
技术介绍
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设计修建防震、减震性能优良的建筑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抵抗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传统抗震技术是通过增大梁柱截面的尺寸、增加梁柱配筋和提高建筑材料强度等方法来实现。简单地说,传统建筑的抗震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刚制刚”,将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为不可分割的刚体,这种设计不能抵抗水平剪切破坏力,水平剪切力将导致整个建筑物倾斜和倒塌。建筑减隔震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抗震技术,其思想是“以柔克刚”。减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某一层位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使上部结构的地震动得水平成分绝缘,其中隔震支座能够安定持续地支承建筑物重量、追随建筑物的水平变形、并且具有适当弹性恢复力,而阻尼器能够用于吸收地震输入能量,最终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确保建筑物内部财产不遭受损失,保障生命安全。2001年我国首次将隔震建筑设计纳入抗震规范中,为隔震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又颁布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技术规程”,为隔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2010版抗震规范明确隔震是一种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技术,适合任何地区使用,当一个地区发生超烈度地震时,隔震建筑往往能够有效起到抗倒塌的效果。所以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现有隔震常用的技术是在建筑物底部设置水平柔性的隔震装置,达到软化结构、降低刚度的目的,从而延长结构的自震周期,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这类隔震装置主要有叠层橡胶垫隔震器和钢珠盘隔震器等结构方式,叠层橡胶垫应用最多。小地震时,隔震装置使建筑物基本保持不动,中大地震时,隔震系统产生水平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发挥隔震、降震作用。这类隔震装置的缺点是:材料要求高,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只适于隔离水平地震波,不适于隔离竖向地震波。生产中急需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适于普通低层多层建筑尤其是村镇房屋采用的隔震材料。公开文献也报道了一些建筑物的隔震减震支座,例如:1、中国专利:一种用于建筑物基础结构的隔震减震支座,申请号:201010260181.3,申请日:2010.08.21,申请人:陈茂祥,地址:628017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利州西路373号一机厂,专利技术人:陈茂祥,摘要:一种用于建筑物基础结构的隔震减震支座,包括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是橡胶空心座体,其内腔充填有气体或液体。一种改进是所述座体外形成直平行六面体结构,其内腔设有左右两个腔室,两个腔室之间设有扁平状气液通道,还包括一个气液灌注嘴。另一种改进是所述空心座体的腰部设有一条环状减震槽。还有一种改进是所述空心座体的内腔由多孔耐高压橡胶材料充填制成。该专利技术产品安装于上部建筑与下部基础之间,隔震减震效果优良,它将现有实心橡胶隔震垫的受压缩的受力形式转变为剪切形式,水平方向有更大的柔性,在保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的同时可承受一定的竖向位移,具备一定的隔离竖向地震波的能力。2、中国专利:建筑物基础隔震复位结构,申请号:201110168540.7,申请日:2011.06.21,申请人:卫龙武,地址:210008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湖景花园16栋401,专利技术人:卫龙武卫海、郭彤,摘要:建筑物基础隔震复位结构涉及一种建筑物基础隔震复位结构,该结构包括:由滑移隔震支座(1)、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刚性托盘(3)构成的隔震耗能结构,由基础(4)、隔震沟(5)、反力墩(6)、缓冲限位器(7)构成的缓冲复位结构;建筑物的上部结构(8)位于刚性托盘(3)上,刚性托盘(3)位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和滑移隔震支座(1)上,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和滑移隔震支座(1)分别位于基础(4)上;在建筑物的周边设置有隔震沟(5),隔震沟(5)与建筑物周边的基础(4)浇结在一起,反力墩(6)分布在隔震沟的边墙(5-1)上,并与基础(4)固结在一起,缓冲限位器(7)固定在反力墩(6)的上部,另一端端固定在滑移隔震支座(1)上。