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8707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9 0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二电极层以及一自发光元件层。该第一电极层包括一导线,该第二电极层包括具有触控功能的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自发光元件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及该第二电极层之间,并包括一发光区以及一像素框环绕该发光区,而该第一部分延伸贯穿该像素框并电性连接该导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特别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模组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电子装置中,如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型电脑等。典型的触控模组例如可设置于显示屏幕上,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在物体(手指或触碰笔等)接近或触碰显示屏幕时,相应的触控电极产生电信号,由此达成触控感测。随着电子装置与触控面板的演进,薄型化的需求亦不断提升,近期发展将触控电极整合地设置于显示面板结构中,此种技术一般称为内嵌式触控技术。详细而言,内嵌式触控技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为,图案化显示面板的一电极层,以使得显示面板的电极层亦可作为触控电极。然而,为了设置触控电极的连接线或信号传输线,需要额外设置绝缘结构以电性绝缘部分电极层与连接线或信号传输线,例如,若触控电极设计为单层结构,首先需在电极层靠近手指的一侧设置绝缘层,再于绝缘层上设置连接线,连接线通过绝缘层上的穿孔电性连接部分触控电极,以使得所述触控电极在一轴向上电性连接。如此,将复杂化触控显示面板的叠层结构,不利于薄型化设计且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如何配置内嵌式触控电极的连接线或信号传输线,以简化触控显示面板的叠层结构,进而达到薄型化需求是触控面板产业的一项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薄型化触控显示装置而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二电极层以及一自发光元件层。该第一电极层包括一导线,该第二电极层包括具有触控功能的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自发光元件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及该第二电极层之间,并包括一发光区以及一像素框环绕该发光区,而该第一部分沿伸贯穿该像素框并电性连接该导线。优选地,该第二电极层还包括另一第一部分,该第二部分设置于该第一部分与该另一第一部分之间,并且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电性绝缘。优选地,该像素框电性绝缘该第二部分及该导线。优选地,该第一部分为一触控驱动区且该第二部分为一触控接收区,该触控驱动区及该触控接收区之间产生电容耦合以供感测触控现象。优选地,该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像素电极区,该像素电极区与该导线电性绝缘,该发光区电性连接该像素电极区及该第二电极层以产生光线。优选地,该第二电极层利用时序信号区分触控功能及显示功能。优选地,该第二电极层选自由氧化铟锡、氧化铟锌及纳米银线所组成的群。优选地,该第一电极层为一金属层,该金属层的材料选自由铝、镁、铬、锂、金、铂、钽、钛、银、铜及锡所组成的群。优选地,该第一部分与该另一第一部分沿该导线延伸方向电性親接。优选地,该第一部分与该另一第一部分经由该导线电性親接。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二电极层,以及一自发光元件层。该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导线,该第二电极层包括具有触控功能的多个电极块,而该自发光元件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及该第二电极层之间,并且包括一发光区以及一像素框环绕该发光区。所述电极块延伸贯穿该像素框并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导线。优选地,该像素框电性绝缘该发光区及所述导线。优选地,该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像素电极区,该像素电极区与该导线电性绝缘,该发光区电性连接该像素电极区及该第二电极层以产生光线。优选地,该第二电极层利用时序信号区分触控功能及显示功能;该第二电极层在一第一周期时作为一显不电极,且在一第二周期时作为一触控感测电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第二电极层用以作为显示电极和触控电极,利用时序控制区分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并且利用第一电极层作为连接线或信号传输线,由于显示面板的第一与第二电极层在对应发光区以外的区域彼此电性绝缘,因此只需在两者之间穿孔,不需额外设置绝缘层,如此能够简化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有利于薄型化设计;再者,作为触控电极的第二电极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与手指之间,可避免第一电极层对触控信号造成干扰,并且可减少外部电路干扰。此外,由于部分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的导线电性连接,因此,用以感测触控现象的元件除了第二电极层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外,更包括位于第一电极层的导线,导线与部分第二电极层可相隔于像素框形成感测电容以供感测触控信号。换言之,触控接收区与触控驱动区之间除了第二电极层同层内(XY平面)的电容耦合外,亦有不同层之间(Z方向)的电容耦合以供感测触控现象。因此,本技术的触控灵敏度将大幅提高,亦可避免多层结构干扰触控信号。本技术的其他部分将在后续说明中陈述,而可由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而得知。本技术的各方面将可利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列的范围中所特别指出的元件及组合而理解并达成。需了解,前述的一般说明及下列详细说明均仅作举例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上文已相当广泛地概述了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及优点,从而使下文的详细描述得以获得较佳了解。构成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标的的其它技术特征及优点将描述于下文。本技术所属
技术人员应了解,可相当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的概念与特定实施例可作为修改或设计其它结构或制造方法而实现与本技术相同的目的。本技术所属
技术人员亦应了解,这类等效建构无法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附图说明】当与各随附附图一同阅览时,即可更佳了解本技术的前述摘要以及上文详细说明。为达本技术的说明目的,各附图里图绘有现属较佳的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了解本技术并不限于所绘的精确排置方式及设备装置。图1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主要元件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1所显示的第二电极层放大图。图3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1所显示的第一电极层放大图。图4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1所显示的第一电极层及自发光元件层放大图。图5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及自发光元件层结合结构俯视图。图6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5沿剖面线A-A’的剖面图。图7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5沿剖面线B-B’的剖面图。图8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5沿剖面线C-C’的剖面图。图9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放大图。图10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局部放大图。图11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及自发光元件层结合结构局部放大图。图12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11沿剖面线D-D’的剖面图。图13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图11沿剖面线E-E’的剖面图。图14显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图15显示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制造方法流程图。主要部件符号说明:10 触控显示面板11、21 第二电极层111 第一部分211 电极块112 第二部分12、22 第一电极层121、221 像素电极区122、222 导线123、223 导线接点13、23 自发光元件层131、231 像素框132、232 发光区14 保护层15 第二基板16 第一基板17 薄膜电晶体层1010 ?1100 步骤。【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本技术的实施例是配合所附附图以阐述细节。然而本技术的实施例不必然需要全部的技术特征才能实施。在其他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一导线;一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具有触控功能的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一自发光元件层,所述自发光元件层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及该第二电极层之间,该自发光元件层包括一发光区以及一像素框,该像素框环绕该发光区;其中该第一部分延伸贯穿该像素框并电性连接该导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民谢曜任刘振宇郑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