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0965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6 0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包括背衬、超薄软聚硅酮层、保护层,所述背衬上设置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上设置所述保护层,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包括聚硅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抑制疤痕增生,纤薄轻巧,不易与衣物摩擦而卷边,透气性剥离无疼痛。该祛疤贴纤薄轻巧,厚度仅有0.3-2.1mm,整个敷贴颜色为近肤色,贴于外露皮肤而不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用材料及其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
技术介绍
人烧烫伤、创伤或手术后,往往在创面愈合处表面形成疤痕增生或者疤痕疙瘩,不仅外观美容,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可能癌变。为了防止和治疗疤痕增生,临床上广泛应用压迫疗法。1983年Perkin等在使用弹性带压迫疤痕时为了防止弹性带与疤痕的直接摩擦而在皮肤与弹性套服之间放入硅凝胶膜,结果发现硅凝胶(silicone gel)有防治疤痕增生的作用,效果大大好于单用弹性带者。由此揭开了硅凝胶对疤痕的抑制作用并受到广泛重视。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现硅凝胶可软化疤痕的作用后,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大量研究,证明了硅凝胶产品确能对疤痕起防治作用,开创了除手术方法治疗疤痕增生的新局面,最广泛应用的是硅凝胶贴片。公开号为103341216A的技术提供一种祛症修复材料,包括如下成分:娃凝胶、洋金花提取液、四硼酸钠、海藻寡糖、表皮生长因子、茶树油、纤维素。本技术使用天然植物中药精华成分,能深入皮肤加速细胞新陈代谢,排吸疤痕组织色素、同时有效使细胞重生,恢复正常肤色;且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再生功能,有效减少疤痕扩展范围。用于修复伤后、术后形成的疤痕等。硅凝胶贴片是单一成分的医用硅凝胶,一般不添加其他成分,会造成本身效果的降低,对于疤痕的治疗时间甚至是疤痕的治疗情况都会有所影响。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硅凝胶敷料粘度低,人体排汗后,因为水汽在敷料的包裹下不容易挥发出去,导致敷料与皮肤的粘性下降,使得敷料容易脱落,并且目前的祛疤敷料较厚影响美观,柔韧性不好,关节处使用易变形卷边,导致硅凝胶敷料无法与皮肤紧密结合。而硅凝胶贴片对于疤痕的消除作用便是建立在硅凝胶对皮肤的封闭作用,形成透气不透水的保护膜,不使疤痕处的水分向外散发,从而和皮肤形成水合作用来修复疤痕,大大降低了硅凝胶敷料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包括背衬、超薄软聚硅酮层、保护层,所述背衬上设置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上设置所述保护层,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包括聚硅酮。进一步的,所述背衬为聚氨酯薄膜。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层为硅橡胶膜。进一步的,所述超薄软聚娃酮层的厚度为0.1?1mm。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层的宽度大于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背衬和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之间设置促进层。进一步的,所述促进层包括透明质酸钠凝胶。进一步的,所述促进层的厚度为0.1?1mm。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促进层和超薄软聚硅酮层的中间可依靠隔离层隔开,背衬和隔离层均为聚氨酯薄膜,聚氨酯薄膜厚度最小可为0.0lmm或以下,本申请中采用的聚氨酯薄膜厚度为0.03?0.07mm,聚氨酯薄膜主要采用挤出、压延和吹塑等工艺来制备,由于聚氨酯分子结构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聚氨酯嵌段成分比例改变其弹性、硬度和亲水性。因此聚氨酯薄膜同聚氨酯弹性体一样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防水透气性、强韧性和耐老化性能,同时又具有优异的生物和血液相容性及耐化学药品性。采用聚氨酯薄膜可以使伤口敷料有良好透气和吸收功能,既能有效阴隔药物中活性组份不必要的扩散,又可以保证活性成分按一定渗透速率作用于皮肤,背衬的颜色可以为人体皮肤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与人体肤色相近外观较好,不容易被人发现,也不易破坏自身的衣服搭配。