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俊杰专利>正文

卷筒物件置放的栈板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681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栈板,尤其指卷筒式物料直立储存的栈板组。它主要是上固定板组由三片以上T型直立式板状体组成,该T型板的头部形成相对的单独形状且相间隔,而下固定板组由三片以上直立式板状体相互连成一体。从而使卷筒式物料组装方便可靠,而且各板体穿套组合,占体积小。(*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栈板,尤其指卷筒式物料直立储存的栈板组。目前,一般卷筒式物料1(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系经卷筒2作为轴心将物料卷成大小适中的捆状形成卷筒式物料1,并将卷筒式物料1以横向重叠置放在具有框条3的栈板4上运载或储存,然而卷筒式物料以横向重叠置放,乃因叠放而使下层的卷筒式物料变形产生压痕(如图2所示),致使品质走样,若以栈板为叠置单位,其底层的变形更为严重,且在栈板4的选用必须要有框条3,以阻挡卷筒式物件,而框条3与栈板4乃各为单一构件需要组装,往往是有栈板无框条,反之亦同,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尤其在配合自动化仓储系统作业(运用自动机械取拿、输送、包装、储存)时,更是呈现框条3与栈板4的组装不便性,因而衍生整体运作弊病。鉴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卷筒物件置放的栈板组,它是以三种板体相互组合式方便地装载卷筒式物件,而卸下卷筒式物料后三种板体又能相互穿套而方便地折叠。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卷筒物件置放的栈板组主要包括载板、隔板、盖板,其中载板底面具有连接左右两端的底柱,而载板上面具有数个上固定板组,隔板底面具有数个下固定板组,又隔板上面具有与上固定板组相同的上固定板组,盖板底面具有与下固定板组相同的下固定板组,其特征是上固定板组由三片以上T型直立式板状体组成,该T型板的头部形成相对的单独形状,且相间隔,而下固定板组由三片以上直立式板状体相互连成一体。所述载板底面的底柱相对其顶面的上固定板组及隔板的上固定板组、开设与上固定板组配的缺槽;所述盖板顶面相对其底面的下固定板组及隔板的下固定板组开设与下固定板组嵌配的凹槽。由于采用上述方案由于板体组合式装载卷筒式物料,故方便可靠,而且各板体之间又能穿套而折叠,故占体积及较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习用卷筒式结构示意图;图2习用栈板的堆叠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种使用状态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图4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二种使用状态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三种使用状态图;图8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图7的A-A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四种使用状态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图9的平面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图8的另一种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组合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载板顶面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载板顶面的上固定板组立体图;图1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侧面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图13的1-1剖面及两载板重叠状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隔板顶面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图17的2-2剖面重叠状态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盖板底面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图19的3-3剖面及重叠状态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收叠状态示意图;图中1.