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2004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0 1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之间的蓝相液晶,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透射型显示区域和反射型显示区域;光线分别经过透射型、反射型显示区域时相位延迟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降低了蓝相液晶显示面板驱动电压;由于透射型显示区域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均设置有第二电极,而反射型显示区域仅第一基底或第二基底设置第四电极,以此使得两区域具有一致的相位延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
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蓝相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蓝相是出现在手性向列性相与各向同性相之间的温度范围很窄的一种液晶相。与目前广泛使用的液晶显示用液晶材料相比,蓝相液晶具有以下四个突出优点:(I)具有亚毫秒的响应时间,不但使液晶显示器有可能实现场序彩色显示模式,还可以大大降低动态伪像,而场序彩色显示模式显示器的分辨率和光学效率是常规的3倍;(2)不需要配向层,可以大大简化制造工艺过程;(3)暗场时光学上是各向同性的,所以视角大,并且非常对称;(4)只要液晶盒的厚度大于一定值,其透明度对液晶盒的厚度不敏感,所以特别适于制作大显示屏。然而蓝相液晶面临着驱动电压过大的问题,目前业界通常采用改进蓝相液晶材料性能或者优化电极结构的方式来弥补这一问题。但是改进蓝相液晶材料性能的方式,例如制备大克尔常数的蓝相液晶材料,其涉及合成蓝相液晶材料的复杂过程,例如制备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时需要考虑单体、光引发剂、合成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因此研发成本十分昂贵。而至于优化电极结构的方式方面则由于其所使用的IPS结构的驱动方式,平行电极所产生的侧向电场的穿透深度有限,需要较高的驱动电压,现有方式是将电极的高度增加,加强侧向电场的强度,类似的方法还有做成楔形电极,波浪形、梯形透明绝缘凸起电极等等。但是这些方法都会使制程难度提高,良率下降,可见使用IPS驱动方式的蓝相液晶显示技术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蓝相液晶显示屏,能够降低蓝相液晶显示面板驱动电压,并实现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型显示区域和透射型显示区域具有一致的相位延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之间的蓝相液晶,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透射型显示区域和反射型显示区域;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射型显示区域包括设置于第一基底的邻近第二基板一侧且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基台、第一电极,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二电极,且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形成在不同水平面上,以形成第一水平电场;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型显示区域包括设置于第一基底的邻近第二基板一侧且依次设置的第二基台、第三电极,第一基底或第二基底上进一步设置有第四电极,以形成第二水平电场,所述第一基板中设置有反射层;其中,光线分别经过透射型、反射型显示区域时相位延迟一致。其中,透射型显示区域和反射型显示区域间隔交错设置。其中,多个第一基台为多个凸台,多个第一电极依次对应设置在多个第一基台上,第二电极进一步的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并且与第一电极在水平方向上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水平间距为LI ;设置于第一基底的第二基板一侧的第二基台为一整个的凸台,第三电极均匀分布于第二基台上,第四电极进一步的设置在第二基底上,并且与第三电极在水平方向上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间距为Ml。其中,第一电极距离第一基底的距离Dl与第三电极距离第二基底的距离dl存在的关系为:_0.5 μ m < Dl-dl < 0.5 μ m ;间距LI和Ml大于等于1.5 μ m。其中,所有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所有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与所有第一电极极性相反;所有第三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所有第四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与所有所述第三电极极性相反。其中,相邻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反,所有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介于极性相反的相邻第一电极的电信号之间;相邻第三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反,所有第四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介于极性相反的相邻第三电极的电信号之间。第一电极距离第一基底的距离Dl与第三电极距离第二基底的距离dl存在的关系进一步的为:D1 = dl。其中,多个第一基台为多个凸台,多个第一电极依次对应设置在多个第一基台上,第二电极进一步的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并且与第一电极在水平方向上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水平间距为L2 ;设置于第一基底的邻近第二基板一侧的第二基台进一步的也包括了多个凸台,第三电极依次对应设置在第二基台上,第四电极进一步的设置在第一基底上,并且与第三电极在水平方向上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间距为M2。其中,第一电极距离第一基底的距离D2与第三电极距离第二基底的距离d2存在的关系为:-0.5 μ m彡D2-d2 < 0.5 μ m ;间距L2和M2大于等于L 5 μ m。其中,所有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所有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与所有第一电极极性相反;所有第三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所有第四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与所有第三电极极性相反。其中,相邻第一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反,所有第二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介于极性相反的相邻第一电极的电信号之间;相邻第三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反,所有第四电极所施加的电信号极性相同,且介于极性相反的相邻第三电极的电信号之间。第一电极距离第一基底的距离D2与第三电极距离第二基底的距离d2存在的关系进一步的为:D2 > d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在透射型显示区域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在第一基底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交替设置,以此来形成斜向电场,而在反射型显示区域,第一基底设置有第三电极,第一基底或第二基底上设置有第四电极,以此来形成斜向电场,降低了蓝相液晶显示面板驱动电压;由于透射型显示区域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均设置有第二电极,而反射型显示区域仅第一基底或第二基底设置第四电极,以此使得两区域具有一致的相位延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施加电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不面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三实施例的电极施加电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四实施例的电极施加电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监相液晶显不面板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五实施例的电极施加电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第六实施例的电极施加电压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10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及设置于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之间的蓝相液晶13,第一基板11包括第一基底111,第二基板12包括第二基底121,蓝相液晶显示面板10包括透射型显示区域101和反射型显示区域102 ;蓝相液晶显示面板10的透射型显示区域101包括设置于第一基底111的邻近第二基板12 —侧且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基台14、第一电极15,第一基底111和第二基底121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二电极16,且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平行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之间的蓝相液晶,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所述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透射型显示区域和反射型显示区域;所述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透射型显示区域包括设置于第一基底的邻近第二基板一侧且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基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在不同水平面上,以形成第一水平电场;所述蓝相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反射型显示区域包括设置于第一基底的邻近第二基板一侧且依次设置的第二基台、第三电极,所述第一基底或第二基底上进一步设置有第四电极,以形成第二水平电场,所述第一基板中设置有反射层;其中,光线分别经过所述透射型、反射型显示区域时相位延迟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岳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