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泡沫防飞溅的自涌式进墨毛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0437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08:16
一种除泡沫防飞溅的自涌式进墨毛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除泡沫防飞溅功能、且供墨方式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平行供墨或者自上而下供墨的自涌式进墨毛刷,属于印刷技术领域。该毛刷的具体结构包括回流墨槽(1)、油墨导流板(2)、进墨管(3)、出墨管(4)、油墨分散盒(5)以及出墨顶板(6),该毛刷采用自涌式进墨,墨流平缓稳定,不会产生飞溅,并且油墨到达预定高度后便沿设定好的通道流回墨桶,即使产生泡沫也无法堆积,从而消除了泡沫转移到印版上的隐患,并且结构简单,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对印刷设备的改动较小,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印刷
,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机的印版上墨装置。
技术介绍
在凹版印刷过程中,凹印版的下端部分浸入墨槽的油墨中,工作时凹印版自下往上转动,油墨就附着在版面上最终转印到印刷材料上。为了保证印版版面上分布油墨的均匀性和墨槽中油墨量的恒定,同时也为了防止墨槽中的油墨表层干燥后形成墨皮而传至印版上,需要保证墨槽中的油墨保持流动状态,现有的墨槽供墨装置采用“总管+支管”直接供墨形式,支管的出墨口通常与印版的底端持平,或者略高于印版底端,输出的部分油墨直接冲击印版,或者呈现由上至下流入墨槽中存储的油墨中的状态。例如“一种凹版印刷机供墨装置201120085166.X”,包括供墨斗,凹形墨槽,印版滚筒;所述的供墨斗布置在印版滚筒的一侧,凹形墨槽布置印版滚筒的下端,印版滚筒四分之一高度延伸至凹形墨槽,且不与凹形墨槽接触,凹形墨槽底端的一侧设置出墨口。现供墨方式为淋墨方式,即油墨由墨栗抽出后经分配器形成墨帘,均匀淋到印版上;墨槽为浸泡式墨槽,墨槽采用大槽内安装梯形小墨槽,印版有四分之一左右的高度浸泡在梯形墨槽内。“一种凹版印刷机的循环供墨装置201220654210.9”,公开了一种凹版印刷机的循环供墨装置,包括油墨箱,油墨箱与喷墨管连接,喷墨管的一端邻近于印版滚筒的一侧,喷墨管的另一端与电动墨栗连接,印版滚筒的另一侧设有刮墨刀,墨槽位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下端,墨槽与设置在所述油墨箱内的过滤装置相连通。“印刷机的供墨装置201310477595.5”,包括油墨箱,所述油墨箱与喷墨管连接,所述喷墨管的一端邻近于印版滚筒的一侧,喷墨管的另一端与电动墨栗连接,所述印版滚筒的下端设有油墨装置,所述油墨装置包括墨槽和油墨刮板,油墨刮板包括刮板本体,在刮板本体的侧部设有一长槽,在刮板本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长槽相通的螺孔,在长槽内插设有弹性刮片,螺丝穿设在螺孔内且与弹性刮片相抵。但是,上述几个技术方案中,供墨装置主要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输出的部分油墨直接冲击印版,二是油墨呈现由上至下流入墨槽中的状态如图1所示结构。采用油墨直接冲击印版可以防止商量油墨皮粘在印版上,但是容易造成油墨飞溅到印版或印刷品上,影响印刷质量;而油墨自上而下流入墨槽中可以有效防止墨槽中的油墨干结,但是容易在墨槽中形成泡沫,泡沫转移到印版上后,印刷品上会存在飞沫印记,同样影响印刷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除泡沫防飞溅功能、且供墨方式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平行供墨或者自上而下供墨的自涌式进墨毛刷,该毛刷在进行供墨时不会产生油墨飞溅,同时能够很快将产生的泡沫循环至下层墨槽中。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除泡沫防飞溅的自涌式进墨毛刷,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流墨槽1、油墨导流板2、进墨管3、出墨管4、油墨分散盒5以及出墨顶板6 ;所述回流墨槽I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底部与出墨管4连接后接至墨桶;油墨导流板2设有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两侧端板101上,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另一块设置在其下方,同样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端板101上,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角,并将上侧油墨导流板2的下端侧边包住,形成留有油墨回流通道的搭接结构;在上侧的油墨导流板2上方设置有横截面为倒置等腰梯形的出墨顶板6,其上设置有贯穿板体的进墨孔601,出墨顶板6的两端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端板101上,其外侧边与下侧的油墨导流板2的外侧边相接,并通过压板与刮版刷602固定在一起,圆柱形的印版伸入呈内凹形式的出墨顶板6,并浸泡在油墨中;出墨顶板6的下侧与油墨分散盒5密封连接,进墨管3与油墨分散盒5相连,油墨分散盒5贯穿下侧油墨导流板2,二者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垫501。所述出墨顶板6以刮版刷602的固定端为轴向内侧倾斜,倾斜角度可调,由印版需要浸入油墨的深度决定。本技术由于采用从进墨孔601中自下而上的自涌式进墨,墨流平缓稳定,不会产生飞溅,并且油墨到达预定高度后便沿设定好的通道流回墨桶,即使产生泡沫也无法堆积,从而消除了泡沫转移到印版上的隐患。