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拉簧装置和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2727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5 0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用拉簧装置和汽车,汽车用拉簧装置包括:壳体,包括第一筒状壳体、第二筒状壳体和第三筒状壳体,第二筒状壳体设置在第一筒状壳体的外侧,第二筒状壳体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一筒状壳体的外径,第三筒状壳体设置在第二筒状壳体的外侧,第三筒状壳体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二筒状壳体的外径,第一筒状壳体能够在第二筒状壳体内部滑动,第三筒状壳体能够在第二筒状壳体外部滑动;拉簧包括两个挂钩和连接在两个挂钩之间的拉簧本体。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和汽车,能够提高拉簧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用拉簧装置和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上一般装配有汽车行李箱,用于放置物体。汽车行李箱盖为汽车行李箱的一部分。汽车行李箱盖的开启辅助形式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扭杆式、拉簧式及气撑杆。由于扭杆式维修不便,气撑杆成本较高,因此,拉簧式汽车行李箱盖在应用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是,由于受制于合金钢等拉簧材料及拉簧相关设计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拉簧式汽车行李箱盖所采用的拉簧会出现拉簧断裂的问题,一旦出现断裂,有可能伤及使用者,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用拉簧装置和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拉簧断裂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用拉簧装置,包括:壳体,包括第一筒状壳体、第二筒状壳体和第三筒状壳体,其中,第二筒状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二筒状壳体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筒状壳体的外径,第三筒状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三筒状壳体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筒状壳体的外径,所述第一筒状壳体能够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内部滑动,所述第三筒状壳体能够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外部滑动;拉簧,所述拉簧包括第一挂钩、第二挂钩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所述第二挂钩的拉簧本体,所述拉簧的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伸出所述壳体,所述拉簧本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阻止部以避免所述拉簧本体移出壳体,所述壳体的最大长度大于所述拉簧本体未受力时的长度。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阻止部包括: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所述第一侧盖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壳体上靠近所述第一挂钩的一端,所述第二侧盖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状壳体上的靠近所述第二挂钩的一端。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阻尼块,所述阻尼块设置在所述拉簧内部。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阻尼块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内。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阻尼块呈圆柱形。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阻尼块的直径小于所述拉簧本体的直径,且所述阻尼块的直径与所述拉簧本体的直径的差值为I毫米-10毫米。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筒状壳体、所述第二筒状壳体和所述第三筒状壳体的长度相等。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筒状壳体的长度与所述拉簧本体未受力时的长度相等。如上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筒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阻挡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限制所述第一筒状壳体的滑动;所述第三筒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阻挡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制所述第三筒状壳体的滑动。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行李箱盖的铰链、拉簧安装支架以及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拉簧装置,所述第一挂钩和所述第二挂钩分别安装在所述铰链和所述拉簧安装支架上。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用拉簧装置和汽车,通过在拉簧外侧设置壳体,不仅不影响拉簧的正常使用,而且即使拉簧断裂,也会由于壳体的保护,使得拉簧不会伤到使用者,大大提高使用的安全性,进一步地还可以尽量避免拉簧暴露在外部被外界环境侵蚀,进而进一步提高龙卡黄的安全性。而且该汽车用拉簧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够直接替换传统的拉簧,而不会影响汽车其他部件的使用或改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拉簧装置的透视图;图1B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拉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C为图1A中的拉簧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拉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根据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拉簧装置的透视图;图3为图2B中的拉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1-壳体102-拉簧1011-第一筒状壳体1012-第二筒状壳1013-第三筒状壳1014-第一侧盖体体1015-第二侧盖 1021-第一挂钩 1022-第二挂钩1023-拉簧本体 401-阻尼块402-拉簧安装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用拉簧装置,用于辅助汽车行李箱盖的开启。如图1A至图1C以及图2A和图2B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汽车用拉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汽车用拉簧装置包括壳体101和拉簧102。其中,壳体101包括第一筒状壳体1011、第二筒状壳体1012和第三筒状壳体1013,第二筒状壳体1012设置在第一筒状壳体1011的外侧,第二筒状壳体1012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一筒状壳体1011的外径,第三筒状壳体1013设置在第二筒状壳体1012的外侧,第三筒状壳体1013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二筒状壳体1012的外径,第一筒状壳体1011能够在第二筒状壳体1012内部滑动,即,第一筒状壳体1011和第二筒状壳体1012可以相对滑动,第三筒状壳体1013能够在第二筒状壳体1012外部滑动,即第三筒状壳体1013和第二筒状壳体1012可以相对滑动。图1A和图1B示出的是壳体第一筒状壳体1011、第二筒状壳体1012和第三筒状壳体1013均相对滑动至最大长度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筒状壳体1011穿设于第二筒状壳体1012内部,能够与第二筒状壳体1012相对滑动,类似地,第二筒状壳体1012穿设于第三筒状壳体1013的内部,第三筒状壳体1013能够与第二筒状壳体1012相对滑动。如图1A和图1B所示,为第一筒状壳体1011、第二筒状壳体1012和第三筒状壳体1013均相对滑动时的示意图。壳体101的材料可以采用不锈钢,以避免上锈被腐蚀,影响坚固性。如图2A和图2B所示,为第一筒状壳体1011、第二筒状壳体1012和第三筒状壳体1013未相对滑动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拉簧102可以是未受力的状态,也可是受压力的状态,具体可通过第一筒状壳体1011、第二筒状壳体1012和第三筒状壳体1013的长度进行设定。如图1A和图1C所示,拉簧102包括第一挂钩1021、第二挂钩1022和拉簧本体1023,其中,拉簧本体1023连接第一挂钩1021和第二挂钩1022,该拉簧本体1023即为能够伸缩的弹性体部分。本实施例的第一挂钩1021和第二挂钩1022均从壳体101的两端伸出,所述拉簧本体1023设置在所述壳体101内且所述壳体101上设置有阻止部以避免所述拉簧本体1023移出壳体101。其中,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拉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第一筒状壳体、第二筒状壳体和第三筒状壳体,其中,第二筒状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二筒状壳体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筒状壳体的外径,第三筒状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三筒状壳体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筒状壳体的外径,所述第一筒状壳体能够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内部滑动,所述第三筒状壳体能够在所述第二筒状壳体外部滑动;拉簧,所述拉簧包括第一挂钩、第二挂钩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所述第二挂钩的拉簧本体,所述拉簧的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伸出所述壳体,所述拉簧本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阻止部以避免所述拉簧本体移出壳体,所述壳体的最大长度大于所述拉簧本体未受力时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英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