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5699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6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包括:ZA型隔振器;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第三金属和第四金属板,ZA型隔振器固定在第一金属板上;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复合耗能层,第二金属板和第三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复合耗能层,第三金属板和第四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复合耗能层;第一复合耗能层包括一对第一橡胶条和一弹簧;第二复合耗能层包括三个第二橡胶条和一气囊;第三复合耗能层包括一对第三橡胶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调试方便、可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调整减震层数,实现了高耗能、显著减震降噪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
技术介绍
在水栗等设备在高速运转时,会产生极大的噪音和震动,这些噪音和震动往往会通过管道传递到其他的设备中,不仅影响其他设备运行性能,对设备造成伤害,而且也会对建筑结构本省产生损坏。结构耗能减震在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中,可以通过耗能特殊元件一一阻尼件来实现。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并应用大量的阻尼器,但有些维护成本高,不利于安装调试;有些不能发挥材料的滞回耗能特性而造成减震效果差;有些延性差直接产生屈服失去减震效果,而本专利研制的一种可调式复合型阻尼装置,既具有较高的减震作用,而且结构简单、应用调试方便,并且具有耐腐蚀性,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包括:ZA型隔振器;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第三金属和第四金属板,所述ZA型隔振器固定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板、所述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三金属板和所述第四金属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复合耗能层,所述第二金属板和所述第三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复合耗能层,所述第三金属板和所述第四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复合耗能层;所述第一复合耗能层包括一对第一橡胶条和一弹簧,所述一对第一橡胶条的上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一对第一橡胶条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表面,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表面抵接'TA型隔振器起到初步的隔振、减振和减噪的作用,剩余的振动和噪音通过第一金属板传导到第一复合耗能,这些剩余的振动和噪音被一对第一橡胶条和弹簧消耗;所述第二复合耗能层包括三个第二橡胶条和一气囊,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的上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三金属板的上表面,所述气囊固定在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表面,且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三金属板的上表面抵接;经过第一耗能层消耗后剩余的振动和噪音通过第二金属板传导到第二复合耗能,这些剩余的振动和噪音被一对第二橡胶条和气囊进一步消耗;所述第三复合耗能层包括一对第三橡胶条,所述一对第三橡胶条的上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三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一对第三橡胶条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四金属板的上表面;经过第二耗能层消耗后剩余的振动和噪音通过第三金属板传导到第三复合耗能,这些剩余的振动和噪音被一对第三橡胶条消耗;这种通过三次减振和减噪,能彻底有效的消除设备的产生的振动和噪音。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一对第一橡胶条平行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一对第一橡胶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部。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平行设置,且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与所述一对第一橡胶条垂直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均匀的排列在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表面上。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一对第三橡胶条平行设置,且所述一对第三橡胶条与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垂直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一对第三橡胶条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金属板的边部。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中部。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气囊位于任意两个第二橡胶条之间。优选的是,所述的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中,所述弹簧为氮气弹簧。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第一、本实新型采用复合式方法逐级减振和除噪,即通过ZA隔振器、第一、第二和第三复合耗能层逐级减振除噪,其可以高效的消除设备产生的振动和噪音;第二、本技术中,每个金属板相对于另一金属板都是独立可拆卸的,实现可以根据实际的振动和噪音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减振去噪,使得本是技术更加灵活,加大本实用性的应用空间。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调试方便、可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调整减震层数,实现了高耗能、显著减震降噪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所述的第一复合耗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所述的第二复合耗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所述的第三复合耗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ZA型隔振器1、第一金属板2、第二金属板4、第三金属6和第四金属板8 ;第一金属板2和第二金属板4之间设置有第一复合耗能层3,第二金属板4和第三金属板6之间设置有第二复合耗能层5,第三金属板6和第四金属板8之间设置有第三复合耗能层7,第一金属板2、第二金属板4、第三金属板6和第四金属板8平行设置,ZA型隔振器I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在第一金属板2的上表面。第一复合耗能层3包括一对第一橡胶条31和一弹簧32,一对第一橡胶条31的上表面固定在第一金属板2的下表面,一对第一橡胶条31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二金属板4的上表面,弹簧3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金属板2的下表面,弹簧32的另一端与第二金属板4的上表面抵接,优选的方式是如图2所示,一对第一橡胶条31平行设置,一对第一橡胶条31分别位于第一金属板2的边部,且弹簧32位于第一金属板2的中部,弹簧32为氮气弹簧。第二复合耗能层5包括三个第二橡胶条51、52和53和一气囊54,三个第二橡胶条51、52和53的上表面固定在第二金属板4的下表面,三个第二橡胶条51、52和53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三金属板6的上表面,气囊54固定在第二金属板4的下表面,且气囊54与第三金属板6的上表面抵接,优选的方式是如图3所示,三个第二橡胶条51、52和53平行设置,且三个第二橡胶条51、52和53与一对第一橡胶条31垂直设置,三个第二橡胶条51、52和53均勾的分布在第二金属板的下表面,即第二橡胶条51和第二橡胶条53位于第二金属板的边部,第二橡胶条52位于第二金属板的中部,气囊位于第二橡胶条51和第二橡胶条52之间。第三复合耗能层7包括一对第三橡胶条71,一对第三橡胶条71的上表面固定在第三金属板6的下表面,一对第三橡胶条71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第四金属板8的上表面,优选的方式是如图4所示,一对第三橡胶条71平行设置,且一对第三橡胶条71与三个第二橡胶条51、52和53垂直设置,一对第三橡胶条71分别位于第三金属板8的边部。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主权项】1.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ZA型隔振器; 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第三金属和第四金属板,所述ZA型隔振器固定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板、所述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三金属板和所述第四金属板平行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式复合阻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ZA型隔振器;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第三金属和第四金属板,所述ZA型隔振器固定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金属板、所述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三金属板和所述第四金属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复合耗能层,所述第二金属板和所述第三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复合耗能层,所述第三金属板和所述第四金属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复合耗能层;所述第一复合耗能层包括一对第一橡胶条和一弹簧,所述一对第一橡胶条的上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一对第一橡胶条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表面,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表面抵接;所述第二复合耗能层包括三个第二橡胶条和一气囊,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的上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三个第二橡胶条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三金属板的上表面,所述气囊固定在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表面,且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三金属板的上表面抵接;所述第三复合耗能层包括一对第三橡胶条,所述一对第三橡胶条的上表面固定在所述第三金属板的下表面,所述一对第三橡胶条的下表面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第四金属板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勇李萍王岩杜学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市伟业供热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