并且结构简单,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对印刷设备的改动较小,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印刷设备毛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所述毛刷的侧视图。图3是本申请所述毛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回流墨槽1、油墨导流板2、进墨管3、出墨管4、油墨分散盒5以及出墨顶板6、端板101、橡胶密封垫501、进墨孔601、刮版刷602。【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及其说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2、3所示,一种除泡沫防飞溅的自涌式进墨毛刷,包括回流墨槽1、油墨导流板2、进墨管3、出墨管4、油墨分散盒5以及出墨顶板6 ;回流墨槽I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底部与出墨管4连接后接至墨桶;油墨导流板2设有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两侧端板101上,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另一块设置在其下方,同样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端板101上,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角,并将上侧油墨导流板2的下端侧边包住,形成留有油墨回流通道的搭接结构;在上侧的油墨导流板2上方设置有横截面为倒置等腰梯形的出墨顶板6,其上设置有贯穿板体的进墨孔601,出墨顶板6的两端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端板101上,其外侧边与下侧的油墨导流板2的外侧边相接,并通过压板与刮版刷602固定在一起,圆柱形的印版伸入呈内凹形式的出墨顶板6,并浸泡在油墨中;出墨顶板6的下侧与油墨分散盒5密封连接,进墨管3与油墨分散盒5相连,油墨分散盒5贯穿下侧油墨导流板2,二者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垫501。本申请所述设备在工作时,油墨从墨桶中通过栗机等装置由进墨管3输送到油墨分散盒5中进行二次混合分散,随着栗机工作,油墨逐渐充满油墨分散盒5,之后从出墨顶板6上设置的进墨孔601中溢出并填满出墨顶板6的内凹部分,将印版浸泡在其中,当油墨浸泡高度达到预定位置,正常印刷过程中,油墨会从根据印版浸泡高度而调节倾斜角度的出墨顶板6 —侧溢出,并流至油墨导流板2上,进入墨槽,通过出墨管4最终返回墨桶中再次循环。实施例2如图1、2、3所示,一种除泡沫防飞溅的自涌式进墨毛刷,具体结构与实施例1所述基本一致,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毛刷,其所述出墨顶板6以刮版刷602的固定端为轴向内侧倾斜,倾斜角度可调,由印版需要浸入油墨的深度决定。【主权项】1.一种除泡沫防飞溅的自涌式进墨毛刷,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流墨槽(I )、油墨导流板(2)、进墨管(3)、出墨管(4)、油墨分散盒(5)以及出墨顶板(6);所述回流墨槽(I)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底部与出墨管(4)连接后接至墨桶;油墨导流板(2)设有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两侧端板(101)上,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另一块设置在其下方,同样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端板(101)上,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角,并将上侧油墨导流板(2)的下端侧边包住,形成留有油墨回流通道的搭接结构;在上侧的油墨导流板(2)上方设置有横截面为倒置等腰梯形的出墨顶板(6),其上设置有贯穿板体的进墨孔(601),出墨顶板(6)的两端固定在回流墨槽(I)的端板(101)上,其外侧边与下侧的油墨导流板(2)的外侧边相接,并通过压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泡沫防飞溅的自涌式进墨毛刷,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流墨槽(1)、油墨导流板(2)、进墨管(3)、出墨管(4)、油墨分散盒(5)以及出墨顶板(6);所述回流墨槽(1)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底部与出墨管(4)连接后接至墨桶;油墨导流板(2)设有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回流墨槽(1)的两侧端板(101)上,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另一块设置在其下方,同样固定在回流墨槽(1)的端板(101)上,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角,并将上侧油墨导流板(2)的下端侧边包住,形成留有油墨回流通道的搭接结构;在上侧的油墨导流板(2)上方设置有横截面为倒置等腰梯形的出墨顶板(6),其上设置有贯穿板体的进墨孔(601),出墨顶板(6)的两端固定在回流墨槽(1)的端板(101)上,其外侧边与下侧的油墨导流板(2)的外侧边相接,并通过压板(602)与刮版刷(603)固定在一起,圆柱形的印版伸入呈内凹形式的出墨顶板(6),并浸泡在油墨中;出墨顶板(6)的下侧与油墨分散盒(5)密封连接,进墨管(3)与油墨分散盒(5)相连,油墨分散盒(5)贯穿下侧油墨导流板(2),二者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垫(50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明堂谭东沈文宣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玉溪市科技彩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