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1739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通过抬起折叠的长侧壁51以使其垂直于底部10地竖立着并随后抬起折叠的短侧壁27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而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中,每个短侧壁由一个上短侧壁部27a和一个下短侧壁部27b构成,成形于上短侧壁部上的水平销h3被插入在成形于下端侧壁部上的铰接凸块H3内的对应孔35中,从而把上短侧壁部和下短侧壁部铰接在一起。短侧壁分别由上短侧壁部和下短侧壁部构成,这两个短侧壁部通过铰接件相连以缩小被折叠起来的折叠容器的高度。因此,可以效率更高地收藏被折叠起来的折叠容器,以节省收藏空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其中被设置成环绕底部的侧壁被折叠成搭放在底部上的折叠容器
技术介绍
如图28-图30所示,已经知道了这样一种折叠容器,它由通过适当铰链与矩形底部1的对置长边侧1a相连的长侧壁2以及相似地通过适当铰链与底部1的对置短边侧1b相连的短侧壁3构成。在折叠状态下,短侧壁3被折叠成搭放在底部上,而长侧壁2又被折叠到其上,如图30所示。随后,如此抬起被折叠起来的长侧壁2,即,使其如图29所示地垂直于底部1地竖起来,如此抬起被折叠起来的短侧壁3,即,使其垂直于底部1地竖立着,由此获得了如图28所示的箱形组装容器。随后,成形于每个短侧壁3的每个垂直端上的配合件3a与成形于每个长侧壁2的每个垂直端上的配合凹槽2a配合,从而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短侧壁3不会轻易蹋落。即便在已如图30所示地被折叠起来后,上述的传统折叠容器仍然很高。因此,即便在折叠后,也不能有效地收藏折叠容器,这导致了需要很大的收藏空间。如图28所示,当折叠容器被组装成箱形时,如果短侧壁3配合件3a与长侧壁2的对应配合凹槽2a连接不牢固,则它们可能不利地相互分开。随后,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短侧壁3可能会向内倒下。此外,如果短侧壁3的配合件3a与长侧壁2的配合凹槽2a连接得非常牢固,则当要如图29所示地使短侧壁3倒落到底部1上时,不容易使短侧壁3的配合件3a脱离长侧壁2的对应配合凹槽2a,这妨碍了顺利地把折叠容器折叠起来。此外,当升高安放在底部1上的短侧壁3以便把容器组装成箱形时,短侧壁3的配合件3a不容易与长侧壁2的对应凹槽2a配合,这阻碍了顺利地把折叠容器折叠成箱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解决传统折叠容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抬起折叠的长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并随后抬起折叠的短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而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其中,首先,短侧壁分别由一个上短侧壁部和一个下短侧壁部构成,这两个侧壁部通过铰链相连。其次,安放在下短侧壁部上的上短侧壁部通过锁定机构被锁定在下短侧壁部上。第三,锁定机构由成形于下短侧壁部上的配合孔和成形于上短侧壁部上的且嵌入对应的配合孔中的配合锁定凸起构成。第四,长侧壁和短侧壁通过把一个成形于下短侧壁部上的配合凸起插入成形于长侧壁上的配合件中的对应通孔中而相互连接。第五,插入凸起分别成形于对应的上短侧壁部的对置垂直边缘之一上,插入凸起分别被插入一道成形于一个突出地成形于长侧壁上的配合件的对应内框和成形于下短侧壁部上的且已被插入开设于配合件上的对应通孔中的对应配合凸起之间的缝隙中。第六,构成短侧壁的上短侧壁部和下短侧壁部被与底部平齐地安放在底部上。第七,在下短侧壁部的一个上端上形成了防内塌凸起,在上短侧壁部的一个下端上形成了相似的防内塌凸起,从而当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的上短侧壁部从下短侧壁部和上短侧壁部彼此堆放的状态起转动了180°并直到上短侧壁部和下短侧壁部基本上相互对齐时,成形于上短侧壁部下端上的防内塌凸起碰到突出地成形于下短侧壁部上端上的防内塌凸起上,由此一来,防止了上短侧壁部从其垂直状态转动到折叠容器内部。第八,在一种通过抬起折叠的长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并随后抬起折叠的短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而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中,短侧壁分别由相互铰接的一个上短侧壁部和一个下短侧壁部构成,当折叠容器被堆放在一起时,成形于一个被组装成箱形的下折叠容器的长侧壁上的凸起被插入在一个被组装成箱形的上折叠容器的底部的长边上的对应的长边侧配合孔中。第九,在一种通过抬起折叠的长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并随后抬起折叠的短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而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中,短侧壁分别由相互铰接的一个上短侧壁部和一个下短侧壁部构成,当折叠容器被堆放在一起时,突出地成形于成形于被组装成箱形的下折叠容器的下短侧壁部上的铰接凸块上的凸起被插入成形于一个被组装成箱形的下折叠容器的底部的一短边侧内的对应的短边侧配合孔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底部的透视图。