保护层采用硅橡胶膜,保护层起到对超薄软聚硅酮层保护的作用,在未使用祛疤贴时对整个祛疤贴起到支撑的作用。本技术的祛疤贴在使用时针对疤痕的大小,裁剪出适合抱痕大小的祛抱贴,然后撕去保护层,将祛抱贴黏粘在抱痕上。聚硅酮也可称为硅凝胶,本申请采用医用级硅凝胶,无其他任何添加成分,生物安全性极高,每天长时间贴用不会导致皮肤过敏,透气性好,持粘性强,舒适剥离无疼痛。硅凝胶对皮肤具有封闭作用,形成透气不透水的保护膜,不使疤痕处的水分向外散发,从而和皮肤形成水合作用来修复疤痕。促进层包括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是人体皮肤的构成之一,是人体内分布最广的一种酸性黏糖,存在于结缔组织的基质中,具有良好的保湿作用,可保持皮肤滋润光滑,细腻柔嫩,富有弹性,具有防皱、抗皱、美容保健和恢复皮肤生理功能的作用,防止皮肤皲裂及皱纹的产生。促进层和超薄软聚硅酮层的中间可依靠隔离层隔开,便于促进层和聚硅酮的涂抹,在病人使用之后,促进层的药效会逐渐渗透至疤痕处,利于细胞活性和肌肉纤维的恢复。隔离层也可以不设置,这样便于促进层药效的快速发挥,较不设置隔离层在疤痕修复速度上提高了 1%?3%。超薄软聚硅酮层厚度低于0.1mm会影响本身的祛疤效果,若厚度大于Imm则会使得整个祛疤贴厚度过大,黏连性差成本增高。促进层和超薄软聚硅酮层的厚度都保持在0.1?1mm,使得祛疤贴的厚度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不易与衣物摩擦而卷边,便于祛疤贴与疤痕的紧密贴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所述薄膜背衬具有可透气、防液体透过、防菌、防水、隐形防晒、柔韧性好的聚氨酯薄膜。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为生物性能极佳的软聚硅酮,能有效抑制疤痕增生,纤薄轻巧,不易与衣物摩擦而卷边,透气性剥离无疼痛。该技术纤薄轻巧,厚度仅有0.3-2.1mm,整个敷贴颜色为近肤色,贴于外露皮肤而不影响美观。随体柔弹,柔韧性好,可在关节处贴用自如。促进层的成分能组织细胞加速恢复产生细胞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促使角质蛋白有规律的再生,使皮下真皮组织饱满、肌纤维排列整齐紧密,进而消除疤痕,对祛疤贴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包括背衬3、超薄软聚硅酮层1、保护层2,所述背衬3上设置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1,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上设置所述保护层2,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包括聚硅酮。所述背衬3为聚氨酯薄膜。所述保护层2为硅橡胶膜。所述超薄软聚娃酮层I的厚度为0.1?1mm。所述保护层2的宽度大于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的宽度。如图2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包括背衬3、超薄软聚硅酮层1、保护层2,所述背衬3上设置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1,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上设置所述保护层2,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包括聚硅酮。所述背衬3为聚氨酯薄膜。所述保护层2为硅橡胶膜。所述超薄软聚娃酮层I的厚度为0.1?1mm。所述保护层2的宽度大于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的宽度。所述背衬3和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之间设置促进层4。所述促进层4包括透明质酸钠凝胶。所述促进层4的厚度为0.1?Imm0如图3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包括背衬3、超薄软聚硅酮层1、保护层2,所述背衬3上设置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1,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上设置所述保护层2,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I包括聚硅酮。所述背衬3为聚氨酯薄膜。所述保护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薄型软聚硅酮祛疤贴,其特征在于:包括背衬、超薄软聚硅酮层、保护层,所述背衬上设置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上设置所述保护层,所述超薄软聚硅酮层包括聚硅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天钢刘尧周新钦陈鑫张艳琦曹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市汇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