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角件及使用该顶角件的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254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角件及使用该顶角件的集装箱,其中集装箱包括顶板,底架,两侧壁,门端和前端,侧壁邻近门端的一端设置有内角柱和外角柱,门端的顶部具有门楣并且顶角处设置有顶角件,顶角件包括顶面、底面、内侧面、外侧面、内端面和外端面并包围形成一空腔,其中顶面设置有顶孔。顶角件设置在门楣与内角柱相交的部位,内侧面与门楣的端面相连,底面与内角柱、外角柱相连,外端面与所述门楣的外侧面以及内角柱的外侧面共面,由此,既增加了集装箱的开门高度又实现了良好的密封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集装箱,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集装箱的薄型顶角件及使用该顶角件的集装箱
技术介绍
一般集装箱的箱体顶部四角处设有四个标准顶角件,以实现箱体的起吊和堆叠。然而,通常角件、门楣、门槛以及侧壁角柱所限定的空间决定了集装箱门口的高度,也就是说顶角件的尺寸和结构影响门口的高度。在ISO标准下,对集装箱开门高度有严格要求,因此顶角件的使用受到较大限制,通常ISO标准规定顶角件的高度为118mm,以适应标准集装箱中其他配件的尺寸要求,达到规定的集装箱开门高度。但是,实际应用中,总是希望集装箱门口的尺寸尽可能的大,以方便装卸货物。如果要达到更高的开门高度,在现有的集装箱结构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加强,并随之对标准化生产工艺进行改变,生产成本较高,操作不便。另一方面,对于仅在运输过程中才会使用的发挥起吊和堆叠作用的顶角件,完全可以通过改用适应性更强的临时角件,既保证其使用要求又不会限制集装箱箱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用于集装箱的顶角件,通过改进的结构设计,既增加了开门高度,又使箱体的起吊操作类同于一般集装箱,而且无需对起吊设备作任何结构调整,即可满足箱体堆叠操作。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通过使用改进的顶角件,实现了大尺寸开门设计,并具有良好的密封特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集装箱的顶角件,包括顶面、底面、两侧面和两端面,所述顶面、底面、两侧面和两端面包围形成一空腔,所述顶面有顶孔,并且所述顶面在其中一个端面的一侧具有向外延伸的部分。特别的,所述顶角件的整体高度范围为60-115mm。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顶板,底架,两侧壁,门端和前端,所述侧壁邻近门端的一端设置有内角柱和外角柱,所述门端的顶部具有门楣,并且顶角处设置有顶角件,所述顶角件包括顶面、底面、内侧面、外侧面、内端面和外端面,并包围形成一空腔,所述顶面设置有顶孔,其特点在于,所述顶角件设置在门楣与内角柱相交的部位,内侧面与门楣的端面相连,底面与内角柱、外角柱相连,外端面与所述门楣的外侧面以及内角柱的外侧面共面。特别的,所述顶角件整体高度范围为60-115mm,底面与门楣的底面齐平。应用本技术的顶角件,不需对集装箱的加工生产作特殊工艺调整。对于箱体联运,可以完全采用国际标准集装箱的操作要求。同时,本技术的顶角件,可用于不具备加设条件或箱体自身结构不需设标准角件的箱体,在转运过程中起起吊堆叠作用、在达到转运目的后可选择保留或拆除的临时顶角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顶角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顶角件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B为本技术顶角件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C为沿图2A中A-A剖视图;图2D为沿图2A中B-B剖视图;图3A为本技术顶角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顶角件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C为沿图3B中C-C截取的本技术顶角件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A为本技术集装箱前端顶角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本技术集装箱前端顶角件的主视图;图4C为沿图4B中D-D截取的本技术集装箱前端顶角件的剖视图;图5A为ISO标准顶角件安装之后集装箱门端的示意图;图5B为图5A中的E部分的详细视图;图6A为本技术顶角件安装之后集装箱门端的示意图; 图6B为图6A中的F部分的详细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顶角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A-2D分别是本技术顶角件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俯视图,以及沿图2A中A-A线所作的剖视图和B-B线所作的剖视图。