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1836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3 0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并在壳体的上部设置热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并在壳体的下部设置热媒出口和冷媒入口;沿壳体的内壁纵向交错布置的横向隔板,使壳体内形成发夹型通道;冷媒入口、发夹型通道及冷媒出口依次连通,构成冷媒通道;沿所述发夹型通道布置的热媒管道,两端分别与热媒入口和热媒出口连通,构成热媒通道。在热媒出口处,还设置集液结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均为发夹型的多回程结构,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增加换热行程和换热时间,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集液结构能够回收冷凝液,降低排放和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热交换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在燃烧机的烟气出口通常会安装热交换器,用来加热冷媒介质(通常为水),可以吸收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冷凝烟气中的有毒物质,减少排放污染。传统的管式热交换器多为直管形式,冷媒和热媒的接触段有限,从而导致了换热面积有限,换热效率不高。并且,传统的管式热交换器的换热管多为水平布置,在其后半段,烟气会析出带有腐蚀性的冷凝液。这些冷凝液沉积在换热管内难以排出,会对换热管造成腐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效率不高、冷凝液难以排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上部设置热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并在壳体的下部设置热媒出口和冷媒入口 ;横向隔板,沿壳体的内壁纵向交错布置,在壳体内形成发夹型通道;所述冷媒入口、发夹型通道及冷媒出口依次连通,构成冷媒通道;热媒管道,为发夹型管道,沿所述的发夹型通道布置,两端分别与热媒入口和热媒出口连通,构成热媒通道。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均为发夹型的多回程结构,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增加换热行程和换热时间,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能够有效的降低热媒出口的温度,使热媒的余热回收的更加彻底。当热媒为烟气时,较低的烟气温度也能够析出更多的污染成分,降低排放。进一步的,所述热媒管道的前半段由多根换热管集束形成,后半段为连通了所述多根换热管的一整根筒形管道。进一步的,所述热媒管道由多根换热管集束形成。热媒管道可以全部由换热管集束而成,使冷媒可以包裹各个换热管,从而提高换热效率。考虑到热媒在后半段的温度已经较低,设置换热管集束对换热效率的影响不大,可以在热媒管道的后半段使用整根管道代替换热管集束,从而降低成本。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多个换热管集束板;所述换热管集束板上设置与各根换热管形状、位置匹配的孔。换热器集束板能够起到固定换热管集束的作用,避免换热管在工作时晃动。进一步的,所述热媒管道的前半段换热管为螺旋形管道,后半段的换热管或筒形管道为直管道。热媒管道的前半段为螺旋形管道,能够增加热交换面积;后半段为直管道,可以方便冷凝液排出,避免沉积。进一步的,所述热媒管道的平直段向下倾斜布置。热媒管道从上到下整体为倾斜向下的形态,可以有效的避免冷凝液在换热管内沉积。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集液槽;所述集液槽为锥形,设置在热媒管道的出口处,集液槽的底部设置与存储容器连接的冷凝液出口管道。集液槽用来收集冷凝液,以进行后续处理。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液出口管道由上下两段直径不同的圆柱管连接而成,并在两段圆柱管连接的位置设置浮球;所述上段圆柱管的内径大于浮球的直径,且上段圆柱管的长度不小于两倍的浮球直径;所述下段圆柱管的内径小于浮球的直径。浮球可以在冷凝液聚集到一定程度时自动开启冷凝液出口管道,使冷凝液自行留出;冷凝液排出后,浮球落下,并在热媒(烟气)的压力作用下,重新关闭冷凝液出口管道,防止热媒(烟气)泄漏。进一步的,所述热媒入口、热媒管道和热媒出口均为平行布置的多个,在壳体内组成多条热媒通道。热媒通道可根据热媒来源或燃烧器的需要,布置成并排的多个,以满足不同设备的需求。进一步的,所述热媒入口位于壳体侧壁的上部,与水平的热媒来源连接;或者所述热媒入口位于壳体的顶部,与竖直向下的热媒来源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热交换器还包括:隔热预热层;所述隔热预热层包裹在壳体外部,为空心层结构,并在热媒出口和热媒入口周围分别设置进气孔和出气孔。隔热预热层为包裹壳体的空心层结构,能够起到隔热的作用。同时,由于热媒出口周围温度较低,热媒入口周围温度较高,空气在温度差的作用下自行形成气流,自热媒出口周围的进气孔流入隔热预热层,与壳体进行换热,吸收余热,然后从热媒入口周围的出气孔流出。可以在出气孔处设置夹层管道,将这部分预热了的空气引入燃烧室,提高燃烧效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在小体积区域内,增加换热行程和换热时间的目的,从而增加了换热面积,提尚了换热效率;可以减少冷凝液在换热管内的沉积,并可以将冷凝液自动排出收集,减少冷凝液对换热管的腐蚀,提高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左视图;图3为图1区域A所示的热交换器的集液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壳体;2-热媒入口 ;3-热媒出口 ;4-冷媒入口 ;5-冷媒出口;6-横向隔板;7-换热管;8-筒形管道;9-换热管集束板;10-热媒排出管;11-集液槽;12-冷凝液出口管道;13-存储容器; 14-上段圆柱管;15-下段圆柱管;16-浮球;17-隔热预热层;18-出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热交换器存在的换热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面积大、占地面积小的热交换器。所述的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并在壳体的上部设置热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并在壳体的下部设置热媒出口和冷媒入口;横向隔板,沿壳体的内壁纵向交错布置,在壳体内形成发夹型通道;所述冷媒入口、发夹型通道及冷媒出口依次连通,构成冷媒通道;热媒管道,为发夹型管道,沿所述的发夹型通道布置,两端分别与热媒入口和热媒出口连通,构成热媒通道。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均为发夹型的多回程结构,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增加换热行程和换热时间,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能够有效的降低热媒出口的温度,使热媒的余热回收的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上部设置热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并在壳体的下部设置热媒出口和冷媒入口;横向隔板,沿壳体的内壁纵向交错布置,在壳体内形成发夹型通道;所述冷媒入口、发夹型通道及冷媒出口依次连通,构成冷媒通道;热媒管道,为发夹型管道,沿所述的发夹型通道布置,两端分别与热媒入口和热媒出口连通,构成热媒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江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星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