卷筒式物件2.卷筒3.框条4.栈板10.载板11.上固定板组12.底柱120.缺槽13.导角20.隔板21.上固定板组22.下固定板组30.盖板31.下固定板组32.凸块33.卡制块34.凹槽40.卷筒41.较大径端42.较小径端50.卷筒式物料如图3-10所示,第一实施例系包括载板10、隔板20、盖板30,其中载板10顶面设有数个上固定板组11,系由四片呈T型直立式板状体组成,各T型板的头中系相对组成一方形状、且各相邻边的T型板皆具有间距,又各T型板的顶面系切削成倾斜角,另外在载板10的底面中间位置处设有一连接左、右两端的底柱12(如图10所示),最后,载板10的底面四端角及两侧中间位置处各切削形成一导角13;隔板20顶面亦设有与载板10顶面相同且等数量的上固定板组21,而隔板20的底面则设有数个下固定且22,该下固定板组22呈四片直立式的板状体相此连结成十字型体、且其顶面同样切削成倾斜角,另外,隔板20的下固定板组22顶持卷筒40的端径及其长度皆略小于上固定板组21;盖板30的底面系设有数个与隔板20底面相同且等数量的下固定板组31,而盖板30的顶面适当处系形成数个平行排列且与盖板30前、后端呈垂直状的长条形凸块32,最后,盖板30的顶面四端角及两侧中部位置处各设有一卡制块33。如图4、5所示,载板10顶面的上固定板11系可供卷筒式物料50中卷筒40的较大径端41套入,而卷筒40的较小径端42则由隔板20底面所设固定板组22穿入固定,另外隔板20顶面的上固定板组21则可供第二层的卷筒式物料50中卷筒40的较大径端41套入,最后,再以一盖板30覆盖卷筒式物料50,并借盖板30底面所设置的下固定板组31穿入卷筒40的较小径端42固定,据以完成整个栈板结构装填卷筒式物料50的动作,而上固定板组及下固定板组顶端的倾斜角设计即是为了方便穿置卷筒两端用。如图6所示,由于一般业者通常系于第一层载板10上以第一层卷筒式物料50、第一层隔板20、第二层卷筒式物料50、第二层隔板20、第三层卷筒式物料50及第一层盖板30的顺序加以叠置,以完全第一组货品的叠置工作,此时,业者系可在于该第一层盖板30的顶面处再叠置第二载板10,据以使第二载板10底面的底柱12及盖板30顶面的凸块32呈一交错卡制状,并使第二载板10底面的各导角13分别与盖板30顶面的各卡制块33呈一卡合状,而使第二载板10不会产生前后、左右移位的情形,并平稳的叠置在盖板30上,然而,再重覆进行上述的叠置动作,以完成第二组货品的叠置工作,以此类推,则可再完成第三组货品的叠置工作,据以令业者可将三组货品达到平稳置成一体的功效。再如图7-10所示,当栈板结构不使用而欲收合叠放时,则可依载板10,隔板20、盖板30等顺序作一堆叠动作,此时,载板10的各上固定板组11系与隔板20的各下固定板组22成一相对状、且该呈十字型的下固定板组22系可置入方型上固板板组11内的间隙处,据以形成两两交错对应结合状,同理,该盖板30的下固定板组31则可置入隔板20的上固定板组21内,据以达到收合载板10、隔板20、盖板30叠置呈一体的功效,再得,使用者系可依上述叠置方式将两组以无载物的栈板组结构进行堆叠收合工作的收益。再如图11所示,主要系将载板10顶面的上固定板组11及隔板20的上固定板组21以三片呈T型直立式的板状体所组成,各T型板的头部系相对组成一三角形、且各相邻边的T型板皆具有间距,又各T型板的顶面系切削成倾斜角,而隔板20的下固定板组22及盖板30的下固定板组31系皆由三片直立式的板状体相互连接而成,且其顶面系切削成倾斜角,并使下固定板组可与上固定板组呈一交错结合状;借上述结构而可达到与前述相同的功效,依此原理,仅要使上固定板组由三片以上的直立板状体组成几何形状,再使下固定板组以相对的直立板状体连接,而使上、下固定板组间可呈一交错结合状的动作,皆可达到与上述同样的功效。第二实施例,如图12、13所示,系包括有载板10、隔板20、盖板30,其中载板10顶面设有数个上固定板组11,如图14所示,呈T型直立式的板状体组成,各T型板的头部系相对组成一方形状、且各相邻边的T型板皆具有间距,又各T型板的顶面系切削成倾斜角,配合图15所示的载板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筒物件置放的栈板组,主要包括载板(10)、隔板(20)、盖板(30),其中载板(10)底面具有连接左右两端的底柱(12),而载板(10)上面具有数个上固定板组(1),隔板(20)底面具有数个下固定板组(22),又隔板(20)上面具有与上固定板组(11)相同的上固定板组(21),盖板(30)底面具有与下固定板组(22)相同的下固定板组(31),其特征是:上固定板组(11)、(21)由三片以上T型直立式板状体组成,该T型板的头部形成相对的单独形状,且相间隔,而下固定板组(22)、(31)由三片以上直立式板状体相互连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徐俊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