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3724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7 1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包括配气系统、吸附系统、冷源供应系统、真空泵、氮气收集系统和甲烷收集系统,配气系统、真空泵和氮气收集系统均与吸附系统连接,甲烷收集系统与真空泵连接,冷源供应系统安装在吸附系统上,吸附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第三吸附塔,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第三吸附塔均包括吸附管,吸附管上由内向外依次设有电加热套和保温炉,保温炉上设有用于测量吸附管内温度的热电偶,吸附管出口安装有压力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采用单纯变压吸附存在吸附剂性能差、分离系数低,及采用单纯变温吸附不能将甲烷很好提浓的问题;能保证浓缩过程连续性,缩短了煤层气浓缩时间,甲烷回收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浓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煤层气储量十分丰富。据估计,深埋在2000m以内的煤层气储量为34.5万亿m3,占世界煤层气储量的12.5%,居世界第三。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对臭氧层的破坏是二氧化碳的7倍。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国煤矿低浓度煤层气对空排放量占全部工业生产甲烷排放量的1/3左右。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大量低浓度的煤层气遗留在矿井之中,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因此,如何高效利用煤矿瓦斯作为洁净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煤层气的综合利用上,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将低浓度乏气富集成高浓度矿物资源。变压吸附工艺是现今煤层气浓缩技术中的主流研究方向,其优势在于设备投资少、能耗低、吸附剂成本低等,但由于吸附剂性能较差对甲烷和氮气的分离系数较低,提浓甲烷的难度较大,从而制约着变压吸附的大规模应用。变温吸附是利用吸附剂的平衡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特性,采用低温吸附、高温脱附的操作方式。在甲烷吸附过程中,温度是影响甲烷吸附特征的主要物理参数,经测定表明,在压力为5MPa时,温度每升高1°C,甲烷吸附量下降0.12cm3/g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的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C,煤吸附甲烷的能力下降8%。因此,降低温度能够显著增加甲烷在吸附剂上的饱和吸附量,从而提高吸附剂对甲烷的分离特性,但是单纯的变温吸附也不能将甲烷很好的提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将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两者集成一体,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采用单纯变压吸附方式存在吸附剂性能差、分离系数低,以及采用单纯变温吸附方式不能将甲烷很好提浓的问题;能够保证浓缩过程的连续性,缩短了煤层气的浓缩时间,提高了甲烷的吸附量,使得甲烷回收率大大提高;同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操作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气系统、吸附系统、冷源供应系统、真空栗、氮气收集系统和甲烷收集系统,所述配气系统、真空栗和氮气收集系统均与吸附系统连接,所述甲烷收集系统与真空栗连接,所述冷源供应系统安装在吸附系统上,所述吸附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第三吸附塔,所述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第三吸附塔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吸附管,所述吸附管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电加热套和保温炉,所述保温炉上设置有用于测量吸附管内温度的热电偶,所述吸附管的出口安装有压力表,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连接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连接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连接有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连接有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连接有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与第一电磁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七电磁阀,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与第三电磁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八电磁阀,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与第五电磁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九电磁阀,所述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和第九电磁阀通过第二手动阀均与真空栗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与第二电磁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十电磁阀,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与第四电磁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十一电磁阀,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与第六电磁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十二电磁阀,所述第十电磁阀、第十一电磁阀和第十二电磁阀通过管道均连接。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供应系统包括低温冷却液循环栗、第一冷却环、第二冷却环和第三冷却环,所述第一冷却环安装在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与电加热套之间,所述第二冷却环安装在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与电加热套之间,所述第三冷却环安装在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与电加热套之间,所述低温冷却液循环栗通过第十三电磁阀与第一冷却环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环的出口通过第十四电磁阀与低温冷却液循环栗连接,所述低温冷却液循环栗通过第十五磁阀与第二冷却环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环的出口通过第十六电磁阀与低温冷却液循环栗连接,所述低温冷却液循环栗通过第十七电磁阀与第三冷却环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三冷却环的出口通过第十八电磁阀与低温冷却液循环栗连接。