图2是从其背面看的图1所示底部的透视图。图3是图1所示底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4是图2所示底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短侧壁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短侧壁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透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透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透视图,所述容器已被组装成箱形。图10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透视图,所述容器正在进行折叠或组装。图11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透视图,所述容器正在进行折叠或组装。图12是表示被折叠起来的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透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所述容器正在进行折叠或组装。图14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所述容器正在进行折叠或组装。图15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所述容器正被折叠成箱形。图16是沿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长侧壁截取的垂直截面图,所述容器已组装成箱形。图17是当一个构成短侧壁的上短侧壁部基本上从折叠容器已被组装成箱形的状态转动了180°时的沿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长侧壁截取的垂直截面图。图18是表示两个分别按照本专利技术被组装成箱形并堆放在一起的折叠容器的透视图。图19是表示就在两个分别根据本专利技术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被堆放在一起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0是沿两个分别按照本专利技术被组装成箱形且已堆放在一起的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局部垂直截面图。图21是表示就在两个分别按照本专利技术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被堆放在一起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2是沿两个分别按照本专利技术被组装成箱子并已被堆放在一起的折叠容器的长侧壁的局部垂直截面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短侧壁的分解透视图。图24是图23所示实施例的折叠容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所述容器正在进行折叠或组装。图25是图23所示实施例的折叠容器的局部放大透视图,所述容器正在进行折叠或组装。图26是本专利技术折叠容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底部的透视图。图27是从其背面看的图26所示底部的透视图。图28是被组装成箱形的传统折叠容器的透视图。图29是正在进行折叠或组装的传统折叠容器的透视图。图30是被折叠起来的传统折叠容器的透视图。实施例具体说明以下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但是,只要保留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本专利技术就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首先,参见图1-图4来说明由合成树脂一体模塑而成的底部10。当在平面图中看时,底部10的形状通常象是矩形,它具有一个成形于其每个对置长边上的且具有垂直于其纵向的大致成倒U形的横截面的长边侧肩部11。长边侧肩部1具有一个成形其余外顶面上的且与长边侧肩部11的外壁11a对齐并朝上延伸的外壁(以下称为长边侧外壁)12。此外,长边侧肩部11具有成形于其内顶面上并由此构成长边侧铰接凸起H1的上延板状部h1以及分别成形于对应板状部h1上的且具有弯向长边侧外壁12的头部的钩h2。长边侧肩部11具有数量适当的长边侧铰接凹部H1,它们按照预定间隔地成形于长边侧肩部上。这个实施例示出了其中形成了六个长边侧凹部H1的例子。长边侧凹部H1分别被制成与场侧边外壁12一样高。此外,底部10的对置短边分别具有一个比成形于长边侧肩部11上的外壁12低的外壁(以下被称为短边侧外壁)13。另外,底部10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抬起折叠的长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并随后抬起折叠的短侧壁以使其垂直于底部地竖立着而被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容器,其特征在于,短侧壁分别由一个上短侧壁部和一个下短侧壁部构成,这两个侧壁部通过铰链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原邦彦宫田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甲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