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9831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包括布置在用于供所述长平板件成型于其中的矩形模腔的一条短边的一侧的侧浇口以及用于连通该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的第一流道,所述浇口布置结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以及两条长边延伸的第二流道,其与所述侧浇口连通;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进胶浇口,每个所述进胶浇口布置在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流道以及所述模腔连通;其中,所述进胶浇口与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的长度的4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三点进胶的方式改善了玻纤取向性,使玻纤分布均匀化,解决了产品两侧及端角的翘曲变形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产品的浇口布置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功能需要,目前的长平板件的产品都是通过玻纤增强材料来注塑成型的,此类长条形平板件,因为产品尺寸较小,因此往往采用单点侧浇口进胶或单点潜伏式浇口进胶的浇口布置结构,即,如图1所示,单点进胶的浇口布置结构包括位于产品模具的模腔I’短边一侧的侧浇口 2’以及用于连通该侧浇口 2’与模腔I’的流道3’。众所周知,聚合物在注塑过程中,在力的作用下,流动的大分子链段一定会取向,但取向的性质和取向的程度根据取向条件却有很大的区别。按照熔体中大分子受力的形式和作用的性质可分为剪切应力作用下的“流动取向”和受拉伸作用下的“拉伸取向”。根据玻纤的分布规律,在玻纤聚合物流动的路径上,玻纤堆积在路径两边,且取向方向和路径方向一致,因此在单点进胶的长平板件产品上,玻纤堆积在产品边沿及端角,造成收缩不均匀,发生翘曲变形。由于浇口附近的玻纤堆积较少,产品最终形成马鞍形变形。由此可见,单点进胶的浇口布置结构使玻纤在产品中的取向分布均匀性较难达到理想状态,产品的变形翘曲现象影响匹配精度、外观,同时也影响后道的包覆工序、焊接工序。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目前需要对产品的浇口布置结构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以避免玻纤在长平板件中取向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马鞍形变形及端角翘曲的问题,并扩大工艺调试窗口,改善产品尺寸。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包括布置在用于供所述长平板件成型于其中的矩形模腔的一条短边的一侧的侧浇口以及用于连通该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的第一流道,所述浇口布置结构还包括:—围绕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以及两条长边延伸的第二流道,其与所述侧浇口连通;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进胶浇口,每个所述进胶浇口布置在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流道以及所述模腔连通;其中,所述进胶浇口与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的长度的40%。在上述的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中,所述第一流道为热流道。在上述的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中,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侧浇口连接,另一端搭接于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在上述的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中,所述第二流道为冷流道。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技术通过在原有的单点进胶的浇口布置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沿着模腔轮廓延伸的第二流道,并在产品容易产生马鞍形变形的模腔两侧长边上各增加一个进胶浇口,从而通过三点进胶的方式来改善玻纤取向性,使玻纤分布均匀化,解决产品两侧及端角的翘曲变形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单点进胶的浇口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产品最大变形量H与进胶位置和产品单边长度比例d/D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本技术,即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包括:布置在用于供长平板件成型于其中的矩形模腔I的一条短边的一侧的侧浇口 2 ;用于连通侧浇口2与模腔I的第一流道3,其一端与侧浇口 2连接,另一端搭接于模腔I的短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3为热流道;围绕模腔I的短边以及两条长边延伸的第二流道4,其与侧浇口 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道4为冷流道;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进胶浇口 5,每个进胶浇口 5垂直布置在第二流道4与模腔I的一条长边之间,并与第二流道4以及模腔I连通;其中,进胶浇口 5与模腔I的短边之间的距离d为模腔I的一条长边的长度D的40%。在本技术中,塑料流体先通过侧浇口 2向模腔I内进胶,随后经过侧浇口 2进入模腔I的部分塑料流体通过第二流道4到达进胶浇口 5,再由进胶浇口 5填充模腔1,也就是说,进胶浇口 5可作为侧浇口 2的分流形式。但是,实际注塑时由于注塑机给模具进胶的填充压力很大,瞬间就将塑料流体填充入模腔,因此侧浇口 2与进胶浇口 5的进胶时间差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近似看成三点同时进胶。图3示出了采用储物盒盖板样件进行试验的实验结果,其中,模腔I长边的长度D=190mm,以进胶饶口 5与模腔I的短边之间的距离d = 50% *D为中值,分别取d = 40%*D、d = 50% *D、d = 60% *D,注塑样件进行对比,当d = 40% *D时,产品最大变形量H为1.25mm ;d = 50% *D时,产品最大变形量H为2.5mm ;d = 60% *D时,产品最大变形量H为2.75mm ;因此得到d = 40% *D时产品变形量最小。接下来,分别取d = 30% *D和d = 20%*D,注塑样件进行对比,当d = 30% *D时,产品最大变形量H为2mm ;d = 20% *D时,产品最大变形量H为2.25mm。最后,根据上述变形量统计,得出结论,当取d = 40% *D时,产品变形量最小。综上所述,本技术改善了玻纤取向,使材料中的玻纤分布均匀化,从而避免产品发生翘曲变形。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技术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技术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技术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
技术实现思路
。【主权项】1.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包括布置在用于供所述长平板件成型于其中的矩形模腔的一条短边的一侧的侧浇口以及用于连通该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的第一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布置结构还包括: 一围绕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以及两条长边延伸的第二流道,其与所述侧浇口连通;以及 两个对称设置的进胶浇口,每个所述进胶浇口布置在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流道以及所述模腔连通; 其中,所述进胶浇口与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的长度的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为热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侧浇口连接,另一端搭接于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为冷流道。【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包括布置在用于供所述长平板件成型于其中的矩形模腔的一条短边的一侧的侧浇口以及用于连通该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的第一流道,所述浇口布置结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以及两条长边延伸的第二流道,其与所述侧浇口连通;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进胶浇口,每个所述进胶浇口布置在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流道以及所述模腔连通;其中,所述进胶浇口与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的长度的40%。本技术通过三点进胶的方式改善了玻纤取向性,使玻纤分布均匀化,解决了产品两侧及端角的翘曲变形问题。【IPC分类】B29C45/27【公开号】CN204894400【申请号】CN2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长平板件的浇口布置结构,其包括布置在用于供所述长平板件成型于其中的矩形模腔的一条短边的一侧的侧浇口以及用于连通该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的第一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布置结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以及两条长边延伸的第二流道,其与所述侧浇口连通;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进胶浇口,每个所述进胶浇口布置在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流道以及所述模腔连通;其中,所述进胶浇口与所述模腔的所述短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模腔的一条所述长边的长度的4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瀚文陈处兵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伟世通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