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其包括:至少一个输送管支架;所述输送管支架包括钢平台以及支架减震装置,所述钢平台安装于竖向结构的侧面,所述支架减震装置安装于所述钢平台,所述混凝土输送管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减震装置。支架减震装置可以在混凝土输送管在承受高速混凝土的冲击时向混凝土输送管提供柔和的支撑,避免混凝土输送管和输送管支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在混凝土的冲击下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指一种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超深基坑或者超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基坑或隧道内部使用大量混凝土。但是受施工场地的限制,通常无法在隧道或基坑内部搅拌混凝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竖向管道向深坑区域输送混凝土。但是当竖向管道的高度过大时,混凝土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过大会对管道造成剧烈的冲击,冲击会导致管道的薄弱处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该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可以解决现有的竖向管道向下运输混凝土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其包括:至少一个输送管支架;所述输送管支架包括钢平台以及支架减震装置,所述钢平台安装于竖向结构的侧面,所述支架减震装置安装于所述钢平台,所述混凝土输送管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减震装置。本技术的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架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钢板以及第二固定钢板,所述第一固定钢板固定安装于所述钢平台,所述第二固定钢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钢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钢板和所述第二固定钢板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混凝土输送管穿设所述第一、第二固定钢板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钢板。支架减震装置可以在混凝土输送管在承受高速混凝土的冲击时向混凝土输送管提供柔和的支撑,避免混凝土输送管和输送管支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在混凝土的冲击下发生损坏。本技术的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混凝土输送管通过法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钢板。本技术的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钢平台包括两根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工字钢,所述第一工字钢的末端插入所述竖向结构内部,两根所述第一工字钢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第二工字钢;每根所述第一工字钢的下方设置有一根斜撑梁,所述斜撑梁的第一端连接于支撑梁,所述支撑梁插设于竖向结构的,所述斜撑梁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工字钢的悬挑端。本技术的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钢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工字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输送管支架的侧视图;以及图3为本技术中的输送管支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附着于竖向结构40的侧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该竖向结构40可以是高度超过70m、倾角大于80度的崖壁。本技术的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至少包括一个输送管支架30。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多个输送管支架30,输送管支架30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竖向结构40的侧面。混凝土输送管10沿竖直方向安装于输送管支架30。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20安装于混凝土输送管10的底端。混凝土输送管的顶端安装有料斗41。连接于输送管底端缓冲装置20的混凝土栗42将接收自混凝土输送管10的混凝土栗送到施工现场。请参阅图2以及图3。图2为本技术中的输送管支架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输送管支架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输送管支架30包括钢平台31以及支架减震装置32。支架减震装置32包括第一固定钢板33以及第二固定钢板34。钢平台31安装于竖向结构40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竖向结构40为崖壁。支架减震装置32的第一固定钢板33沿水平方向设置,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钢平台31的上表面。支架减震装置32的第二固定钢板34安装于第一固定钢板33的上方,第一固定钢板33和第二固定钢板34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35连接。在第一固定钢板33以及第二固定钢板34上开设有安装孔,混凝土输送管10穿过第一固定钢板33以及第二固定钢板34的所述安装孔并通过法兰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钢板34。混凝土输送管10通过支架减震装置32安装于输送管支架30,支架减震装置32可以在混凝土输送管10在承受高速混凝土的冲击时向混凝土输送管10提供支撑,避免混凝土输送管10和输送管支架30之间的连接结构在混凝土的冲击下发生损坏。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钢平台31包括两根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工字钢36,两根第一工字钢36相互平行。第一工字钢36的末端插入竖向结构40的内部。两根第一工字钢36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第二工字钢38。支架减震装置32的第一固定钢板3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一个第二工字钢38。每根第一工字钢36的下方设置有一根斜撑梁37,斜撑梁37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工字钢36的悬挑端。斜撑梁37的第一端连接于竖向结构40的表面钢平台31包括钢框架36以及斜撑梁37。斜撑梁37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梁39,支撑梁39沿水平方向插设于所述竖向结构。斜撑梁37可以为钢平台31以及固定于钢平台31的混凝土输送管10提供提供稳定的支撑。如图1所示,混凝土输送管10沿竖直方向安装于竖向结构40表面的输送管支架30。混凝土输送管10的顶端延伸至竖向结构40的顶部,混凝土输送管10的顶端设置有料斗41,混凝土通过料斗41倒入混凝土输送管10内部,随后混凝土沿着混凝土输送管10向下运动至混凝土输送管10底部的混凝土栗42。混凝土栗42将混凝土输送至竖向结构40底部的施工现场。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沿竖向结构向下输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输送管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输送管支架;所述输送管支架包括钢平台以及支架减震装置,所述钢平台安装于竖向结构的侧面,所述支架减震装置安装于所述钢平台,所述混凝土输送管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减震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高华,李小飞,李峁清,杨媛鹏,王梅,陈靖,郭杰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