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3971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具备低电阻的电极且能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的触控面板。触控面板(1)具备:基材(2)、多列第一电极(3)和与第一电极(3)交叉的多列第二电极(4)。基材(2)具有传感器区域(R)和设置在传感器区域(R)周围的周缘区域(C)。第一电极(3)具有网眼状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第二电极(4)具有网眼状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在各第一电极单元(30)和各第二电极单元(40)上连接有布线(5)。各布线(5)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周缘区域(C)引出,从同列的第一电极单元(30)引出的布线(5)之间和从同列的第二电极单元(40)引出的布线(5)之间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式透明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正在积极开发在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中不使用按钮而利用了显示器的显示的操作,为了进行所述操作,在显示器的前面配置透明的触控面板并检测触摸位置。作为触控面板的种类,有电阻膜式、表面弹性波式、红外线方式等,并且还有电容式触控面板,该电容式触控面板利用手指的触摸或接近造成的电容的变化来检测位置。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矩阵状电极(X方向、Y方向的两层结构)的电容式触控开关。以往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第一导电性基材,形成有透明的第一电极,该透明的第一电极由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带状的方式形成图案的氧化铟锡(ITO)等构成;以及第二导电性基材,形成有透明的第二电极,该透明的第二电极由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带状方式形成图案的ITO等构成,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相对,两个导电性基材通过粘合层粘合。但是,ITO电阻率高,一般为200 Ω/□?1000 Ω/口。特别是在大型的触控面板中,由于电极的端子间的电阻值增加,并且伴随于此电容检测的灵敏度下降,所以存在难以作为触控面板动作的情况。因此,提出了一种不使用ITO的电容式触控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中,通过将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金属线形成为网眼状来形成电极,使电极的透过率在70%以上,以维持清晰度的状态形成低电阻的电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表公报特表2006-511879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69257号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中,由于是使在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网眼状的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电性基材与在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网眼状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性基材重叠的结构,所以触控面板整体的厚度变厚。近年来,要求触控面板薄型化、轻量化,但是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存在不利于薄型化、轻量化要求的问题。此外,由于需要在两个基材上分别形成电极和布线等,所以用于触控面板制造的工序变多,存在难以高效地制造触控面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所述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具备低电阻的电极,并且能够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本技术的所述目的通过如下触控面板达成,所述触控面板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前面,所述触控面板具备:基材;多列的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多列的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触控面板的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具有:传感器区域,配置有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以及周缘区域,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区域的周围,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上连接有布线,所述布线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所述周缘区域引出,从同列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和从同列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电连接。在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中,优选的是,所述布线的至少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延伸的部分与一部分的所述导线平行。此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设置有多个未与所述导线和所述布线连接的辅助线,所述辅助线与所述布线平行。此外,优选的是,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布线上设置有第一模仿线,所述第一模仿线与设置有该第一模仿线的所述布线交叉,并且未与相邻于设置有该第一模仿线的所述布线的所述布线和所述导线连接。此外,优选的是,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辅助线上设置有第二模仿线,所述第二模仿线与设置有该第二模仿线的所述辅助线交叉,并且未与所述布线和所述导线连接。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模仿线和所述第二模仿线的至少一方以位于具有与所述导线之间的间距相等的间距的多个线上的方式配置。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导线的方向是相对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黑矩阵倾斜的方向。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不妨碍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切断所述导线。此外,优选的是,所述触控面板是相互容量检测型的电容式触控面板。按照本技术,由于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形成网眼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以能够避免使用作为稀有金属的铟,与使用ITO相比,能够实现形成在基材上的电极图案的低电阻化,并且还能够提高触控面板的清晰度,因此能够很好地用作电容式触控面板。此外,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都形成在基材的一个面上,所以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实现触控面板结构的简单化并能减轻整体的厚度和重量(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此外,由于将与各电极单元连接的各布线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基材的周缘区域引出,并且使规定的布线之间连接,所以基材的传感器区域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利用单一的光刻法或其他印刷方法直接形成在基板上。因此,由于能减少用于制造触控面板的工序并能使制造工艺简单化,所以不仅能够高效地制造触控面板,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简要剖面图。图3是表不放大了图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其他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5是表不放大了图4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6的(a)?图6的(C)是表示放大了本技术其他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触控面板2基材3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5布线6辅助线8第一模仿线9第二模仿线30第一电极单元40第二电极单元R传感器区域C周缘区域L1、L2导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使结构容易理解,各附图并不是实际尺寸比例而是进行了局部放大或缩小。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简要剖面图。图3是放大了图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I是电容式触控面板,更具体地说,是相互容量检测型的电容式触控面板。这种触控面板I具备透明的基材2、以及设置在基材2的一个面T侧的多列带状的第一电极3和多列带状的第二电极4,向一方的第一电极3施加驱动电压并利用另一方的第二电极4检测与手指间的电容的变化,利用第二电极4检测Y位置并利用第一电极3检测X位置。由于即使当操作者在触控面板的传感器区域R内进行同时进行多点触摸操作的多点触摸时,相互容量检测型的触控面板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各触摸位置的检测,所以与自身容量检测型的触控面板相比,相互容量检测型的触控面板是优选的方式。这种触控面板I例如安装在银行终端(取款机)、售票机、手机、智能手机、平板设备、笔记本计算机、显示器一体型计算机、导航系统、游戏机、POS终端等显示装置上来使用。基材2是电介质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前面,所述触控面板具备:基材;多列的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多列的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触控面板的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具有:传感器区域,配置有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以及周缘区域,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区域的周围,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上连接有布线,所述布线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所述周缘区域引出,从同列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和从同列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鸿野胜正
申请(专利权)人:郡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