结合参考图1和图2A-2D,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顶角件101具有长方体的外形,包括顶面1、底面2、两个侧面3,4和两个端面5,6,并且每个面具有一定的壁厚在其中形成一空腔7,顶面1上设置有顶孔8。顶角件内部的空腔7和顶孔8满足通用吊具的配套使用要求,并且角件壁厚等满足起吊的强度要求。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还可以在其中一个侧面3或4上设置侧孔9,或者其中一个端面5或6上设置端孔,可以起到增大角件连接器或者吊具旋转空间以及排水等作用。特别的,本技术顶角件的整体高度范围为60-115mm。当然,本技术顶角件的外形还可以设计为正方体。图3A-3C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顶角件102。较佳的,如图3A-3C所示,本实施例的顶角件102具有与第一实施例顶角件101相同的结构,包括顶面21、底面22、外侧面23,内侧面24,外端面25和内端面26,并且每个面具有一定的壁厚在其中形成一空腔27,顶面21上设置有顶孔28,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在外侧面23或内侧面24上设置侧孔29。与第一实施例顶角件101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顶角件102在长方体或正方体外形的顶面21上设置向外延伸的部分211,用于密封门端并起防护的作用。当然延伸的部分211也可以缺少一角或具有圆滑的形状,该缺少的一角可以设置在顶角件延伸部分211上相对于集装箱内侧的部位,以方便安装,避免划伤操作者并与集装箱箱体结构更好的配合。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顶板,底架,两侧壁,门端和前端以及位于顶角处的顶角件,侧壁邻近门端的一端设置有内角柱和外角柱,门端的顶部具有门楣。特别的,本技术集装箱在门端的顶角处使用了上述顶角件101或102,而在与门端相对的前端顶部设置另外两个顶角件103。如图4A-4C所示,该顶角件103与顶角件101具有相同的结构,不同的是,该顶角件103具有缺角的部分311,这样,缺角的部分311可以设置在相对于集装箱的外侧,同时集装箱前端外侧的角部也缺少一角与该顶角件103相配合,以增加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旋转空间,避免碰撞。相比于ISO标准集装箱,本技术集装箱门端的结构不同,顶角件的厚度范围可以设计为60-115mm。以下结合附图,通过与ISO标准角件及集装箱对比说明本技术顶角件的使用效果以及本技术集装箱门端的设计。图5A示出了ISO标准顶角件安装之后集装箱门端的示意图,图5B示出了图5A中的E部分的详细视图,图6A示出了本技术顶角件第二实施例安装之后集装箱门端的示意图,图6B示出了图6A中的F部分的详细视图。参阅图5A和图5B,标准集装箱中,顶角件100的外端面135与集装箱门端的最外侧基本上齐平,底面132与内角柱401、外角柱402的顶面相连并且还与门楣400延伸至角件100下方部分相连,这样,顶角件100相对于门楣400向集装箱的外侧突出,内角柱401的外侧面40、门楣400的外侧面42、以及门楣400延伸至角件100下方部分的外侧面41共面,共同组成一个平整的密封面。由于门扇需要抵靠在该平面上,以满足密封集装箱的要求,因此,门楣400延伸至角件100下方的部分不能缺少,门楣400高度难以提升,导致门口的高度也难以提升。但是根据本技术集装箱的设计,如图6A和6B所示,与图5A-5B所示的情况不同,本技术顶角件102的外端面25与门楣400的外侧面42齐平,由此门扇可以不受角件的限制,形状规则,高度可以调节,并且顶角件102的外端面25和门楣400的外侧面42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装箱,包括顶板,底架,两侧壁,门端和前端,所述侧壁邻近门端的一端设置有内角柱和外角柱,所述门端的顶部具有门楣,并且顶角处设置有顶角件,所述顶角件包括顶面、底面、内侧面、外侧面、内端面和外端面,并包围形成一空腔,所述顶面设置有顶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件设置在门楣与内角柱相交的部位,内侧面与门楣的端面相连,底面与内角柱、外角柱相连,外端面与所述门楣的外侧面以及内角柱的外侧面共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彬陆新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