3、中国专利:建筑物隔震装置,申请号:201320141075.2,申请日:2013.03.26,专利权人:新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地址:450046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新蒲大厦,专利技术人:刘轶、姜耀武、李彦、张杰、王振、王红宇、高永安、陈峰,摘要:该技术公开一种建筑物隔震装置,包括与建筑物连接的上支撑板和下支撑,在上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竖向固锁支撑板,在上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阻尼减震板,下支撑板的结构与上支撑板的结构相同,且上支撑板上的竖向固锁支撑板扣合在下支撑板的阻尼减震板上,在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的空腔内设置有气垫柔性囊。在建筑物的桩与柱之间、柱与柱之间、台与柱之间、墩与柱之间、柱与支座之间、柱与梁之间、支座与梁之间通过安装本技术,上下方向上主要通过阻尼减震板隔震,如果产生左右位移,上支撑板上的重量会压在气垫柔性囊上,由气垫式柔性囊吸能隔震。达到吸能隔震之目的。4、中国专利:一种建筑物基底隔震装置,申请号:201320451928.2,申请日:2013.07.29,专利权人:沈阳市华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地址:110168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学城路6-9号,专利技术人:翁威、王毅,摘要:一种建筑物基底隔震装置,克服了现有建筑物抗震结构利用建筑物主体结构抗侧力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来耗散地震的能量,由于某些因素导致抗侧力构件产生问题,则会严重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问题,特征是在基础柱上固定连接基础柱梁,在上层梁底面和基础柱梁顶面预埋钢板,2个预埋的钢板分别与上层梁和基础柱梁中的钢筋焊接在一起,在预埋钢板的螺栓孔中焊接高强螺栓并用配套的螺母锁紧固定,在基础柱梁与上层梁之间固定安装隔震支座,有益效果是可延长整个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体系的阻尼,减少抗侧力构件所承担的地震力,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防止建筑物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倒以及结构构件的破坏,并可抑制振动的不适感。5、中国专利: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申请日:2009.2.20,申请号:200910014324.X,申请人:山东美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62200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密州路东首路南,专利技术人:张磊,摘要:该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其特征在于,铅芯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端钢板、下端钢板连接,上端钢板和下端钢板之间设有多个内部橡胶层,各内部橡胶层与内部薄钢板交替叠合,内部橡胶层与上、下端钢板和外部保护橡胶以及铅芯经高温、高压硫化在一起,上、下端钢板为方形结构,在上、下端钢板的四角位置均设有与建筑物连接的螺栓孔。通过以上设置,本技术改善了传统建筑隔震设计的缺陷,能够满足建筑物对于抗震能力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的建筑物隔震装置不同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隔震支座结构,是在原建筑隔震支座性能优势的基础之上,增添了防火、限位、竖向抗拉、抗侧向倾覆等特性,弥补了建筑隔震支座的所有不足,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因地震波、设备、车辆及行人的震动对建/构筑物所造成的灾害,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物的隔震支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震支座(2)、上连接板(3)、设置在下部地基结构上的下预埋板(7)和下连接板(8),所述的下连接板(8)通过连接螺栓(4)安装在下预埋板(7)上;隔震支座(2)安装在下连接板(8)与上连接板(3)之间;上连接板(3)通过连接螺栓(4)安装有抗拉限位装置(5),抗拉限位装置(5)开设有沉孔状的通孔,隔震支座(2)和下连接板(8)都包含在沉孔的大孔内;所述的上连接板(3)的上部还通过连接螺栓(4)固定有支撑相连上部建筑结构的上预埋板(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的隔震支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震支座(2)、上连接板(3)、设置在下部地基结构上的下预埋板(7)和下连接板(8),所述的下连接板(8)通过连接螺栓(4)安装在下预埋板(7)上;隔震支座(2)安装在下连接板(8)与上连接板(3)之间;上连接板(3)通过连接螺栓(4)安装有抗拉限位装置(5),抗拉限位装置(5)开设有沉孔状的通孔,隔震支座(2)和下连接板(8)都包含在沉孔的大孔内;所述的上连接板(3)的上部还通过连接螺栓(4)固定有支撑相连上部建筑结构的上预埋板(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隔震支座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东张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