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系统包括第一气路单元和第二气路单位,所述第一气路单元和第二气路单位均由第一过滤器、稳压阀、质量流量计、第一止回阀和第二过滤器组成,所述第一过滤器、稳压阀、质量流量计、第一止回阀和第二过滤器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气路单元和第二气路单位的第二过滤器依次通过第二止回阀、第一手动阀和第一转子流量计与第一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及第五电磁阀均连接。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氮气收集系统包括氮气收集器,所述氮气收集器依次通过甲烷检测仪、第二转子流量计和第四手动阀与第二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及第六电磁阀均连接。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烷收集系统包括甲烷收集器,所述甲烷收集器通过第三转子流量计和第三手动阀与真空栗的出口连接。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保温炉上的热电偶的数量为多个。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七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十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八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十一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九电磁阀、第六电磁阀和第十二电磁阀均采用型号为CWX-25S的微型电动球阀。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冷却液循环栗采用型号为BIL0N-T-504的低温冷却液循环栗。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栗采用型号为ANJ2005的微型真空栗。上述的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烷检测仪为固定式甲烷检测仪。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操作方便。2、本技术将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两者集成一体,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采用单纯变压吸附方式存在吸附剂性能较差、分离系数较低,以及采用单纯变温吸附方式不能将甲烷很好提浓的问题,且浓缩效率好。3、本技术吸附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第三吸附塔,当其中一个吸附塔处于吸附状态,另外两个吸附塔处于均压状态,或者是另外两个吸附塔中一个处于加压状态、一个处于解压状态,这样可以使在任何时刻三个吸附塔中,有一个吸附塔处于吸附状态,能够保证浓缩过程的连续性,缩短了煤层气浓缩时间,同时可以提高甲烷的吸附量,使得甲烷回收率大大提高;但是再多的吸附塔会增加制作成本,使得浓缩装置体积大。4、本技术甲烷和氮气两种气体不采用混气罐混合,解决了采用混气罐混合气体压力无法有效控制、气体浓度与质量流量计配气浓度差别较大,导致操作过程中吸附塔内的压力供应不足或压力不稳的问题。5、本技术氮气收集和甲烷收集分别采用氮气收集系统、甲烷收集系统两个不同的收集系统,且氮气收集系统和甲烷收集系统两者之间无连接,可确保检测准确性。[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层气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气系统、吸附系统、冷源供应系统、真空泵(10)、氮气收集系统和甲烷收集系统,所述配气系统、真空泵(10)和氮气收集系统均与吸附系统连接,所述甲烷收集系统与真空泵(10)连接,所述冷源供应系统安装在吸附系统上,所述吸附系统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第三吸附塔,所述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和第三吸附塔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吸附管(13),所述吸附管(13)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电加热套(19)和保温炉(18),所述保温炉(18)上设置有用于测量吸附管(13)内温度的热电偶(40),所述吸附管(13)的出口安装有压力表(14),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连接有第一电磁阀(21),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连接有第二电磁阀(23),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连接有第三电磁阀(25),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连接有第四电磁阀(27),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连接有第五电磁阀(29),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连接有第六电磁阀(31),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与第一电磁阀(21)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七电磁阀(22),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与第三电磁阀(25)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八电磁阀(26),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进口与第五电磁阀(29)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九电磁阀(30),所述第七电磁阀(22)、第八电磁阀(26)和第九电磁阀(30)通过第二手动阀(9)均与真空泵(10)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与第二电磁阀(23)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十电磁阀(24),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与第四电磁阀(27)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十一电磁阀(28),所述第三吸附塔的吸附管出口与第六电磁阀(31)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有第十二电磁阀(32),所述第十电磁阀(24)、第十一电磁阀(28)和第十二电磁阀(32)通过管道均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远宣自润刘娇萍张三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