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6185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叠容器,具有底部(1)、用铰链连接于底部的长侧壁2、及同样以铰链连接于底部的短侧壁3,并且,可通过使长侧壁和短侧壁重合于底部地倒下而折叠;其中:在分别配置于相对的长侧壁的倾倒抑制构件S1、S2、S4形成插入构件s4、s20、s38,并相应于上述插入构件s4、s20、s38在底部1和长侧壁2分别穿设透孔1a2、2f1、1a2′、2f1′,在将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时,将上述倾倒抑制构件S1、S2、S4的插入构件s4、s20、s38插入到上述透孔1a2、2f1、1a2′、2f1′地构成。即使在从外侧将负荷施加到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长侧壁,也可抑制长侧壁朝内侧倾倒或弯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围住底部配置的侧壁可重叠到底部地折叠的折叠容器
技术介绍
过去,已知这样的折叠容器,该折叠容器包括长侧壁和短侧壁,该长侧壁通过铰链构件连接在平面形状大体形成为长方形的底部的相对的长边部,该短侧壁通过铰链连接于上述底部的相对的短边部,通过相对底部大体垂直地组装长侧壁和短边部,从而组装成箱形,另外,当折叠时,重合于底部上地折叠长侧壁和短侧壁。在上述已有的折叠容器中,存在长侧壁的强度和刚性较弱、易于变形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折叠容器的大型化,长侧壁的横向宽度超过1m或接近2m时,长侧壁的变形显著,难以把持着组装成箱形的长侧壁搬运。当搬运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时,通常作业者在一方的长侧壁侧用双手分别把持着形成于相对的短侧壁的中央上部的把持部搬运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由于短侧壁的横向宽度较短,所以,短侧壁不会朝内侧倾倒较大或弯曲,因此,收容于折叠容器的物品不会损伤。然而,长侧壁的横向宽度超过1m或接近2m时,难以把持着形成于相对的短侧壁的中央上部的把持部搬运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通常作业者位于一方的长侧壁侧后用双手把持着分别相对的长侧壁的适当的把持部搬运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这样把持着形成于相对的长侧壁的把持部搬运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时,长侧壁朝内侧倾倒或弯曲较大,因此,收容于折叠容器的物品受到损伤,或长侧壁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折叠容器具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折叠容器,该折叠容器具有底部、用铰链连接于底部的长侧壁、及同样以铰链连接于底部的短侧壁,并且,可通过使长侧壁和短侧壁重合于底部地倒下而折叠;其中第1,在分别配置于相对的长侧壁的倾倒抑制构件形成插入构件,并相应于上述插入构件在底部和长侧壁分别穿设透孔,在将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时,将上述倾倒抑制构件的插入构件插入到上述透孔地构成,第2,从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内侧可操作倾倒抑制构件地在长侧壁穿设操作用透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折叠容器的组装途中或折叠途中的透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折叠状态的透视图。图4为配置于本专利技术的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倾倒抑制构件和长侧壁的放大分解透视图。图5为配置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的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6为示于图5的配置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7为与图5同样的配置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8为与图6同样的配置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9为配置于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和长侧壁的放大分解透视图。图10为配置图9所示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11为配置示于图9的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12为配置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13为配置图9所示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14为配置于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和长侧壁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15为配置示于图14的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16为配置图16所示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17为配置示于图16的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18为配置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19为配置图18所示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20为配置于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和长侧壁的放大分解透视图。图21为配置图20所示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22为配置示于图20的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23为配置图20所示的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部分放大正面图。图24为配置图20所示再另一实施例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图25为配置示于图20的倾倒抑制构件得到改良的倾倒抑制构件的状态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与长侧壁板状部垂直的侧断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但只要不超过本专利技术的宗旨,则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折叠容器由底部1、相对的长侧壁2、及相对的短侧壁3构成;该长侧壁2以铰链连接于底部1的长边侧堤部1a;该短侧壁3以铰链连接于比长边侧堤部1a的高度低的短边侧堤部1b;首先,从图1所示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如图2所示那样使短侧壁3重合于底部1地倒下,然后,使长侧壁2重合到已重合于底部1的短侧壁3地倒下,从而如图3所示那样,使折叠容器折叠成高度低的紧凑状态。另外,从图3所示折叠的状态使长侧壁2大体垂直地立起,然后使短侧壁3大体垂直地立起,从而可如图1所示那样将已折叠的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长侧壁2具有横向长的大体长方形的板状部2a,在长侧壁2的两垂直端形成大体垂直于板状部2a并且朝长侧壁2的内壁面方向延伸的纵向长的接合框2b,在接合框2b上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形成适当数量的大体平行于板状部2a的配合孔2b1(在本例中形成2个配合孔2b1)。在长侧壁2的板状部2a的上部两端部附近分别形成大体匚字状的狭缝2c,通过形成大体匚字状的狭缝2c,从而将由狭缝2c围住的部分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悬臂状的接合弹性片2d。在接合弹性片2d的内面侧的前端凸设接合凸部2d1,接合凸部2d1的接合框2b侧形成大体与接合框2b的内面侧的面平行的垂直面。在长侧壁2的板状部2a的上下端形成大体与板状部2a垂直而且朝外侧延伸的上端水平肋2e和下端水平肋2f,另外,在板状部2a的外面(当将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外侧的面)形成适当数量的垂直肋2g和水平肋2h。短侧壁3具有横长的大体长方形的板状部3a,在板状部3a的上下端分别形成大体垂直于板状部3a而且朝外侧延伸的上端水平肋3b和下端水平肋3c,另外,在板状部3a的左右端分别形成大体垂直于板状部3a而且延伸到外侧的端部垂直肋3d。在端部垂直肋3d的外侧形成纵向伸长的延长框3e,在延长框3e上沿端部垂直肋3d形成适当数量的配合凸部3e1(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形成于上述接合框2b的2个配合孔2b1形成2个配合凸部3e1)。配合凸部3e1可插入到形成于上述长侧壁2的接合框2b的配合孔2b1中。另外,在板状部3a的外面(将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外侧的面)形成适当数量的垂直肋3f和水平肋3g。从图3所示折叠的状态将折叠容器组装成图1所示箱形时,先使大体水平状态的长侧壁2朝垂直方向回转,如图2所示那样大体垂直立起。然后,使重合于底部1地折叠的短侧壁3从大体水平状态朝垂直方向回转,则使短侧壁3的延长框3e与形成于长侧壁2的接合框2b相向地接近,另外,当使短侧壁3朝垂直方向回转时,短侧壁3的延长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容器,具有底部、用铰链连接于底部的长侧壁、及同样以铰链连接于底部的短侧壁,并且,可通过使长侧壁和短侧壁重合于底部地倒下而折叠;其特征在于:在分别配置于相对的长侧壁的倾倒抑制构件上形成插入构件,并相应于上述插入构件在底部和长侧壁分别穿设透孔,在将折叠容器组装成箱形时,将上述倾倒抑制构件的插入构件插入到上述透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内寿敏
申请(专利权)人:三甲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