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7025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7 14: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电极层和一第二电极层,该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分别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串与多个在第二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串,一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一导接线,第一电极串上的第一导电单元之间通过多个第一导接线在第一方向上串联,一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接线,一第二电极串上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导接线在第二方向上串联,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为纳米银线导电层,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之间互补设置。该触控面板可有效降低纳米银线所存在的雾度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
,特别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在传统智能手机,如iphone等的电容式触控面板中,触控电极的材料通常为氧化铟锡(简称为ΙΤ0)。ITO的透光率很高,导电性能较好。但随着触控面板尺寸的逐步增大,特别是应用于15寸以上的面板时,ITO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ITO的面电阻过大,价格昂贵,无法保证大尺寸触控面板良好的导电性能与足够的灵敏度,也无法适用于电子产品不断低价化的发展趋势。另外,在制造方法上,原来的ITO需要真空腔、较高的沉积温度和/或高退火温度以获得高传导性,造成ITO的整体制作成本非常昂贵。而且,ITO薄膜非常脆弱,即使在遇到较小物理应力的弯曲也非常容易被破坏,因此在可穿戴设备逐渐崛起的新兴产品市场的浪潮下,ITO材料作为导电材料已无法不能应付市场的需求而逐渐被淘汰。鉴于ITO存在的价格昂贵,电阻高,工艺复杂,抗损性能差,光学表现欠佳等缺点,要使触控面板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那么,我们确实急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材料来替代ΙΤ0,这时,业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另一种替代ITO的材料:纳米银线(silver nano wires,简称SNW)。SNW是诸多ITO替代材料目前最为成熟的一种。纳米银线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同时由于其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使得其具有优异的透光性与耐曲挠性,因此可用作为优选地替代ITO作为触控电极的材料。然而,由于纳米银线的反光率较高,采用纳米银线导电膜作为触控电极时,触控面板在视觉上会出现白雾现象,SNW离人眼越近,反光越明显,雾度问题也就越突出。特别是在双层电极结构中,当两层电极材料均为SNW时,这种雾度问题会更为严重。总地来说,纳米银线导电材料的出现给触控面板产业带来了曙光,但如何克服纳米银线存在的雾度问题,则还值得业界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纳米银线替代ITO作为新的导电材料存在的雾度严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式触控面板。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电极层,其布设于第一基板上,该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串,该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一导接线,该第一导电单元之间通过该多个第一导接线在第一方向上串联,两两相邻的第一导电单兀界定一第一镂空区;一第二电极层,布设于第二基板上,该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在第二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串,该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接线,该第二导电单元之间通过该多个第二导接线在第二方向上串联;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为纳米银线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单元位于第一镂空区在第二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区。优选地,第二导电单元与第一导电单元之间形状互补。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层比第二电极层更靠近触控操作面,所述第二导电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单元的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单元面积为A,所述第一导电单元面积为B,1.5 <A/B< 8。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板为盖板,所述盖板包括一触控操作面与一元件安装面,所述第一电极层布设于所述元件安装面上。优选地,更包括一盖板,所述盖板包括一触控操作面与元件安装面,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元件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层设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元件安装面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两侧可设置增粘层,平整层,光学匹配层之中的一层或多层,增粘层,平整层,光学匹配层之中的两或三层可设置在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的同侧或异侧,光学匹配层,增粘层和平整层三者之间位置可互换。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板与所第二基板之间通过贴合层贴合,该贴合层的折射率为1.52-1.79。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线导电层包括一基质及分布于所述基质中的多条纳米银线,所述多条纳米银线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所述纳米银线导电层的厚度为50nm-200nm,折射率为1.35-1.8。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通过双边走线连接至柔性电路板,该走线材料为纳米银线导电层且与该走线与所连接的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一体成型。优选地,两两相邻的第二导电单元界定一第二镂空区,第一镂空区与第二镂空区内设置有补偿电极,该补偿电极为纳米银线导电层。优选地,两第一电极串之间或两第二电极串之间的补偿电极相互联通或彼此独立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是通过将纳米银线溶液涂布成纳米银线导电层后,经过工艺处理所形成。纳米银线之间通过搭接形成导电网络,纳米银线作为触控电极导电材料具有价格低,电阻低,挠性好等优点,尤其是纳米银线导电层非常薄,其能以不同型材作为承载层,其在一定程度上使触触控面板变得更薄成为可能。重要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单元与第二导电单元分别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之间没有重叠区域,第二导电单元位于第一镂空区在第二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区,第一导电单元位于第二镂空区在第一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区。即光线垂直于穿过触控面板时,最多只会穿过一层纳米银线导电层,这样可有效降低纳米银线所产生的雾度问题。最佳方式是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互补设置,从触控面板的正面的叠加效果来看,相当于用一层电极实现了两层电极的配置。这样,光线穿过触控面板时,只穿过一层电极层,介质折射率大体保持不变,光线分布相对均匀,其可有效降低光线的折射与散射,从而降低纳米银线的雾度,提高透光性,使得触控面板有较好的光学表现。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单元的面积大于等于第一导电单元的面积,在满足此条件的状态下,第二导电单元可以有效地屏蔽来自触控面板下方显示模组的干扰信号,其使得触控面板触控精度与触控稳定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互补设置的情况下,其对工艺的精度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第一电极串或第二电极串的线宽非常小的情况下,传统的ITO导电材料所制作的电极图案难以要达到此精度要求,就算可以,其则必须采用黄光工艺,黄光工艺制程复杂,设备成本高,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触控电极互补的实现,而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其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简单的涂布或转印工艺代替传统ITO黄光工艺,其简化了触控面板的制作工艺的同时,设备成本降低,其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能够进入触控面板制造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纳米银线薄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纳米银线薄膜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层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层状结构爆炸示意图,该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与一第二电极层。图5是图4中第一电极层的平面TJK意图,该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串。图6是图4中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叠加效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第一电极层的走线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第一第一电极串的变形结构一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5中第一第一电极串的另一变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层状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层状结构爆炸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层状结构立体示意图,该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与一第二电极层,该第一电极层上设置有第一补偿电极。图13是图12中第一电极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电极层,其布设于第一基板上,该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串,该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一导接线,该第一导电单元之间通过该多个第一导接线在第一方向上串联,两两相邻的第一导电单元界定一第一镂空区;及一第二电极层,布设于第二基板上,该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在第二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串,该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接线,该第二导电单元之间通过该多个第二导接线在第二方向上串联;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为纳米银线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单元位于第一镂空区在第二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国峯何加友王硕汶张凡忠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