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8731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1 01:44
目的在于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同时增强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上角部。由车顶板和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21),该闭合截面结构在开口部的上角部(3)中与车身侧部接合,在车顶板(4)和车顶背面内梁(12)之间固定有增强件(13),增强件(13)从铰链安装座部(8)延伸至车身侧部(7),并且与铰链安装座部(8)以及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9)接合,增强件(13)具有曲柄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20L)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19L),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H)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附近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提高了汽车的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部及该铰链安装部附近的刚性。
技术介绍
在后掀门汽车(车辆)中,在一些情况下,后尾门经由铰链安装于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部,该铰链绕着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由于来自后尾门的载荷集中在铰链上,安装铰链的车顶板后部的铰链安装座部需要具有足够高的刚性。而且,对于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该上角部处由于开口部在行驶期间的变形而发生高的应力集中,所以在车顶板和车身侧部的接合部尤其需要具有足够强度的增强结构。专利文献1(未图示出)中说明的结构为一种传统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示例,车顶背面内梁(innermember)布置在车顶板的后部的下侧,位于上侧的车顶背面内增强件和位于下侧的铰链增强件布置在车顶板的后部与车顶背面内梁之间,以形成闭合截面形状。车顶背面内增强件、铰链增强件和车顶背面内梁的前端部均彼此重叠地放置并且均与车顶板接合。此外,车顶背面内增强件的后部和铰链增强件的后部均放置于车顶板的在截面图中为大致横L字形状的台阶部中的水平铰链安装座面,并且通过使用螺栓将这些构件接合在一起而使铰链与这些构件接合。车顶背面内梁的后端部和车顶背面内增强件的后端部均彼此重叠地放置并且均与位于车顶板的台阶部后侧的后倾斜部接合。即,包括两个组成部件的闭合截面结构布置在铰链安装座面的车体前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4109号公报(图3至图5)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因为必须使用两个组成部件来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以上述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结构可能会引起重量增加。进一步地,由于闭合截面结构包含在另一闭合截面结构中,所以在制造时可能难以使构件接合。再进一步地,上述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结构不会实现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角部、即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的增强(参照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的前段)。鉴于上述观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该开口部结构能够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增强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两者。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根据方案1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铰链安装座部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该车顶板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端,布置在该车顶板的后部的车辆内侧的车顶背面内梁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接合,由该车顶板和该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闭合截面结构在所述开口部的上角部中与所述车身侧部接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板和所述车顶背面内梁之间固定有增强件,所述增强件从所述铰链安装座部延伸至所述车身侧部,并且与该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形成于该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接合;并且所述增强件具有曲柄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车身侧部附近大。根据方案2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1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上侧棱线形成为与所述车身侧部的外板的弯曲形状连续。根据方案3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1或方案2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下侧棱线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越向靠近车辆下侧的方向延伸。根据方案4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3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内侧棱线与所述下侧棱线的延长线接触。根据方案5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3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棱线延伸成在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外侧位置处与所述车身侧部的谷形棱线交叉。根据方案6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为基于方案1至方案5中任一项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表面相位与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不同,并且比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更向后下方倾斜。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1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跨接(traverse)车顶板的铰链安装座部和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角部,所以能够提高易于发生应力集中的上角部的刚性。进一步地,由于通过使车顶板的铰链安装座部的两个表面与增强件的纵壁的两个表面接合,从而车顶板的铰链安装座部由增强件从车室侧支撑,所以给予了铰链安装座部足够高的刚性。再进一步地,由于增强件的纵壁的上侧棱线与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在铰链安装座部的截面中)小,所以能够提高后尾门铰链的安装刚性,并因此还能够抑制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由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变形。另外,由于增强件的纵壁的上侧棱线与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随着位置越靠近车身侧部而变得越大,所以分散了由开口部的扭曲所产生的横向载荷而造成的应力,并因此能够加强增强效果。利用上述特征,能够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来增强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两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2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的上侧棱线形成为与车身侧部的外板的弯曲形状连续,所以能够将作用于开口部的、扭曲方向上的载荷有效地分散至车身侧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加强增强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3至方案5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的下侧棱线与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的纵边部连续,所以还能够将作用于开口部的、扭曲方向上的载荷有效地分散至纵边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口部的上角部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6所记载的方面,由于增强件的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表面相位(surfacephase)彼此不同,所以能够提高增强件抵抗横向(车辆宽度方向)载荷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开口部的上部和上角部中的应力集中。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采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部分的立体图(车架中的放大图)。图2是当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详细地示出同一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截面图。图5是图3的B-B截面图。图6是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中所采用的增强件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从比图3略靠车辆左侧的方向观察时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增强件的纵壁的左部和右部如何不同地倾斜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第一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图12是根据第四变型例的增强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图1是示出汽车的车体1的后部的开口部2的外观的图(车架中的要部的放大图)。开口部2的上部和上角部3由金属车顶板4的后部4a和车身侧部7覆盖。通过部分地切除车顶板4的后部,图2示出了车顶板4的后部的位于开口部2的上部和上角部3中的内部增强结构。图3详细地示出了同一增强结构。在图1中,附图标记5和附图标记6分别表示车身侧部7的外板和车身侧部7的后板。车顶板4的整个宽度为大致平坦的(更准确地,车顶板4的宽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铰链安装座部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该车顶板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端,布置在该车顶板的后部的车辆内侧的车顶背面内梁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接合,由该车顶板和该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闭合截面结构在所述开口部的上角部中与所述车身侧部接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板和所述车顶背面内梁之间固定有增强件,所述增强件从所述铰链安装座部延伸至所述车身侧部,并且与该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形成于该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接合;并且所述增强件具有曲柄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车身侧部附近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12 JP 2014-0241021.一种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铰链安装座部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该车顶板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端,布置在该车顶板的后部的车辆内侧的车顶背面内梁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接合,由该车顶板和该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闭合截面结构在所述开口部的上角部中与所述车身侧部接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顶板和所述车顶背面内梁之间固定有增强件,所述增强件从所述铰链安装座部延伸至所述车身侧部,并且与该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形成于该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接合;并且所述增强件具有大致的Z字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车身侧部附近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岛和也中村勇人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