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育华专利>正文

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89906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4 15: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有效解决现有减震设备使用效果差,寿命短,维修成本高的问题,结构是,活塞装在筒体内,活塞中心的通孔上装有伸出筒体一端的空心圆柱形活塞杆,活塞杆伸出筒体的一端上有进油孔,筒体的两端有密封端盖,活塞杆穿装在前密封端盖的中心,后密封端盖和筒体内壁及活塞间构成空气室,前密封端盖和筒体内壁及活塞间构成液压油室,后密封端盖侧面上设有与空气室相连通的进气孔,后密封端盖上设有与液压油室相连通的进油孔,后密封端盖中心部位装有后固定架,伸出筒体的活塞杆端部侧面上装有前固定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安装使用方便,有效用于机动车辆上的减震、升降、稳定,保证行车安全,成本低,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用设备,特别是一种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减震是机动车必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机动车,如汽车,所用的减震设备主要有三种,一是钢板式,二是液压弹簧,三是橡胶气囊空气减震,在上述三种减震结构中,钢板式减震,体积大,一般由多块金属组成,太笨重,不适于轿车使用,易产生金属疲惫,能耗高;液压弹簧减震,易漏油,易产生金属疲惫,不耐用,寿命短;橡胶气囊空气减震,橡胶易爆裂,寿命短,维修成本高。而且现有减震设备的使用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机动车减震设备上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可有效解决现有减震设备使用效果差,寿命短,维修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筒体、密封盖和活塞,活塞装在筒体内,活塞中心的通孔上装有伸出筒体一端的活塞杆,活塞杆为空心圆柱形,活塞杆伸出筒体的一端上有第一进油孔,筒体的两端分别有后密封端盖、前密封端盖,活塞杆穿装在前密封端盖的中心,后密封端盖和筒体内壁及活塞间构成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包括筒体、密封盖和活塞,其特征在于,活塞(11)装在筒体(25)内,活塞的中心通孔(26)上装有伸出筒体(25)一端的活塞杆(1),活塞杆中心沿轴向有活塞杆通孔(19),构成空心圆柱形,活塞杆(1)伸出筒体(25)的一端上有第一进油孔(20),筒体(25)的两端分别有后密封端盖(16)、前密封端盖(2),活塞杆(1)穿装在前密封端盖(2)的中心,后密封端盖(16)和筒体内壁及活塞间构成空气室(9),前密封端盖和筒体内壁及活塞间构成液压油室(10),后密封端盖(16)侧面上设有与空气室(9)相连通的进气孔(15),前密封端盖(2)上设有与液压油室(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用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装置,包括筒体、密封盖和活塞,其特征在于,活塞(11)装在筒体(25)内,活塞的中心通孔(26)上装有伸出筒体(25)一端的活塞杆(1),活塞杆中心沿轴向有活塞杆通孔(19),构成空心圆柱形,活塞杆(1)伸出筒体(25)的一端上有第一进油孔(20),筒体(25)的两端分别有后密封端盖(16)、前密封端盖(2),活塞杆(1)穿装在前密封端盖(2)的中心,后密封端盖(16)和筒体内壁及活塞间构成空气室(9),前密封端盖和筒体内壁及活塞间构成液压油室(10),后密封端盖(16)侧面上设有与空气室(9)相连通的进气孔(15),前密封端盖(2)上设有与液压油室(10)相连通的第二进油孔(6),后密封端盖(16)中心部位装有后固定架(23),伸出筒体的活塞杆端部侧面上装有前固定架(21),构成油气相结合的减震升降稳定结构,筒体两端的前固定架、后固定架分别装在机动车的车身上和车轮的支臂上,每个车轮上装有一个减震升降稳定结构,第一进油孔、第二进油孔、进气孔分别与电磁控制阀相连通,电磁阀与车载控制器相连接,每个减震升降稳定结构的空气室经进气孔互相连通,当高压气体由进气孔(15)进入空气室(9),使气体推动活塞,形成空气弹簧,使车身升起,当液压油由第二进油孔(6)进入液压油室(10),推动活塞使车身下降,当车身转弯时,液压油经第一进油孔(20)进入活塞杆(1)中心的腔体内,因活塞杆与空气室相连通,在油、气相结合的作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育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育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