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92933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3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该系统在具有控制精准优点的同时,可及时获得手力反馈。装置由方向盘(1)、转向轴(2)、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液压回路模块(20)、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油路管道(17)、转向油泵(19)、油压传感器(22)、电磁流量控制阀(21)、转向执行模块(15)、车轮转角传感器(16)电子控制单元(10)、齿轮轴(4)、齿条(23)、转阀(3)、左动力缸(18)、右动力缸(6)、左二级油缸(14)、右二级油缸(9)、电磁控制装置(11)、分流壶(12)、转向横拉杆(8)、活塞(7)构成。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及电子分流装置的实施,调整液压油量,以改变转向传动比,实现转向精确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线控系统和液压系统的转向系统,且传动比可变,属于汽车转向

技术介绍
电子控制的线控转向具有控制精准,反应灵敏,响应快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驾驶特性,提高操纵稳定性,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但是由于无机械输入的限制,使得手力反馈需要外加电机的模拟。因此对路感的实时准确模拟成为了线控转向发展的一大难点。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通过机械系统与液压装置相结合,获得精确及时而丰富的地面反馈,弥补现有电子线控转向的不足。通过电子控制单元通过对液压油路油量的控制实现独立而精准的行程控制,以发挥线控转向之优势。该装置中的液压动力系统具有尺寸小、结构紧凑、质量小的特点,油液的阻尼作用可以吸收路面冲击,提高使用寿命。由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已经得到普及并使用广泛,相关的生产工艺及设计标准较为完备,因而本专利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实现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完成新型的可变传动比转向的实现。即充分利用线控转向可以自由设计汽车转向的力传递特性及角传递特性的优越性,并结合液压传动稳定,可得手力反馈的优点,通过电磁分流装置控制行程以实现两转向轮在任意工况下转向轮转角的最优化,同时获得合适的力反馈。通过此装置可减少转向时的磨损,降低阻力,最终提高驾驶的操纵稳定性。该基于液压系统的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其组成包括方向盘(1)、转向轴(2)、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液压回路模块(20)、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油路管道(17)、转向油栗(19)、油压传感器(22)、电磁流量控制阀(21)、转向执行模块(15)、车轮转角传感器(16)电子控制单元(10)、齿轮轴(4)、齿条(23)、转阀(3)、左动力缸(18)、右动力缸(6)、左二级油缸(14)、右二级油缸(9)、电磁控制装置(11)、分流壶(12)、转向横拉杆(8)、活塞(7)构成;其中,方向盘(1),转向轴(2)与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通过花键进行轴连接,液压回路模块(20)通过油路管道与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连接;转向执行模块(15)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上,转向油栗(19)与液压回路串联,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上;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中的活塞连杆通过螺纹与转向执行模块(15)连接,并通过螺纹紧固胶进行防松,通过两根油路管道(17)与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中,通过花键将转向轴(2)与齿轮轴(4)相连接,其中齿条(23)与齿轮(4)啮合,并通过过盈配合将齿条(23)与活塞(7)进行连接;装置有左动力缸(18)及右动力缸(6),油压活塞装配于动力缸之中,并设计成特定形状及尺寸;油路管道(17)与左、右动力缸(18) (6)连接并通过油管固定夹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液压回路模块(20)由7根油路管道即油管1至油管7组成,其中3根构成完整闭合回路;闭合回路连接路线为:转向油栗(19)、油压传感器(22)、转阀⑶、转向油栗(19)。从转阀(3)中接两根油管分别与左动力缸(18)及右动力缸(6)连接;从左动力缸(18)及右动力缸(6)另接两个油管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转向执行模块(15)相连接;所有油路连接均通过固定夹固定;油路供油为常流状态。该系统以转向油栗(19)作为系统助力的供能装置,通过电机将输入的电能转变为机械能,使液压回路模块(20)中的油循环流动。通过方向盘(1)转动控制转阀,实现对油路开闭的控制,使油路中产生压力,推动活塞(7)运动以实现助力转向的作用。通过电子控制模块(10)控制电磁流量控制阀(21)的开度,以控制油路中供油的流量,进而实现对助力大小的控制,以获取优异的力传递特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由电磁控制装置(11)、分流壶(12)、二级油缸(9) (14)、活塞组成,通过电子控制单元(10)控制,电子控制单元(10)通过对有关传感器(车轮转角传感器(16)、油压传感器(22)等)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得到电磁分流装置分流量的大小,控制行程大小,以最终实现转向系统传动比可变及车轮转角的精确控制。当该装置不发生作用时,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中的活塞在左,右两动力缸的行程相同,因而一侧的二级油缸(14)中的活塞伸张,同时另一侧二级油缸(9)中的活塞以相同的位移收缩。该过程中,转向系统以驾驶员的意志完成主要的转向功能。常压油路中的液压油可以流入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中。装置接受电子控制单元(10)传来的控制信号,通过电磁控制装置(11)改变分流壶(12)体积,从而对二级油缸中的液压油供油量进行调节,即调节缸中的活塞的行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转向执行模块(15)采用二级油缸推动车轮转动,其中二级油缸作为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的一部分;二级油缸与车轮通过转向横拉杆(8)连接,两处接头使用球铰及塞打螺栓配合连接行程的改变使横拉杆的位移改变,进而实现对两轮转向角的独立控制。该装置配合电磁分流装置进行的二次调节使汽车转向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内外轮转角关系,使转向平顺,以提高车辆行驶的操纵稳定性。由于摆脱了机械结构的限制,因而单侧轮的转角可达到±70度。车辆转向更为灵活【附图说明】附图给出了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总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机械驱动输入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液压回路模块三维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液压回路模块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电磁分流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转向执行模块三维视图,其以不等长双横臂悬架为例图7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的电子控制系统控制路线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为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该装置有以下部分组成:方向盘⑴、转向轴⑵、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液压回路模块(20)、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油路管道(17)、转向油栗(19)、油压传感器(22)、电磁流量控制阀(21)、转向执行模块(15)、车轮转角传感器(16)电子控制单元(10)、齿轮轴(4)、齿条(23)、转阀(3)、左动力缸(18)、右动力缸(6)、左二级油缸(14)、右二级油缸(9)、电磁控制装置(11)、分流壶(12)、转向横拉杆(8)、活塞(7)构成。其中方向盘,转向油栗及相关传感器可以在市场上采购。参照附图2所示,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由齿轮轴⑷,齿条(23),左动力缸(18),右动力缸(6),活塞(7)组成。驾驶员通过转动方向盘,将转矩通过转向轴(2)输入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液压系统的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包括方向盘(1)、转向轴(2)、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液压回路模块(20)、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油路管道(17)、转向油泵(19)、油压传感器(22)、电磁流量控制阀(21)、转向执行模块(15)、车轮转角传感器(16)电子控制单元(10)、齿轮轴(4)、齿条(23)、转阀(3)、左动力缸(18)、右动力缸(6)、左二级油缸(14)、右二级油缸(9)、电磁控制装置(11)、分流壶(12)、转向横拉杆(8)、活塞(7)构成;其特征在于,方向盘(1),转向轴(2)与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通过花键进行轴连接,液压回路模块(20)通过油路管道与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连接;转向执行模块(15)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上,转向油泵(19)与液压回路串联,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上;电磁分流装置总成(13)中的活塞连杆通过螺纹与转向执行模块(15)连接,并通过螺纹紧固胶进行防松,通过两根油路管道(17)与机械驱动输入模块(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硕郑宏宇林志斌刘子恒魏薇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