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所述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所述长条状本体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使用方法为先将所述长条状本体从胫骨下止点骨道中引入;再将所述头部包覆在前交叉韧带外部,所述尾部经过股骨上止点股道;最后将所述尾部与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最初的水平。同时仅需一条固定装置即可实现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固定,尤其还减少了开设的骨道数,缩短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韧带重建的医疗器械设计的
,尤其涉及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之一,在实际运动中不只是简单的伸屈运动,还有胫骨的旋转,以及股骨踝在胫骨上的滚动和滑动等一系列复杂的三维运动。而这一系列复杂的运动都是依靠膝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来保持关节在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简称ACL)有限制胫骨前移及调节部分旋转功能。但是,多年来令众多医生和患者困扰的是,前交叉韧带撕裂经过修复重建手术后,很多患者的运动能力仍然无法恢复到最初的水平。在这些病例中,患者一般会受到旋转松弛(rotationallaxity)的困扰。即便是利用双束固定的方式,仍不能减少持续旋转松弛的效果。同时,最新的医疗进展发现前交叉韧带撕裂常常伴随着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ligament,简称ALL)的撕裂,而前外侧韧带在膝关节运动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功能。前外侧韧带的长度大概是2英寸(5.08厘米),位于膝关节的前外侧(Anterolateral)方向,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前外侧。而现有的手术技术采取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可开独立固定的方法,均存在以下缺陷:1、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分开固定,需要四个骨道,ALL股骨骨道和ACL股骨骨道之间因为距离较近,可能存在相互干扰。ALL胫骨骨道与关节面近乎平行,因为ALL胫骨止点距离关节面仅1cm,骨道与关节面距离过近,操作过程中有伤及关节面的可能,术后也可能导致关节软骨下骨质量不佳,易引发软骨退变,膝关节再次受伤时易导致骨折等情况。2、ACL和ALL同时重建时(ALL很少单独损伤,多数情况下与ACL同时损伤)需要两条移植物,但其实每条移植物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国外多数医生在重建ALL时选用异体肌腱,大大增加了手术费用。3、操作时间较长,因为要编织两条移植物,同时需准备开设四个骨道,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延长,同时较多的固定物和移植物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鉴于80%以上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前外侧韧带撕裂是同时发生的,因此,能否设计能够具有简化手术方法,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和降低手术成本的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式重建的固定装置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能够解决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同时撕裂的问题,提高重建韧带的牢固性和恢复关节的稳定性,避免产生常规前交叉韧带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并且降低医疗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包括:所述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所述长条状本体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本技术方案通过柔性的长条状本体的头部套设在前交叉韧带上,而尾部直接用作为一前外侧韧带,能够满足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在上述技术上进行的改进,所述长条状本体由聚乙烯纱线或者涤纶中的一种编织而成的套筒状,其四周侧壁形成有多个网孔。韧带的功能为加强关节,维护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围的活动。当遭受暴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即会发生损伤。因此,重建的韧带需保持原来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同时还需保持一定的弹性,所以利用纱线或涤纶编织构成的套筒状长条状本体,可以通过套接固定后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影响韧带的基本功能。在上述技术上作另一种方式的改进,所述头部呈套筒状,所述尾部呈带状,带状的所述尾部由套筒状压扁制成。将长条状本体的头部设置呈套筒状,目的是方便头部直接套接在前交叉韧带上。而将尾部设置呈带状,由于前外侧韧带本身的结构为扁平,从而通过带状的尾部直接替换受损的前外侧韧带,与原有的结构更加接近,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尾部直接由套筒状压扁而成,不仅方便整个长条状本体结构的制作,且在运动中韧带的弹性变化可以使尾部的结构发生变化,即在带状和套筒状之间进行切换,提高整个结构的弹性,在不影响原有弹性的水平,可以防止重建的韧带再次断裂。在上述进行上优选地,所述头部横截面直径为8mm,长度为8cm,厚度为0.2mm。优选地,所述尾部横截面宽度为4mm,长度为7cm,厚度为0.5mm。优选地,所述头部的侧面网目数为60目~80目之间。优选地,所述尾部的侧面网目数为100目~120目之间。通过上述的结构可以不难理解的是设置的长条状本体在使用中需尽量符合原有的韧带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避免多余部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降低发生病变的几率。所以进一步的对头部和尾部的截面、长度以及厚度做限定。而头部和尾部的侧面网目数不同,目的是编织过程中通过改变网目数和编织直径的大小,实现改变头部和尾部的直径,使其满足不同部分韧带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固定装置为上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使用过程中包括如下步骤:a)、将所述长条状本体从胫骨下止点骨道中引入;b)、将所述头部包覆在前交叉韧带外部,所述尾部经过股骨上止点股道;c)、将所述尾部与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固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仅需一条移植物,以及在股骨上开设一个骨道,而在胫骨上开设一个至两个骨道,解决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同时撕裂问题。可以简化手术操作程序,缩短手术时间,以最少的成本获得牢固稳定的恢复膝关节稳定性,避免产生常规前交叉韧带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优选地,所述长条状本体引入之前预先在胫骨上钻设胫骨下止点骨道和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以及在股骨上钻设股骨上止点股道和前外侧韧带上止点骨道,股骨上止点股道与前外侧韧带上止点骨道为同一条骨道。预先开设的骨道目的是方便长条状本体从中引入并固定,而在胫骨上开设的前外侧韧带下止点骨道和在股骨上开设的股骨上止点股道为同一条骨道,可以减少骨道的开设数量,简化操作程序,同时避免降低患者舒适度。优选地,所述头部包覆在前叉韧带后预留2cm,用于与胫骨下止点骨道固定连接。由于韧带具有一定的弹性,依此,留有2cm的长条状本体,目的是可以在韧带发生弹性时,发生弹性变形,避免影响韧带的弹性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可以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能够实现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的一体重建,尤其适用于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同时撕裂的情况下。2、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通过柔性的长条状本体形成一保护结构,以及头部和尾部的结构变化,适宜韧带的结构,实现控制膝关节在屈曲30度~90度时的内旋稳定性,避免膝关节的“轴移试验”阳性。同时协同增强前交叉韧带的固定效果,进一步恢复膝关节的原正常功能。3、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由柔性的纱线或涤纶编织而成的套筒状,并且四侧壁形成有多个网孔,不会影响韧带发生弹性变形,且形成的网孔透气性较佳,不影响韧带组织的恢复。4、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整体结构设置的与韧带本身结构比较接近,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且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发生并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所述长条状本体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固定装置为一柔性的长条状本体,所述长条状本体包括用于套设在所述前交叉韧带上的头部和用作为前外侧韧带的尾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状本体由聚乙烯纱线或者涤纶中的一种编织而成的套筒状,其四周侧壁形成有多个网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交叉韧带和前外侧韧带一体重建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呈套筒状,所述尾部呈带状,带状的所述尾部由套筒状压扁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滋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